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萍
很難想象一群做文創、文旅、傳媒的清華校友能躬身入局,于浮梁縣的田野間開創一種鄉村振興領域的文化傳承實踐。
浮梁縣位于江西省景德鎮市的東北部,在這片秀麗的土地上,曾經涌現過白居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名篇佳作。如今的浮梁,傳承著千年瓷茶文化、千年縣衙文化、千年農耕文化、千年理學文化、千年商業文化。
如何通過優秀文化薪火的相傳而讓鄉村活力重現?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文創院)的專家學者走進了浮梁的田間地頭,用親身實踐對實施鄉創振興做出了最好的文化回應。
千年之前,浮梁茶享有盛譽;千年之后,浮梁茶已走出中國獲得世界認可。五百多年前,“解元計禮”走出港口,開啟了科舉致仕之路;而今,浮梁人才聚集,返鄉青年們在這片土地上進行創意與創新。
今年春節期間,清華C-LAB(清華文創院創意開放平臺)“中國節日創意發展計劃”和浮梁縣聯合發起“浮梁紅·守千年”浮梁煥新中國節系列活動,集合多支國內優秀文創團隊和內容制作團隊,深度挖掘以港口村、滄溪村、嚴臺村為核心的浮梁過大年民俗與傳統,共探疫情期間過節新方式:在線上,他們與央視網合作打造“云村晚”,探秘浮梁縣千年之貌,實現特色文化的全面立體呈現;與網易逆水寒合作,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復刻“浮梁紅·守千年”過大年場景;與國內最大填色二次元社區“漫芽糖”萬人手繪“浮梁紅·守千年”。在線下,他們打造“滄溪秘境”漢服秀,并邀請中國首位3D街畫藝術家齊興華在滄溪村創作國潮街畫……多元內容,全網渠道,讓浮梁的傳統文化全平臺綻放。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胡鈺表示:“浮梁文化底蘊深厚,雖沉寂卻有生命力,雖一隅卻有全局性,通過現代文化創意要素導入,可以有效挖掘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探索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
一千多年的歷史演繹,浮梁的精神文化傳承流傳,與新的時代碰撞出新的火花。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2月21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即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起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動員。“浮梁紅·守千年”,便是浮梁為振興鄉村而樹立的區域IP打造目標。“紅”,是一種顏色,是浮梁紅茶的濃郁芬芳;是一種符號,是中華文明獨有的火熱期盼與歡慶之喜;是一種文化,是浮梁薪火相傳的鮮明信念與赤誠之心。 “守”,是一種信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更是延續千年文明、弘揚千年文化、活化千年民俗。
“鄉村振興”較“脫貧攻堅”來說,關注層面和實現路徑都有所不同,鄉村振興是要找到更具普遍適應性的鄉村可持續發展路徑。清華文創院在文化賦能的同時,還在更深層次創新探索了“鄉創特派員”制度。在“浮梁紅·守千年”項目總策劃、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浮梁鄉創基地主任殷秩松看來,如今在鄉村空心化的大背景之下,鄉創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鄉村引進新的人才,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觀念與要素。
2020年10月,“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鄉創基地”正式落地浮梁縣。一個月后,就在浮梁縣16個鄉鎮143個行政村中選出了第一批26名“鄉創特派員”。這一機制,是清華文創院與浮梁縣在鄉村文化建設中探索推出的一項創新實踐,旨在通過探索鄉創特派員機制,導入文化創意的高端人才與前沿理念,激發浮梁鄉村的生命力。
鄉創特派員就是將遴選出的掌握鄉村創新發展理念的企業家、創業者、社會工作者、藝術家、設計師等人才選聘為“鄉創特派員”,由他們作為鄉村“首席運營官”開展“一村一員”特派服務,引導支持在地產業發展和文化發展,與村書記、主任形成“雙輪驅動”,對駐村的相關政府資金投入決策有知情權、建議權,以更好地統籌駐村的資源盤活以及資金利用。
錦泰文化的創始人謝錦紅就是浮梁“鄉創特派員”中的一員。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她用一面“共產黨宣言瓷片墻”向偉大祖國獻禮。“共產黨宣言瓷片墻”位于浮梁縣王港鄉港口村錦泰研學基地,鮮紅的瓷墻,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璀璨奪目。瓷片墻“共產黨宣言”正文總長18.48米,高2.21米,寓意著1848年2月21日發表,整幅畫作包含22770片高溫單色釉瓷片,每個正方形瓷片寬4.5厘米,厚1毫米,經1580度高溫燒制成瓷,以新彩黑料書寫,再經780度烤制而成。正文通篇采用工整的楷書書寫,正中以留白行書“共產黨宣言”五個大字,一目了然。
離開家鄉二十五載,謝錦紅早已在大灣區開辟了自己的事業,成立了錦泰文化有限公司,從事外貿燈飾生產,外銷美國及北歐市場,但她一直心系家鄉,希望架起大灣區和家鄉的橋梁。三年前,為反哺家鄉建設,謝錦紅在浮梁縣創辦錦泰生態研學營地,開展紅色教育和耕讀教育,向走進新農村的人講述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風云激蕩的偉大史詩。研學營地不僅活躍了鄉村文化,也解決了當地百姓家門口就業問題,還帶動了當地農副產品的銷售。新穎的文化表現,極大地調動了鄉村百姓的積極性。
