魏麗霞
冠心病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心血管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點,多數患者為中老年群體[1]。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均有改變,加之我國老年人口持續增多,使得該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危害人們身心健康。以往臨床對冠心病患者多實施常規護理,雖能緩解者癥狀,但無法提高其生活質量,護理效果欠缺[2]。為探究運動康復護理效果,本研究對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高齡老年冠心病74 例患者臨床資料給予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74 例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確診為冠心病者,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肝腎功能疾病者,精神心理障礙者,中途退出者。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7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9 例,年齡最小80 歲,最大94 歲,平均年齡(85.65±3.24)歲,病程最長8 年,最短3 年,平均病程(5.11±1.21)年;研究組男20 例,女17 例,年齡最小81 歲,最大96 歲,平均年齡(86.14±3.29) 歲,病程最長10 年,最短2.5 年,平均病程(5.46±1.5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學倫理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給予健康宣教、病情監測、心理護理、藥物指導及飲食護理等基礎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運動康復護理,具體如下:①基礎運動:a.床上運動:患者病情穩定后,行關節彎曲、伸展等運動,適量按摩其肌肉,確保肌肉放松提高活動性,30 min/d,分2 次進行;定時協助患者翻身;b.床上下肢運動:指導患者雙腳慢慢抬起,后將小腿抬起,逐漸抬至大腿平齊地方,暫停幾秒,腿收回原位,5 次/d;c.上肢運動:患者取坐姿位,雙手往前伸,手心朝下,由里往外畫10 次圈,左右伸,朝胸部處畫10 次圈,5 次/d;d.坐位訓練:患者坐沙發上,30 min/次,2 次/d,可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調整時間。②全身訓練:a.醫療體操運動:定時播醫療體操相關視頻,指導患者跟隨訓練,20 min/次,1 次/d;b.6 min 步行訓練:患者在醫院過道訓練,30 min 左右/d,分4 次訓練,訓練6 min/次,每次訓練結束后需休息1 min;在訓練過程中,告知患者步行速度稍快,而具體速度則根據其自身狀況調整,記錄患者每次步行的長度距離;訓練前,指導患者先進行基礎運動,使其逐漸承受訓練強度;訓練結束前,步行速度緩慢降低,并密切監測患者血壓和心率。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心功能指標,生活質量評分,臨床滿意度。心功能指標包括:LVEDD、LA、LVEF、E/A 及心胸比;使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患者,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等,每項0~100 分,分高生活質量越好[3,4];兩組滿意度用本科室自制問卷調查表評估,護理態度、護理質量、環境護理等,0~100 分,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臨床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LVED、LA、LVEF、E/A、心胸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LVEDD、LA、LVEF、E/A、心胸比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臨床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aP<0.05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臨床滿意度比較[n(%)]
冠心病在心內科中是一種發病率、病死率均高的心血管疾病,主要以中老年人為多發群體。一旦患上該疾病,患者可出現胸痛、胸悶、活動后加重等臨床癥狀,倘若未及時治療,對其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還會危及其生命[5,6]。據臨床研究表示,臨床治療患者同時給予其安全、有效護理干預,可提高其生活質量,有效改善其預后[7]。為探討運動康復護理對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臨床療效及心功能,本研究針對本院收治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74 例臨床資料予以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LVEDD、LA、LVEF、E/A、心胸比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韓晶[8]研究結果相符,表明護理人員對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運動康復護理,可改善心功能,能提升其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考慮是:臨床對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多給予常規護理,雖有一定護理效果,可緩解患者病情,但仍無法有效改善其預后。同時,由于該護理模式較單一,多數護理人員僅重視疾病,未能從患者其他方面所考慮,難以提升其臨床配合度和依從性低,導致護理效果欠佳[9]。近些年,臨床逐漸將運動康復護理實施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并取得較好的護理效果,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效改善其預后[10]。本研究中,對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運動康復護理,該護理通過規劃性運動鍛煉可以有效改善軀體狀態,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軀體血液循環及提升機體代謝能力等作用。患者在科學運動鍛煉指導下,可促使其機體胃腸蠕動,強化自身吸收營養和藥物作用,同時通過鍛煉軀干肌肉群及四肢,可活動筋骨,促使機體血液循環,有效改善血管炎性反應。同時,本研究結果還發現,研究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滿意度94.59%高于對照組的78.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運動康復護理應用于高齡老年冠心病能有效提高生活質量,利于其預后康復。受外部環境與樣本例數等因素,運動康復護理應用于高齡老年冠心病對心理狀態影響,有待臨床研究予以分析補充。
綜上所述,臨床將運動康復護理應用于高齡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能改善患者心功能,還能提升其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臨床上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