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凱
摘 要:馬克思的思想主要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過程。早期主要包括四個階段,分別是博士論文時期,主要思想高揚自我意識,《萊茵報》時期,主要思想對現實的反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時期,主要思想對現實的反思,《德法年鑒》時期,主要思想批判的人本主義。本文主要論述這四個時期思想的依次發展過程。
關鍵詞:自我意識;市民社會;政治解放;人類解放;批判的武器;武器的批判。
(一)博士論文時期;高揚自我意識1839—1841。
1839年馬克思加入博士俱樂部,由于受到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馬克思非常注意自我意識的哲學。馬克思之所以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中研究古希臘晚期哲學,主要是因為晚期古希臘哲學主要是關注自我意識,把精神看做是世界的本質。古希臘晚期哲學主要代表是伊壁鳩魯主義.斯多葛主義和懷疑論。馬克思認為這三個哲學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是自我意識的哲學家。以伊壁鳩魯為例,古希臘自然哲學最高成就代表人物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一種決定論,只是承認原子的自由下降做直線運動,而伊壁鳩魯認為,原子除了做直線運動以外,而且還可以產生脫離直線的偏斜運動,伊壁鳩魯認為世界就是由于原子偏離在相互碰撞中產生的。因此伊壁鳩魯進一步認定,世界是由偶然性確定的,人應該確立自由的維度。馬克思認為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是以無神論和自我意識為核心的理想主義,它包含著自由理性的原則。而自我意識是馬克思和青年黑格爾派反對宗教神學的思想武器,伊壁鳩魯的無神論思想和自由原則由此成為馬克思批判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學的精神支柱。正是由于古希臘晚期哲學對后世的宗教哲學構成了批判性對話,才使得馬克思眼中的德國哲學和古希臘晚期哲學一樣面臨著人如何獲得自由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1841年三月馬克思寫出了《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區別》的博士論文。
馬克思強調自我意識主要是與馬克思本人對哲學的功能的理解有關。在馬克思看來,自我意識應該走出自身,成為一種實踐的力量。這就是馬克思關于哲學功能的理解——哲學的世界化與世界的哲學化。
(二)《萊茵報》時期;對現實的反思1842—1843。
馬克思在該時期雖然依舊堅持自我意識和自由理性的立場,但是現實問題與他立場之間的實際矛盾促進了馬克思對自己的反思和對現實的批判。這一時期馬克思主要關注三個問題:書報檢查令和出版問題.萊茵省議會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摩賽爾河沿岸農民的貧困問題,并在對這幾個問題的討論中表明了自己的哲學觀點。
(1)繼續堅持自我意識和自由理性的立場。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中,馬 克思尖銳地指出,自由是人類的精神特權,限制出版就是對自由理性的扼殺,是違背國家和法的本性的,因為國家和法律的基礎是自由理性。強調‘‘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本質。
(2)發現自己的理論和現實生活的矛盾,但主要批判現實。1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摩賽爾記者的辯護》兩篇文章中,馬克思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分別論述了物質利益問題和個人行動與制度的客觀關系問題。馬克思認為,物質利益問題和等級問題決定了人們對待事物和法的態度,不同的社會等級有不同的利益,這決定著他們制定法的態度,普魯士的國家和法都是為地主階級服務的。2關于人的行動和制度之間的關系問題,馬克思在評論書報檢查制度時就指出,人的行為是由一些客觀的關系和制度所決定的,人們只是注意個個別人和檢察官,卻不知道決定他們行動的社會制度問題。因此改變個人的行為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想改變農民貧困的悲慘現狀,不能依靠當權者的意志和感情,而是要改變現存的政治制度本身。3強調哲學要走出自身,成為一種現實的批判力量,強調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4哲學是世界的本質。馬克思強調理性是世界的本質,不過真正的理性存在與人民之中,出版物和哲學就是這種理性的集中體現。
總之,馬克思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強調哲學要走出自身,成為一種現實的批判力量,并且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現存社會制度本身。這標志著馬克思正在告別青年黑格爾派,開始向唯物主義轉變。
(三)《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年夏;市民社會決定國家
市民社會最初是指僧侶階層和封建貴族之外的第三等級之外的新興的資產階級,它是資產階級的前身,有時它同資產階級社會具有同樣的意義。與此同時也指資產階級活動的社會,即經濟領域私人活動的社會。其引申含義是指,財產關系.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尤其是指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關系。市民社會是私人利益的社會同國家的普遍利益相分裂的產物,體現了資產階級早期政治經濟行為的二元化。在馬克思關于市民社會的論述中不難發現,馬克思已經察覺到“私人利益”總是處在“普遍利益”的上風。