在浮梁“鄉創特派員”隊伍中,除了有專注紅色研學教育的開創者,也有“藝術介入鄉村”的實踐者。同為“鄉創特派員”的瀚和文化董事長孫倩就是將日本大地藝術的經驗和理念帶入浮梁的“藝術介入鄉村”實踐者。為浮梁縣量身打造一個通過文化藝術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的區域性樣板項目,是孫倩及其團隊的目標。他們將第一階段的目標瞄準了臧灣鄉寒溪村史子園區域的“藝術在浮梁——村落計劃”。這一計劃以助力鄉村振興為核心宗旨,以產業運營與持續發展為目標,高度關注村莊的可持續發展與村民幸福指數的提升。
浮梁縣委書記胡春平表示,浮梁的未來重點在鄉村、希望在田野。下一步我們就是要用鄉創的制度推動人才振興,扎實做好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服務工作,為鄉村振興引入更多“活水”,把浮梁打造成為中國田園生活理想地、中國田園教育發源地、中國田園藝術創作地,使浮梁成為夢想家的樂土、創業者的熱土、旅居者的凈土。
盤活文化資產、孵化優質內容、打造內容矩陣,由點拓面、連線成片、輻射全域,落實一次多渠道共舉的IP盛典,從而帶動浮梁縣文旅產業全面發展,這是“浮梁煥新中國節”在浮梁鄉創的有益實踐,也是清華文創院順應疫情防控形勢的破題之舉。
“煥新中國節”第一季春節篇的開展,讓浮梁的過節方式已不再局限于“當地”與“當面”。積極響應國家“就地過年”的倡導,清華文創院聯動浮梁百姓和全國各地的思鄉人,以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過了一個祥和熱鬧的中國年。
臘月三十,浮梁縣143個村的村民通過投放到村里的京東方電子屏就可以觀看中宣部主辦的年畫展,在“浮梁紅·守千年”微信專區,點擊“中國節日云妙匯”就可以云游浮梁,線上看展,獲得AI在線福卡。正月初五,一年未歸家的李方通過央視網收看了“云村晚”。這是今年浮梁聯合央視網出品的“浮梁紅·守千年”浮梁云村晚。隨著浮梁第一代網紅“白居易”身著漢服漫步在浮梁古村落中,李方也穿越千年,品味了贛劇春回大地,觀賞了史子園的采茶舞,聽見了悠揚的琴簫合奏,聽見了傳統的鄉音鄉曲……
“露天美術館” 原本古樸肅靜的古村滄溪,最近變身成了“露天美術館”,古墻是藝術家創作的天然畫布,中國首位3D街畫藝術家齊興華在此創作國潮街畫,素雅的墻面煥發出勃勃生機。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沙垚說:“浮梁‘云村晚除了傳統晚會演出,還增加了國風、帶貨等當下流行元素。村干部走訪貧困戶,同村民‘圍爐夜話,共同謀劃村莊未來發展,這些村民共創的部分非常值得思考與借鑒。”
如今很多青年回村參與鄉村建設,如何處理新老村民的關系,正成為當下鄉村治理中無法回避的議題。基于此,浮梁的“云村晚”還特意安排老村民向新村民講述村莊的歷史,將過去、現在和未來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看,這就是我從小長大的石板路,這個是村里的王嬸,她做的堿水粑好吃。這個就是我和你說過的紅茶,浮梁茶名滿天下。這是慶云橋,萬歷年間皇帝賜建的。這些壁畫我沒見過呀?”浮梁小伙李小軍一邊找尋著鄉味,一邊給女朋友介紹著家鄉的點滴,看著央視鏡頭下古樸美麗的村莊,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也沒想到,能通過央視網看我們村。”
此外,在這個許多人選擇了就地過年的特殊“云春節”,浮梁縣還聯合網易逆水寒、微博美學、微信搜一搜、國家公共文化云、央視網、漫芽糖、中國節日云妙匯等互聯網內容團隊,深度挖掘浮梁鄉村過大年的民俗與文化傳統,將地域文化與時代潮流相結合,將鄉村傳統與生活風尚相結合,打造了逆水寒浮梁春節專區、“遇見浮梁”內容征集、微信品牌專區、云村晚投票、萬人手繪浮梁紅等鄉村煥新傳統節日內容,并通過各大主流媒體平臺進行全網推廣,讓大眾了解到最原汁原味的中國節日傳統,也讓大眾看到了更多的浮梁縣新風貌,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快速樹立了鄉村振興的新品牌。
此次活動內容的組織過程,集合了水木樂創、SMART度假產業智慧平臺、華裳九洲、原鄉映客、一起闖天下、好吃來電、嘉鄉好物等多支國內優秀文創團隊、內容團隊“共創”參與,將人才、資源、觀念引入鄉村,激活在地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形成一系列未來可以持續運營的新的鄉村無形資產,包括鄉村新IP、新內容、新商品,通過線上推廣帶來的新流量與新粉絲等網絡資產,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和助力。
鄉村振興與鄉創緊密結合,以復合型產業帶動鄉村全面發展,這需要長線思維、專業的商業機構和團隊運作,需要系統的運營策略。清華大學文創院副秘書長、SMART度假產業專家委員會秘書長王旭說:“我們可以把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看成一個連續的動作,扶貧是要讓一個‘差生具備及格的能力,而振興是在此基礎上讓它獲得80分或90分,達到優秀。這個時候就要結合當地的核心產業制定出一套產業發展邏輯,引入競爭機制和市場機制,‘浮梁紅·守千年項目就是在做這樣的嘗試。”
此次“浮梁紅·守千年”的春節篇,正是通過新春傳統節日,煥新激活鄉村沉睡的生態和人文資源、創造鄉村新IP、帶動村民新觀念、打造鄉村新資產,既是為老百姓提供幸福感的一種新嘗試,也能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交融碰撞,用文化藝術促進鄉村振興的多樣可能。不久的將來,浮梁縣還將與清華文創院團隊一同持續進行深入的鄉創實踐,助力“浮梁紅·守千年”文化品牌,實現產業突破,打造更多經營性資產。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李方、李小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