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超 孫艷 相妤
腹股溝疝是腹部器官穿過腹股溝缺損后突出體表而形成的一種疝氣。老年患者機體組織功能退化和機體局部膠原纖維分解失衡,導致患者腹股溝區(qū)的腹橫筋膜缺損,使腹壁局部抵抗力下降而導致腹股溝疝[1]。腹股溝疝修補,主要遵循恥骨肌孔薄弱區(qū)修復原則,腹股溝疝一般采用手術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特點,為臨床治療的首選方法。近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進步,腹腔鏡疝修補術以其微創(chuàng)和預后好等優(yōu)點,受到臨床廣泛關注,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是腹股溝疝治療常用手術之一。老年人身體功能下降使術后發(fā)生心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幾率增高,因此如何科學有效改善老年腹股溝疝患者預后成為研究方向。快速康復理念通過評估患者康復過程來采取各種措施預防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為患者預后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已逐漸應用于老年患者危重處理中。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到~2020 年6 月在大連市老年病醫(yī)院100 例進行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57.5~79.8 歲,平均年齡(67.4±4.2)歲;腹股溝疝病程1~2 年,平均病程(1.1±0.4)年;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疝類型:斜疝患者25 例,直疝患者25 例;疝部位:左側疝20 例,右側疝20 例,雙側疝10 例。試驗組男24 例,女26 例;年齡58.0~80.0 歲,平均年齡(68.9±3.8)歲;腹股溝疝病程1.0~2.5 年,平均病程(1.2±0.5)年;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疝類型:斜疝患者24 例,直疝患者26 例;疝部位:左側疝21 例,右側疝19 例,雙側疝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納入符合診斷標準者;經(jīng)B 超檢查證實患者具有腹股溝疝相關癥狀和體征;無認知障礙,并能正常溝通者;患者愿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方法和訓練措施有充分了解。排除標準:排除絞窄疝需要急診手術治療患者;排除重度前列腺增生和有下腹部手術史患者;排除其他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患者;排除隱匿疝等需要急診手術的患者;排除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者;排除近期接受疝修補或腹部手術不能配合隨訪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術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常規(guī)教育,患者在胃腸功能恢復前,進行常規(guī)禁食、補液、抗感染和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術后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床頭抬高,協(xié)助患者翻身、拍背以及下肢活動,術后4~5 d下床。患者活動時間、強度,取決于患者。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快速康復理念。向?qū)<易稍冞m用于腹股溝疝患者的方法同時對訓練人員進行了一對一的培訓,從而使患者得到統(tǒng)一的指導。保證術后早期床上活動的順利進行并給予患者充分的鎮(zhèn)痛。第一階段嚼口香糖,5 次/d,7~15 min/次,刺激胃腸功能的恢復。第二階段進行腹式呼吸,患者呈仰臥位,盡可能放松全身疊放于下腹,做腹式呼吸。用鼻子慢慢吸氣時腹部鼓起,腹部最大限度擴張后稍停頓后呼氣,呼氣時的嘴縮成笛子狀,氣體慢慢呼出后腹部慢慢縮回,2~9次/min,腹部按摩于術后15 h在護士的幫助下進行。手術方法為仰臥四肢并攏。按摩時以臍為中心避開切口,順時針移動沿切口兩側從上到下按摩。手術從輕到重,速度應適中,同時應避免在切口垂直方向增加張力。第三階段下肢運動:雙腿伸直后足背屈伸,達到患者最大限度后雙腿依次抬起,與床成45°角保持7 s,提臀練習應仰臥床上,雙膝彎曲時雙肘及雙腳為支點蹬床,抬高臀部的同時收縮會陰肌肉,停留2~7 s 后放下臀部,放松會陰肌肉,活動均為4 次/d,4~15 min/次。在指導患者活動之前告訴患者,可以使用適量的止痛藥,將疼痛控制在不影響患者參與功能性活動和休息的水平上,提前按鎮(zhèn)痛泵的給藥按鈕,給予額外劑量鎮(zhèn)痛藥來控制活動性疼痛,將疼痛控制在中等水平以下。下一階段的功能鍛煉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與前一階段的功能鍛煉相穿插。也就是說從術后到腸道功能恢復,每天要完成從嚼口香糖到提臀等運動項目。快速康復理念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低強度和少鍛煉開始,由每次運動逐漸增加到10 min/次。患者感到疲勞時可以休息片刻再繼續(xù);患者有余力可以適當增加每次運動的時間,每次運動都要加以控制。10 min 后鍛煉時要密切觀察血壓和血氧的變化,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數(shù)量,并根據(jù)具體情況隨時調(diào)整運動量。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治療后的臨床指標。并發(fā)癥包括尿潴留,切口感染以及肺部感染,臨床指標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以及首次進食時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尿潴留、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以及首次進食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比較(,h)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比較(,h)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近年腹腔鏡手術因具有創(chuàng)傷小和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而廣泛應用于腹股溝疝的治療。但由于手術過程中對胃腸功能有抑制作用而需要全身麻醉,有一定創(chuàng)傷及出現(xiàn)明顯疼痛癥狀,不利于術后恢復。研究表明,腹股溝疝患者圍手術期進行快速康復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快速康復理念自2009 年提出以來,在結直腸外科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快速康復理念與其他訓練模式相比,更注重以患者為中心來縮短住院時間,加快康復,提高患者的訓練滿意度,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zhì)訓練服務。臨床上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是腹股溝疝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肺部感染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呼吸困難或低熱、咳嗽痰多及高粘滯。此外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病情進展迅速,不及時控制影響手術治療效果,損害患者生理功能及危及生命安全[3]。快速康復理念能充分調(diào)動患者家屬康復積極性,通過持續(xù)穩(wěn)定觀察如叩背和床上活動等對癥治療來有效改善醫(yī)患關系,也能有效避免患者切口和肺部感染的發(fā)生,老年腹股溝疝患者麻醉藥物的殘留藥物特性會導致膀胱功能異常,術后患者長期臥床易引起尿潴留[4]。在快速康復家庭醫(yī)生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協(xié)助患者保持高蛋白食物的攝入,盡快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在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術后恢復中,應用快速康復理念,可顯著減輕術后疼痛程度[5]。手術中應用麻醉藥品,對患者胃腸功能有抑制作用。對術后患者進行科學飲食指導,用地塞米松注射液來減少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有研究表明[4]進行早期適度運動能加速胃腸道活動;此外,快速康復理念能促進患者身體功能的恢復,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對進行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采取快速康復理念在對其術后恢復的效果顯著,對患者有效,及治療后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