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上。我要帶領我的團隊繼續努力,把兩腳插在泥土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高質量實現全面小康而努力奮斗。”在2020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上,當選“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貢獻人物”的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華澤田發表的獲獎感言,獲得會場內一片喝彩。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無數農業科學家和科研人員付出了數十年的艱辛努力,華澤田是他們中的一員。
“有機會請你來南繁基地看一看,我們稱它為‘種業硅谷,那里有無數農業科學家的夢想,也有我的夢想。”論壇間隙,華老發出了這樣的邀請——實際上,他正是從三亞南繁基地飛到中山,來參加論壇的。冬天到南繁,早已經成為華澤田和團隊不變的習慣。
那片夢想之地究竟是什么樣子?論壇結束后,我們便踏上了去三亞南繁基地的路。其實,三亞市以及附近的陵水縣、樂東縣,都屬于南繁基地,優越的氣候,賦予了這些地方成為種子天堂的條件。在這片土地上,有6000多名科研工作者在從事著各種育種制種工作。
因為我們的到來,華老貼心準備了很多當地美食請我們吃中飯。言談間,團隊中的幾位小伙子很高興,他們說,很多菜平日他們都吃不到,這是沾了我們的光。他們大部分是學農業的,有的剛剛畢業就來到了這里,也有的在這里結識了另一半,收獲了愛情。南繁對于他們的意義,更像是一個家,他們在這里學習,在這里成長,在這里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去為了夢想繼續奮斗。
南繁基地成就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矮桿水稻之父”黃耀翔、“西北瓜王”吳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中國抗蟲棉之父”郭三堆等科學家,培養出十幾位院士以及無數的農業科技工作者。
南繁的生活是單調的,每一天的絕大部分時間在地里度過。穿著雨靴在水田中觀察水稻生長情況,平整土地播撒新的種子,在實驗室里不斷比對數據……水田邊的窩棚里,華老向我們介紹著團隊每天要做的工作;窩棚外,下午兩點的烈日下,團隊中的年輕人正熱火朝天地平整著一片土地。
華老說,從這些年輕人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更看到了中國種業發展的未來!
南繁的冬天很熱,而那一刻,我們的心,更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