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鵬
在外觀設計專利申請中,存在著一種特殊類型的產品。根據現行審查規則,對于該類型產品,申請人既可以以成套產品的方式進行合案申請,又可以以組件產品的形式提交相關專利申請。該類常見特殊產品包括組合沙發、組合茶幾和同一產品不同部位的標貼等。在審查實踐中,對于該類特殊產品,如果申請人在申請文件中已經表達意愿,則審查員一般會尊重申請人的意愿。如果申請人的意愿不明確,也允許申請人以“件1”、“件2”等對各單件進行順序標注。但是對于該類特殊產品,申請人采取不同的產品提交方式進行專利申請,有可能會對其相關專利穩定性及后續權利保護范圍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本文將結合具體案例,對該類特殊產品不同提交方式可能會對相關專利權利的穩定性及權利保護范圍產生何種影響進行詳細分析。
《專利法實施細則》第35 條第2 款對“成套產品”進行了定義,《專利審查指南》第一部分第三章第9.2 節則對允許以“成套產品”形式提交專利申請的要素條件進行了詳細解釋。那么,對于“成套產品”的專利,其保護范圍如何界定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中第15 條規定,對于成套產品的外觀設計專利,被訴侵權設計與其一項外觀設計相同或者近似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被訴侵權設計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無效案例1(無效號:第37338 號)對上面的規定進行理解,該涉案專利與對比文件的附圖分別如圖1、圖2 所示。
該案例中涉案專利套件2 椅子的底座和靠背形狀與對比文件基本相同,二者的區別點在于底座中部外鼓的程度、靠背向后彎曲的弧度以及底座和靠背的高度變化,均屬于局部的細微變化,沒有對整體視覺效果產生顯著影響。因此,涉案專利套件2 與對比文件相比不具有明顯區別,不符合《專利法》第23 條第2 款的規定。最終,涉案專利的套件2 所示外觀設計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套件1 所示外觀設計專利權被維持有效。

圖1 案例1涉案專利附圖(外觀設計專利號:201630113194.6)

圖2 案例1對比文件附圖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對于以“套件產品形式”提交視圖的外觀設計專利來說,判斷對比設計是否侵犯其專利權,需要將外觀設計專利中與對比文件較為相近的套件與之進行單獨對比。也可以這樣理解:對于具有多個套件的外觀設計專利來說,其中的每一個套件都屬于一項單獨的專利權權利,整件外觀設計專利權權利保護范圍相對較大,但其他人可提交單一套件的對比文件,單獨無效專利中某一套件的專利權,造成其中單一套件的專利權并不穩定的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中第16 條規定,對于組裝關系中唯一的組件產品的外觀設計專利,被訴侵權設計與其組合狀態下的外觀設計相同或者近似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被訴侵權設計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對于各構件之間無組裝關系或者組裝關系不唯一的組件產品的外觀設計專利,被訴侵權設計與其全部單個構件的外觀設計均相同或者近似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被訴侵權設計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被訴侵權設計缺少其單個構件的外觀設計或者與之不相同也不近似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被訴侵權設計未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無效案例2(無效號:第26170 號)來對上面的規定進行理解,該涉案專利與對比文件的附圖分別如圖3、圖4 所示。

圖3 案例2涉案專利附圖(外觀設計專利號:ZL201430061911.6)

