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本研究基于高校體育課程俱樂部制現有理論模型,探索重構“課堂+社團”校綜合型體育俱樂部模型及實施路徑,創新高校綜合型體育俱樂部理論研究內容及理論體系,為促進高校大學生體育參與形式多樣化發展提供參考。同時,本研究立足于華中師范大學體育課程俱樂部發展現狀,在理論上豐富華中師范大學“五育并舉、體育育人”戰略內涵,助力該校特色體育育人體系創新發展。
在參與調查的453 名學生中,僅有18.54%的學生有參與課外體育俱樂部,有81.46%的學生沒有參與到課外體育組織。這樣的情況反映出了兩面的問題,一是課外體育組織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二是大部分學生的體育參與積極性較低。

表1 大學生認可的課外體育組織活動時間(n=453)
由表1可知,大學生認可度較高的課外體育組織鍛煉時間在1~2 節(8:00~10:00)、3~4 節(10:00~11:40)。結合訪談發現,學生認為在該時間段參與體育活動有助于調節心肺呼吸功能,提高學習專注力,使自身心情愉悅。在校大學生中,低年級面對學習、學生工作問題,高年級面對就業、考研、出國留學問題,部分學生心理壓力較大,若缺乏合理有效的自我調節,極易產生心理問題。部分大學生在生活作息上由于缺乏約束力,通宵熬夜等不良習慣導致體質狀況日益下降,因此通過體育鍛煉來改善自身健康狀況是能有效改善此狀況的選擇。
通過調查得知,該校大學生對綜合型體育俱樂部模式認知程度普遍較低,該校大學生對于現有課程體育俱樂部的認知程度也較低,這種狀況對學校課內外體育組織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局限。因此,在探索綜合型體育俱樂部的進程中,要將提高學生對于體育俱樂部具體實施內容的認知作為首要任務。
通過調查得知,有87.42%的學生對綜合型體育俱樂部模式呈現出感興趣的態度。因此,從學生層面來看,我校發展綜合型體育俱樂部的可行性較高,能夠得到普遍認可。在模式實施路徑的探索過程中,要著重在學生體育興趣培養環節加大力度,注重參與者態度,通過階段性調研,不斷改進不足,使該制度真正作用于學生層面。
由調查可知,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俱樂部模式認可度較高,對學分制認可度較低,54.53%的學生選擇了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的綜合型體育俱樂部模式,25.83%學生選擇了以課外體育活動為主要形式的體育俱樂部模式,選擇學分制體育俱樂部和以教學為主的體育俱樂部人數較少。

表2 大學生傾向的體育俱樂部模式
通過訪談了解到目前高校體育社團發展具體有以下困境。首先,在社團資金上,體育社團的資金基本都來源于學生交納的會費和社會贊助,學校資金支持較少,呈現出“學生想運動,社團無錢買器材,組織活動困難”的狀態;其次,很多體育組織內缺乏專業指導老師,學生無法得到科學有效的體育指導;最后,大多數體育社團沒有一套完整的社員規范管理制度,導致社員參與活動隨意,活動組織效果較差,社團星級評定普遍偏低。
1.合理的體育資源整合分配
將學校現有體育資源,例如各級各類體育組織、體育場地設施,進行合理的整合分配。一方面可以把各體育項目之間的競爭性和趣味性直觀的體現出來。另一方面可以對缺乏資源支持的體育社團提供幫助。
2.安排專業教師指導
各體育社團配備專業指導老師,為社團發展提供相應的課程教學保障。本校體育教師可以協調指導時間,利用專業技能及在學生間的影響力,引導學生參與到課程體育俱樂部中去,進行課外體育鍛煉。
根據前期調研、訪談,了解學校、老師和學生各方面的需要的基礎上構建了校園綜合型體育俱樂部制度理論模型。高校綜合型體育俱樂部的模型構建及實施路徑分為“管理方式”“課程制定”“師資隊伍”和“風險防范”四個方面,共同構建綜合型體育俱樂部。
1.管理方式
采用體育教師和學生骨干協同管理的方式,通過學生骨干收集意見,根據反饋體育教師可制定趣味性課堂,從而激發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學生興趣。一反以往教學模式中“老師教什么學生便學什么”。以學生骨干代表學生,體育教師代表老師,兩方綜合彼此建議,從而進行管理。學生之間成立管理小組,各司其職,與教師高效對接。
2.課程制定
(1)活動內容。學生在高校體育俱樂部制度中所接受的授課內容并非和以往教學模式一樣,除了體育課的教學形式還需要參與社團活動的教學。其中更是包括了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校內比賽主要指學生在校內參加的以社團、學院和學校名義舉辦的體育類型比賽。校外比賽則指以社會名義或學校內部與外部聯誼所舉辦的體育類賽事。在設置活動內容時同樣需設置參與活動頻率要求。在此,結合前期調研與訪談以及該校實際情況,建議將校內活動設置為一周1 次,校外活動設置為1月1 次。校內外相互配合,以促進學生在畢業后可以最快速度與社會體育相銜接,以此綜合型手段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養成體育鍛煉習慣。
(2)成績配比。基于公平考核的原則上,在此將考核分為考勤考核和考試考核。考勤分為課堂活動考勤和社團活動考勤。其中結合我校在體育授課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以及各體育類社團的訪談結果,本文將課堂考勤設置為15×0.5(分)。即15 次課堂,每次簽到0.5 分。共計7.5 分。將社團考勤設置為45×0.5(分)。即45 次社團活動,每次簽到0.5 分。共計22.5分,在考勤中共計30 分。在考試考核中將其分為技能考試與理論考試。其中理論考試占10 分,技能考試占60 分。共計70 分。這樣既能保證學生仍不能輕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同時可以提到學生對學習體育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從而習得健康正確的體育鍛煉方法和理念。在“課堂+社團”的互助與“理論+技能”的雙重綜合模式下,設置合理成績配比,有利于全面促進學生在體育方面的健康發展。
3.師資隊伍
在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以往會出現重視學校外界資源而忽略學校內部有效資源;重視體育教學而忽略運動損傷救護的情況。本研究建議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本研究主張安排以下三個主要群體,即“體育教師”“體育特長生”“CPR(心肺復蘇)執照人員”。體育特長生往往具有多年的體育鍛煉經驗,在該專項的運動中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嫻熟的技能。稍加教學培訓即可對非體育專業進行專業的指導。該措施有利于體育師范生以及未來從事體育教練員、體育裁判員的體育特長生的培養。而依據本校實際情況,本校并無醫學院等醫務類學院,最為相近的學科也只是體育學院和生命與科學學院的相關運動損傷防護課程。而CPR 執照人員的納入無疑將最大限度彌補這一空缺,同時可以將基本的自救知識傳授給學生,對學生將來受傷或幫助其他因運動而受到損傷的人時有著重要作用。該模式中將三者有機結合。綜合三者知識理論與實踐技能,可最大程度上教授學生體育內容,為學生學習體育理論和實踐知識起著重要作用。
4.風險防范
在學生體育風險防范中,學校需注意以下三方面措施的建立:首先建立更多的師生溝通,建立“課上為師、課下為友”的良好師生關系,向學生分享自身經驗,使得學生與體育教師關系融洽;其次,學校可開設講座或進行宣傳,培養學生個人風險意識,過于危險或超出自身身體體能的運動行為盡量不要嘗試,以安全為第一;最后,鼓勵學生和同伴共同參與體育活動,該措施將大大減少由體育而造成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