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婷
四肢骨折是發病率非常高的疾病。骨折主要是骨結構連續性出現中斷,引發骨折的常見性因素主要包括高空墜落、交痛意外與重物砸傷等[1]。一般情況下,骨折患者需盡快通過手術治療。不同的手術操作獲得不同的臨床效果。但無論何種手術方式,均屬于有創操作,均會給患者帶來創傷。為快速緩解患者不適,減輕患者骨折疼痛,有必要為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本文主要針對四肢骨折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以加快患者康復速度。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接診的84 例四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檢查確診為骨折,且無手術禁忌證。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4 例,女18 例;年齡28~72 歲,平均年齡(45.4±10.5)歲;鎖骨骨折8 例,脛骨骨折18 例,肱骨骨折16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5 例,女17 例;年齡27~72 歲,平均年齡(45.9±9.4)歲;鎖骨骨折7 例,脛骨骨折19 例,肱骨骨折16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性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對患者加強巡視,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遵循醫囑指導患者運動訓練。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具體操作如下。
1.2.1 心理護理 骨折意味著患者日常活動受限,同時還伴隨著劇烈疼痛。在內外因素共同影響下,大部分患者會產生負性情緒,多表現為抑郁、焦慮以及恐懼等情緒[2]。不良情緒會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疏導患者情緒。護理人員可多與患者交流溝通,促使患者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臨床各項診療活動的展開。同時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針對患者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行疏導。也可指導患者利用音樂療法,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亦或向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的案例,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3]。另外,護理人員還應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溝通,告知家屬多關心、照顧患者,讓患者感受到家人的照顧和溫暖,進一步增強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
1.2.2 疼痛護理 骨折本身會給患者帶來疼痛,且在手術操作下患者疼痛更為明顯。因此,護理人員準確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組建疼痛評估小組,綜合性評估患者疼痛情況,并為其制定個性化的疼痛方案,同時還可以指導患者采取放松方法緩解疼痛,如放松肌肉,深呼吸,閉眼冥想。明確告知患者,創傷性骨折后疼痛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以消除患者顧慮[4]。
1.2.3 康復訓練護理 術后當天,護理人員需要監測患者患肢血供、切口與肢體腫脹情況。麻醉消退后即可幫助患者翻身,滿足患者舒適性需要,按時幫助患者按摩術肢。術后第1 天,在患者傷口腫脹完全消失后,可指導其進行關節被動訓練。被動訓練中應注意適當控制力度、角度以及訓練量。術后2~7 d,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肢體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關節屈伸主動訓練、肌肉等長的收縮訓練。術后1 周可對患側肢體展開訓練。術后2~3 周應每天定時解除固定,以指導患者在不負重的情況完成主動運動。指導患者主動運動結束后還需再次固定。術后4~6 周可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解除其固定,以幫助患者實施負重訓練。護理人員應注意,所有訓練需遵循簡單到復雜,保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展開[5]。針對下肢骨折的患者,還可進行肌肉、關節協調性運動,可從雙拐輔助至單拐輔助展開,最后逐漸指導患者進行下蹲、擺腿、旋轉等活動。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康復效果、生活質量評分。①根據患者臨床護理服務效果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②康復效果包括術后1、3 d VAS 評分及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采用VAS 評估兩組患者術后1、3 d 疼痛程度,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劇烈。③生活質量根據心理狀態、生理健康、物質生活及社會功能維度評分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及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5.2%(40/42)高于對照組的78.6%(33/4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3 d 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生理健康、物質生活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康復護理效果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康復護理效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四肢骨折是常見性的疾病,主要包括鎖骨、尺橈骨、肱骨骨折。與大部分骨折疾病相同,患者骨折部位出現腫脹、疼痛的同時,還伴隨周圍軟組織損傷[6]。因此,如出現四肢骨折就需要及時予以治療,做好固定與制動,強化患者術后康復護理。臨床主要通過手術方式治療,手術操作容易引起患者創傷。為改善這種現狀,需要對患者給予必要的康復性護理服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3 d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生理健康、物質生活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針對四肢骨折患者早期階段行康復訓練對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早期康復護理措施能夠加快骨折愈合,有效預防和減少多種并發癥的產生。通過早期康復訓練可進行肌肉訓練,有效預防肌肉萎縮,刺激肌肉力量,在主被動運動的輔助下,可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7]。從整體效果來看,四肢骨折患者早期接受康復訓練的效果更好,根據患者術后恢復狀況提供康復訓練,以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針對四肢骨折患者,予以早期康復訓練對減輕患者疼痛具有顯著效果,還能夠加快骨折愈合,縮短住院時間,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