圖4 案例2對比設計附圖(外觀設計專利號:ZL 201330379372.6)
該案例中涉案專利的產品為首飾,包括組件1 手鐲和組件2 掛墜兩項設計。后無效宣告請求人提交證據,請求宣告該件外觀設計專利專利權無效,提交的證據為組件1 的對比文件。無效宣告請求人主要認為:(1)涉案專利的組件1、2 沒有組裝關系或者沒有組裝在一起的可能性,其實質上不能作為一件產品予以保護,而應以套件產品來保護;(2)若涉案專利的產品作為套件,其手鐲套件則與對比文件屬于實質相同的外觀設計,不符合《專利法》第23 條第1 款的規定。
對于無效請求人的這兩條理由,合議組認為:(1)根據《專利審查指南》(2010 版)的規定,組件產品是指由多個構件相結合構成的一件產品,其中包含有無特定組裝關系的情形。涉案專利授權公告文本中明確其為組件產品,而且涉案專利包括的產品為手鐲和掛墜,屬于沒有組裝關系的組件產品,其并沒有違反組件產品的定義,因此涉案專利要求保護的產品是組件產品。(2)根據授權公告文本的記載,涉案專利要求保護的產品為組件產品,也就是說盡管包括組件1和組件2,但實質還是構成一件產品,請求人沒有在規定期限內提交可以與涉案專利組件2 進行對比的證據,因此涉案專利整體上作為一件產品,與對比設計套件1 相比并不相同或實質相同。合議組最終維持了涉案專利權全部有效。
從無效案例2 中不難發現,請求人請求以組件產品形式保護手鐲和掛墜的外觀設計,并獲得授權,無疑是最終維持專利權有效的關鍵因素。如果該件專利專利權人在申請時以套件產品的形式請求保護這兩項外觀設計,手鐲的外觀設計專利有很大可能會被無效。不同的專利請求保護策略最終獲得了不同的結果。
事實上,對于以組件產品形式提交的專利,也大致包含三種類型:(1)構件之間無組裝關系;(2)構件之間組裝關系不唯一;(3)構件之間組裝關系唯一。對于前兩種組件形式的專利,考慮對比設計是否落入其保護范圍時,需將對比設計與其全部單個構件的外觀設計分別進行對比,只有對比設計的各個構件均與涉案專利相同或實質相同,才認為對比設計侵犯了涉案專利的專利權,若對比設計缺少涉案專利中的某個單個構件或者其中有個別構件與涉案專利中的構件不相同或不實質相同的情況下,則可認定對比設計并未落入涉案專利的專利權保護范圍。對于組裝關系唯一的組件產品來說,判斷對比設計是否侵犯涉案專利的專利權時,需嚴格遵從整體觀察、綜合判斷的原則,將專利產品的整體外觀設計與對比文件的整體外觀設計進行對比。對此,我們不難發現以組件形式提交的外觀設計專利,其保護范圍的判斷方式與成套產品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范圍考慮方式明顯不同,組件產品外觀設計專利保護范圍相對套件產品專利權的保護范圍較小,但優點在于專利權權利更為穩定,不易在無效宣告程序中被他人輕易無效。而套件產品專利的保護范圍不同之處在于,其各個套件的外觀設計分別受到保護,保護范圍更大,但其各個套件的專利也相對更為容易被無效。
在專利申請中,經常會有產品難以確定是屬于“成套產品”還是屬于“組件產品”,如:組合沙發、汽車用腳墊和同一產品不同部位的標貼、貼花等。這種情況下,申請人既可以將產品按照套件形式提交,也可以按照組件形式提交,申請人意愿不明確的話,允許以“件1”、“件2”等對各單件進行順序標注。
那么,以這種特殊方式提交的外觀設計專利其保護范圍如何劃定?跟以“組件產品”或“套件產品”形式提交的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范圍有什么不同呢?我們結合司法判例來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2014 年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就廣東鴻業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與東莞光潤家具股份有限公司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上訴案做出終審判決(案號:(2014)粵高法民三終字第426 號)。涉案專利名稱為班臺(FD-9H738),專利號為:ZL200830102744.X,該專利以件1、件2、件3 的方式對3 個單件進行了標注。被訴侵權產品也是班臺,與涉案專利相比,該被訴侵權產品的設計僅包括件1 和件3 的設計。一審法院認為被訴侵權設計中件1 的設計與涉案專利件1 的設計相近似,被訴侵權設計中件3 的設計與涉案專利件3 的設計既不相同也不相近似,從而得出結論認為被訴侵權設計落入了涉案專利的專利權保護范圍。而后被告不服,進行了上訴。終審法院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涉案專利是由多個構件相結合構成的一件產品,因此是組件產品,同時涉案專利是組裝關系唯一的組件產品。