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權處分一直是橫跨物權法和債權法的具體法觀性橋梁,對于學界研究意義重大。2021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開始實行,我國自此進入民法典時代。我國《民法典》合同編買賣合同中,第五百九十七條對無權處分效力作了規定:“因出賣人未取得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的,買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法律法規禁止或者限制轉讓的標的物,依照其規定?!睂τ跓o權處分效力的研究,以下將展開討論。
關鍵詞:無權處分; 標的物所有權 ;買賣合同
一、無權處分的定性
無權處分是指處分人無權針對特定標的物實施的可能導致物權變動的處分行為。關于無權處分是一種事實行為還是法律行為,這一觀點目前在學界有所爭議,根據王澤鑒《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中的觀點,無權處分分為最廣義的處分,廣義的處分和狹義的處分,在這種情況下,處分權屬于所有權中的一項權能,并且處分權能是所有權人對其動產或者不動產進行消費和轉讓的權利,顯然其不屬于消費這樣的事實上的處分,而是轉讓這種法律上的處分,是故,無權處分在行為屬性上屬于法律行為。
無權處分將“引起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結果”均包含在內,王利明教授曾撰文指出:“所謂無權處分行為,是指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并與相對人訂立轉讓財產的合同。”換言之,無權處分是指“非為財產所有權人或未取得權利人授權,卻以自己名義對該項財產進行法律上處分,從而實施的債權合同行為。”概言之,有觀點將無權處分行為等同于民事法律行為理論中的債權行為,從物權變動的視角而言,即無權處分指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而筆者認為,無權處分中的“處分”應當理解為廣義上的處分,也即法律上的處分,這樣上對日常用語的尊重,因為甚至在司法活動的專業語境中,“行為人張三出賣李四之物的行為構成無權處分”這樣的表述顯然是包含了“行為人與第三人形成了買賣合同并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給第三人”這樣兩層意思在內。
二、處分標的物的釋義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倍凇睹穹ǖ洹分兴幎ǖ膬热轂椋涸诔鲑u人未取得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通說觀點認為所謂無權處分指處分他人財產,而在《民法典》中的用語下,出賣人所處分的標的物可能是他人財產,亦可能是自己的財產。現行《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二條對標的物的規定中:“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于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或者限制轉讓的標的物,依照其規定?!?/p>
筆者認為,無論是處分所有權為他人所有的財產還是處分所有權為自己所有的財產,均應以處分人是否享有對標的物的合法處分權為判斷標準。是故,若處分他人之物存在法律上的依據則不必然屬于無權處分。首先,第三人處分他人之物可能源于所有權人的授權,如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二百一十七條的規定,可知在承諾轉質情形中,質權人設定轉質權的情形應屬于有權處分,此時,質權人在經過出質人同意的情況下,其在質物上再次設定新的質權的行為屬有權處分。其次,在連環買賣的情況下,出賣人若將尚未受領的標的物再出賣于他人,此時若該標的物所有權尚未被出賣人受領,而標的物被出賣人轉賣的也應屬于有權處分
若處分自己財產,應依法處分,若未按合法形式處分,也應認定為無權處分。具體到我國現行法律體制中是否存在所有權人處分自己財產可能構成無權處分的問題而言,最典型的例證當屬《物權法》第191條:“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比舻盅喝宋唇浀盅簷嗳送舛幏值盅何?,該行為違反了以上191條對抵押人所有權所做出的限制規定,理應理解為無權處分,本條規定的第二款的性質亦應屬于附條件的無權處分行為。無權處分必須有可能引發物權變動的結果,否則不能被認定為無權處分,是故,無權出租他人之物的行為并不屬于《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范圍內。
