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嬌 楊國峰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心血管內科系統的常見病,是指介于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一種臨床綜合征[1],嚴重地威脅著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將會導致嚴重并發癥及不良預后出現[2]。本病常常在受寒、勞累、情緒激動、吸煙飲酒、飲食過飽等因素的影響下誘發[3,4]。因此,如何降低心絞痛的發作次數、減少心絞痛持續時間、減少誘發因素仍是醫務工作者面臨的艱巨任務。本院通過對不穩定型心絞痛采用綜合護理措施,護理療效顯著,將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20 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 例。其中治療組男32 例,女28 例;年齡45~75 歲,平均年齡(63.46±6.16)歲;病程5~20 年,平均病程(10.51±3.17)年。對照組患者男30 例,女30 例;年齡46~74 歲,平均年齡(64.23±6.28)歲;病程6~21 年,平均病程(10.67±3.4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硝酸脂類、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等藥物及氧氣吸入等治療方法。對照組遵醫囑實施常規護理措施,治療組實施綜合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2.1 密切觀察病情 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立即評估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質、疼痛的程度及持續時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監測患者心率、心律、血壓、脈搏、口唇發紺的程度、呼吸情況的變化。嚴密觀察患者有無面色蒼白、大汗、惡心、嘔吐、痛苦病情,如出現上述病情,應立即通知醫師給予處理。
1.2.2 一般護理 保持病室通風、整潔,濕溫度適宜,定期消毒病室。減少家屬及朋友的探視,保持病室內安靜,保障患者的充足休息,保證患者睡眠質量,避免寒冷刺激,指導患者按時正確服用藥物,指導患者掌握臨床中所用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告知患者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可以給予通便藥。護理人員應注意輸液速度,不宜過快,避免加重心臟負擔引起心力衰竭。按時巡視病房,保證吸氧管通暢。
1.2.3 飲食護理 改變患者不良飲食習慣,依據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膳食標準,應以低鹽清淡易消化為主。戒煙酒,避免暴飲暴食,禁食油炸、冷、硬、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適當補充新鮮的蔬菜及水果。便秘的患者根據病情增加飲水量,增加粗纖維食物的攝入。
1.2.4 心理護理 由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病程長,發作頻繁,患者疼痛有瀕死感,往往導致患者具有悲觀、絕望、煩躁的情緒,應向患者耐心詳細地介紹本病的病因、誘發因素、疾病轉歸,適當安慰患者,緩解其緊張不安的情緒,減輕其精神負擔及壓力,避免情緒激動,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
1.2.5 運動護理 告知患者在心絞痛發作時應立刻停止活動,臥床休息。緩解期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鼓勵患者適當進行必要的體力勞動和鍛煉,活動應以有氧運動為主,最大運動量以不誘發心絞痛癥狀為度,避免劇烈運動,避免長時間運動,運動量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逐步提高患者的活動耐力。
1.2.6 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在出院后繼續遵照醫囑服用藥物,要在醫師指導下增減藥物,外出時應隨時攜帶急救藥物。平時盡量避免各種誘發因素,注意保暖,飲食應以低熱量為主,保持低鹽低脂飲食,少食多餐,戒煙酒,避免劇烈運動,自我調整心態,適當釋放和減輕精神負擔,避免情緒激動,保持身心狀態平衡。出院后按時到醫院復查,如出現不適及時到醫院就診。兩組患者均護理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護理滿意度。臨床療效標準[5]:顯效:心絞痛基本消失,心絞痛癥狀顯著改善;有效:心絞痛發生率下降50%,心絞痛癥狀有所改善;無效:心絞痛發生率無變化,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的內容包括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方法、態度、心絞痛疼痛程度以及發作情況進行評分,綜合分數為100 分,其中非常滿意標準為>85 分,滿意為66~84 分,不滿意<65 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均少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3.73±1.41)次/周少于對照組的(4.57±1.43)次/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治療組患者滿意度91.67%高于對照組的6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比較(,次/周)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比較(,次/周)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不穩定型心絞痛主要包括初發勞力性心絞痛、惡化勞力性心絞痛及自發型心絞痛[6],是嚴重的、具有潛在危險性的疾病,隨時有發展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本病的發生與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紊亂、脂質代謝異常、吸煙飲酒等因素具有密切的關系[7]。在臨床治療中,常規護理措施為遵醫囑對患者采取的護理措施,不能對患者起到全面的護理。本研究通過對不穩定型心絞痛采用綜合的護理措施,結果表明,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均少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3.73±1.41)次/周少于對照組的(4.57±1.43)次/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滿意度91.67%高于對照組的6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實施綜合的護理措施可以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明顯減少了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大大提高了臨床的護理滿意度,研究方法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