因此,在進行近似性比對時,既要把各個組件進行單獨對比,又要進行組合狀態下的整體比對,從而得出是否相同或近似的結論。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可一審判決對各個組件進行單獨比對后得出的結論。在組裝狀態下進行整體比對時,被訴侵權產品雖然缺失涉案專利件2 設計,被訴侵權設計件3 與涉案專利件3 設計既不相同也不相近似,但由于涉案專利件1 的設計在整體設計中所占比例較大,被訴侵權設計件1 與涉案專利件1 相近似,足以對整體視覺效果產生顯著的影響。從一般消費者的角度經過整體觀察、綜合判斷,被訴侵權設計與涉案外觀設計在整體視覺效果上并無實質性差異,兩者構成相近似,被訴侵權產品落入了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
分析上述判例我們發現:對于以“件1、件2”對單件進行標注的方式提交的外觀設計專利,考慮其保護范圍時,一審法院分別以其單件與被訴侵權設計的單件進行單獨對比,在件2、件3 均不相同或實質相同的前提下,僅僅被訴侵權產品包含有與涉案專利件1 實質相同的部件,即得出結論認為被訴侵權設計落入了涉案專利的專利權保護范圍。一審法院在認定以“件1”、“件2”形式提交專利文本的專利權保護范圍時,傾向于類比以套件產品形式提交專利文本的專利權保護范圍,而終審法院的認定方式則有所不同,終審法院在被訴侵權設計與涉案專利若存在部分單件相近似,則會繼續考慮相似單件的設計在整體設計中所占比例大小,以及產品整體組裝情況下,被訴侵權外觀設計與涉案專利外觀設計的視覺效果差異性的大小來判定被訴侵權外觀設計是否落入了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若相似部分占到整體外觀設計的比例較大,則會認為被訴侵權外觀設計落入涉案專利專利權范圍內。終審法院更傾向于類比以組件產品形式提交專利的專利權保護范圍。
兩級法院在對該種形式提交的專利權范圍判定有著不同的認識。需要注意的是:該案涉案專利僅僅是司法實踐中以“件1”、“件2”形式提交專利,而又判定其專利權保護范圍的一種情況,有其特殊性。如果該案中相似部件占到整體外觀設計的比例較小,是否判定侵權,則很難斷言。兩級法院在對該種形式提交的專利權保護范圍判定有著不同的認識。對于專利權人是個人或中小微企業來說,在提交專利申請時,就需要意識到以該種形式提交的專利在后續侵權判定、維護權益過程中,存在著事實認定風險,以及維權訴訟周期長的劣勢,最好能結合自己產品的外觀設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最優的提交方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以組件形式提交的外觀設計專利,專利權保護范圍較小,但專利權權利相對較為穩定。以套件形式提交專利的專利,其保護范圍相對組件產品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更大,但專利中某一套件作為一項單獨的權利,較以組件形式提交的專利其專利權穩定性較差,被無效的概率更高。針對不同的申請情況,具體建議如下:
(1)如果申請人在包含多個構件的外觀設計產品中,僅僅對其中的部分構件進行了創新,其他構件為現有設計,則建議申請人采取以組件產品的形式來提交外觀設計專利申請。
(2)若申請人對各個構件均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且不構成與現有設計實質相同的缺陷,申請人則可以采取以套件產品的形式提交專利申請,以期獲得相對較大的專利權保護范圍。
(3)在實踐中,申請人為了更加全面地保護自己的外觀設計,也可以“組件產品”、“套件產品”形式各提交一件專利申請,因兩件專利申請請求保護的外觀設計權利范圍不同,兩件申請并不違反《專利法》第9 條的規定。如圖5、圖6 所示:專利號為201830367049X 和2018303671492 的兩件專利就是在各個構件實質相同的情況下,分別以組件形式、套件形式提交的外觀設計專利。

圖5 以成套形式提交的專利(專利號:ZL201830367049.X)

圖6 以組件形式提交的專利(專利號:ZL201830367149.2)
(4)不建議申請人以“件1”、“件2”的形式提交專利申請。一直以來,無論是在專利無效過程中還是在司法實踐中,以“件1”、“件2”形式提交的專利,其專利權保護范圍都沒有被明確地限定。若專利權人的權利在后期被侵犯的話,則存在維權周期長、侵權事實認定困難等風險。
總之,申請人應結合自己所設計的外觀設計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優的專利申請提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