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10.27萬億元!今年的江蘇省兩會上,這一數字成為當之無愧的熱詞。2021年1月26日,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江蘇省長吳政隆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20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躍升至10.27萬億元,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7%。繼廣東省之后,江蘇省成為全國第二個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的省份。
“時間不等人!機遇不等人!發展不等人!”此前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開幕式上發出“攜手奮進現代化新征程”的動員令,提出以“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擔當,深化“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在服務全國大局中展現新作為。
開局“十四五”,“蘇大強”準備好了。
從2002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萬億元,江蘇省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向上攀登。特別是進入“十三五”,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江蘇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三個萬億級臺階,由7.13萬億元躍升至10.27萬億元,人均達12.5萬元,居各省、自治區之首。
“聽了政府工作報告,我感到非常自豪!因為江蘇有擔當,我們‘蘇大強不是‘散裝的,而是‘蘇大強個個強!”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江蘇省人大代表、泰州醫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高港區委書記葉冬華的話引發了在場代表們的共鳴。
事實也的確如此。過去一年,江蘇省經濟總量取得歷史性突破,更凸顯出質的提升,區域發展更加協調、亮點多多:“最強地級市”蘇州地區生產總值跨過2萬億元關口,南京以1.48萬億元的經濟總量首次進入全國“經濟十強”城市,南通繼無錫之后成為省內第四個邁入“萬億俱樂部”的成員,全省13個設區市全部躋身全國經濟百強市,體現著婁勤儉在江蘇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所說的“各市之間加強協作、相互支撐、攜手共進,共同鑄就江蘇之‘大、江蘇之‘強。”
江蘇省最大的優勢是實體經濟,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制造業集群。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江蘇省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培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有9個集群入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占全國1/5,制造業基礎更加堅實、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支撐和引領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2.82%,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3.2萬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6.1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
作為全國首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省,江蘇省多年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江蘇省政協委員、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表示,江蘇省創新的底蘊極其深厚,在創新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上還有很大機遇。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位列江蘇省2021年十大重點工作之首。
江蘇省人大代表、江蘇天明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明立表示,作為來自制造業企業的代表,他非常關注報告中提到的在包括高端裝備制造在內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推動核心技術裝備以及關鍵零部件國產化替代,這為企業下一步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江蘇省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副校長陸延青認為,江蘇省必須以創新為硬核,鑄造更多國之重器,讓科技創新成為“蘇大強”的生動詮釋。他提出,應當圍繞江蘇省重點打造的13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尚未布局的真空地帶,先期謀劃如腦科學、合成生物學、人類增強、高性能計算等前瞻技術研究,及時提出和培育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專項。
“我們鼓勵各地立足不同的資源稟賦、基礎條件,各揚所長、各美其美,形成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去年年底舉行的江蘇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婁勤儉對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泰州、南通、鹽城、淮安、宿遷、徐州、連云港13個設區市逐一“點將”,明確它們各自的發展定位。今年江蘇省兩會期間,婁勤儉分別來到徐州、宿遷、蘇州代表團,面對面為三市發展“問計把脈”,留下城市發展“思考題”。
2020年,徐州經濟總量預計達到7400億元。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徐州,不僅是交通樞紐,更是淮海經濟區當之無愧的“領頭羊”。“徐州要矢志不渝推進轉型發展,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區域樣板,成為名副其實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婁勤儉指出,徐州要進一步擺脫“地級市思維”和傳統的“蘇北意識”,卸下老工業基地的“包袱”,以高度的定力,堅定不移朝著既定目標努力。為此,他提出“三個緊扣”:一是緊扣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區域樣板,二是緊扣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重大任務,三是緊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征。
“我們將聚焦建設‘五個徐州,重點抓好科技創新、擴大內需、產業轉型、改革開放、城鄉建設、生態文明、民生改善等工作,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江蘇省人大代表、徐州市長莊兆林表示。
江蘇省人大代表、宿遷市委書記王昊在分組討論發言時表示,作為江蘇的“十三妹”,宿遷已經將標桿瞄準了廣東中山、浙江湖州、河南商丘等城市,發展理念從“不拖全省后腿”轉變為“為全省多做貢獻”。
“要跳出江蘇看宿遷、放眼現代化看宿遷,提高站位,持續奮斗,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化路子。”在宿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婁勤儉再次提出要“跳出來”解放思想。宿遷的發展定位是:要把改革創新的基因注入現代化,譜寫新時代“春到上塘”的傳奇。婁勤儉提出,宿遷要把經濟社會發展放到“四化”同步的框架中來定位和謀劃,發揮好信息化對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融合、滲透和拉動作用。要把改革創新基因注入現代化。對于高質量發展中的堵點痛點薄弱點,都要自覺從改革上找出路、想辦法,找準改革創新的切入點、突破口和著力點,積極探索建設推進“四化”同步的集成改革先行區。
“蘇州要把‘可以勾畫的目標真實展現出來,向世界充分展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成果,充分展現蘇州發展的產業之美、創新之美、生態之美、宜居之美、人文之美、文明之美,使蘇州的現代化形態放到世界上都令人向往。”對于這名高質量發展“尖子生”,婁勤儉提出了新的更高期望:一是要更加深入地解放思想。二是要用好開放創新“雙引擎”。三是要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四是要大力弘揚奮斗實干精神。進一步弘揚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園區經驗,低調務實不張揚、擼起袖子加油干,用好“三項機制”,鼓勵先行先試,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創造性地應對風險挑戰,創造性地在“沒有先例”的方面力爭率先做出成功案例、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力爭做得更好更快,在全省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做出示范。
江蘇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就此表示,蘇州要自覺肩負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職責使命,落實好省委打造“最美窗口”的最新要求,抓緊推進七項重點工作:一是牢牢把握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二是積極打造永遠在線的“數字蘇州”,三是持續增創改革開放新優勢,四是全力確保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五是全力打響江南文化品牌,六是緊盯實際需求保障改善民生,七是持續提振干部隊伍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