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重視與研究,首先得益于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對市民社會的研究成果。不過,在馬克思那里,市民社會已不再是處于由政治國家決定的從屬地位的范疇,而是經過批判改造.并加以科學.準確地規范后,變成了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1)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針對黑格爾的觀點認為,不是國家決定家庭和市民社會,而是家庭和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家庭和市民社會才是國家的基礎和前提。因為“國家沒有家庭的天然基礎和市民社會的人為基礎就不可能存在,他們是國家的必要條件”。2)市民社會是“物質的生產關系的總會”。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是人類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在這個社會中,人們之間的現實聯系不是政治生活,而是市民生活,利益把市民社會的成員彼此聯系起來,“身為市民社會一份子的真正的人”,為滿足其各自的需要,必須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進行生產.交換.消費的物質活動。因此,馬克思將市民社會視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不可或缺的物質“交往形式”。3)市民社會是國家以及觀念上層建筑的基礎。馬克思認為,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沖突決定歷史的發展,是通過市民社會的變化和發展來實現的。因為分工發生變化,人們在生產.交往中的物質關系.經濟組織關系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引起國家及其他觀念的上層建筑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臺”。4)市民社會的形態是不斷演變的,并推動國家政治的不斷變革。馬克思指出,在人類歷史中,物質生產的不斷發展使得“已成為桎梏的舊的交往形式被適應于比較發達的生產力,因而也適應于更進步的個人自主活動類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會變成桎梏并為別的交往形式所代替”。因此,市民社會的形態隨著生產的發展在不斷地演變,并推動國家政治的不斷變革。發起于市民社會中的政治革命消滅了市民社會的政治性質。市民社會與國家實現了分離。
(四)《德法年鑒》時期;批判的人本主義1843—1844.
“人是人的最高本質”是馬克思在《德法年鑒》時期批判的人本主義哲學思考的出發點。該時期馬克思的哲學觀點主要表現在徹底的人道主義的批判哲學,其特點是把哲學批判和政治批判結合起來,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但馬克思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一個新世界,并認為應該把以人為核心的理論變成一種改變世界的物質力量。馬克思分別在《德法年鑒》上的《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充分表明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人道主義思想。
1)首先馬克思批判鮑威爾把猶太人和其他人的解放歸結為純宗教問題的錯誤觀點,指出宗教并不是世俗狹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現。馬克思認為“人并不是抽象地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國家.社會產生了宗教即顛倒了的世界觀,因為它們本身就是顛倒了的世界。”正是因為顛倒了的世界觀使苦難的人們把希望和幸福寄托于幻想的世界。因此宗教里的苦難即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馬克思從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角度出發對宗教的分析顯然已經超過了費爾巴哈。
2)馬克思認為,產生社會壓迫的根源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因此要實現人的自由必須消滅產生宗教的社會關系。由此馬克思闡述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本質區別。政治解放只是一個社會集團的解放,它觸動的只是政體形式和財產分配等問題,而人類解放則要求廢除私有制 觸及整個社會大廈基礎。
3)馬克思還論證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認為實現人類解放的前提是形成一個被徹底的鎖鏈束縛著的階級,即形成一個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一個表明一切等級解體的等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后才能獲得自身的解放。因此它本身表現為人的完全喪失,并因而只有通過人的完全恢復才能恢復自己。
4)馬克思在探索人類解放的道路時,論述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關系。認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通過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已經掌握群眾手中,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因此必須把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結合起來。
總之,馬克思從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出發,雖然還明顯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但是把人類解放歸結于消滅私有制,對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論證,對革命實踐作用的論證,都顯然超過了費爾巴哈。也正是在這些基本點上,馬克思已經實現了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轉變。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