綜上所述,無權處分認定的關鍵在于處分人的處分權存在瑕疵,即處分他人之物存在法律上的依據則不必然屬于無權處分,而處分自己財產若未依法處分,也可被認定為無權處分,但可以確定地是無權處分一定會涉及對他人合法權利的侵犯。因此,無權處分理應包含以下兩種典型情形在內,1.出賣他人之物,即出賣人未經所有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將他人之物予以出賣的行為,將他人財產抵押或質押屬于附條件地出賣他人之物,亦屬無權處分,2.共有人擅自出賣共有物時,因共有的處分要經過全體共有人地同意,對按份共有物地處分需經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的同意,此即法律對共有人何時享有處分權的規定,故共有人若不按此規定出賣共有物的,其處分權自然存在瑕疵,理應認定為無權處分。
三、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認定
在善良的法感情中,出賣他人之物自然應當無效這一觀點體現出大眾對財產靜態安全的重視,這是由于我國過去落后的經濟所導致的,而如今經濟快速發展,各種思想相互碰撞,使得大眾也開始關注其財產的動態價值,商人們就是最好范例。此時出賣他人之物是否無效需要重新考量,正如上文所言,出賣他人之物屬于典型的無權處分,而無權處分合同是否具有效力,還要考慮買受人的主觀要素。當買受人主觀要素為惡意時,即買受人明知出賣人無處分權而與其訂立合同,此時無權處分的合同效力待定,需出賣人事后取得所有權或得到標的物所有權人的追認,合同才能產生效力,但是依筆者之見,在買受人明知出賣人無處分權而甘冒風險與之訂立合同時,應視為其自愿接受并同意承受訂立合同的風險及后果,此時應認該無權處分合同有效。若買受人主觀上為善意,此時買受人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該無權處分合同有效,筆者認為這是對民法學對私權的尊重。因此,無論買受人善意或惡意與否,均可以產生無權處分合同成立并生效的結果,也就是說相對人善意與否并非合同有效的要件。但由于無權處分必然會對標的物的所有權人的權利造成損害,此時需要加以法律的制裁和約束,以保護私權,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在我國《民法典》中對于買受人的救濟方式規定為:“買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在這一規定中不難得出事先認定無權處分合同成立并生效的前提。此時不光是為了保障買受人的權利,更是為了保障標的物所有權人的權利。崔建遠教授曾指出,訂立合同的第一性目的是實現物權變動,第二性目的是在當事人一方違約的情況下,非違約方可憑合同向對方當事人請求違約責任,而若實現第二性目的趨于普遍化,則非正?,F象,若人人均需請求承擔違約責任,可以看出整個社會的誠信缺失和合同理論學界的混亂,實現第二性目的本身就是為了保障第一性目的的實現,如此才更能體現公平正義。
根據現行《買賣合同解釋》第三條第二款:“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該規定只適用于主觀善意的情形,處分權瑕疵所引起的違約責任本質上屬于出賣人的權利瑕疵擔保責任。這也就是說無權處分的買賣合同有效,受讓人善意取得,真正所有權人只能追究賣方的責任,究其原因,可看出出賣人為惡意時,認定合同有效更有利于保護所有權人,此時買受人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合情合理。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民法典》中無權處分效力的適用,應首先判斷該行為是否屬于無權處分。對于無權處分這一制度也應予以整體性把握,不僅包括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也包括直接引起物權變動結果的行為在內。違法出賣他人之物,出賣共有之物屬于典型的無權處分情形,出租他人之物情形不會引起無權變動,因而不構成無權處分。同時,無處分權的人處分標的物,可能是處分自己所有的標的物,也可能是他人所有的標的物,但是否構成無權處分,要以“處分權是否構成瑕疵”為判斷標準。對于無權處分效力,在《民法典》中規定了相應的救濟方式,買受人解除合同并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才可以做到避免標的物所有權人的利益受損,同時保障買受人的利益,而由于出賣人的惡意,其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參考文獻
[1]石冠彬.論無權處分的認定[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29(06):178-184.
[2]王利明.論無權處分[J].中國法學,2001(03):75-88.
[3]劉慧蘭.抵押物轉讓的法律規則探析——兼評《物權法》第191條[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10):22-25.
[4]朱建農.無權處分與買賣他人之物的效力探討[J].政治與法律,1999(06):3-5.
作者簡介:王佳輝(1998-),女,漢族,遼寧省朝陽市,碩士研究生,民商法,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遼寧省?大連市?11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