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后凱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后,中國將處于什么發展階段,屬于何種社會形態?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使用“后小康”這一術語,并從不同視角探討“后小康”時代的發展問題。學界使用的“后小康社會”概念實際上主要是指全面小康社會。一般認為,小康社會之后將是發達、富足、包容的富裕社會。因此,“后小康”時代是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后向富裕社會邁進的過渡階段,也是由小康社會向富裕社會邁進的必然階段。在這一過渡階段,整個社會仍將處于全面小康社會。只有越過這一階段,社會才能進入到富裕時代(魏后凱,2020)。
全面小康社會是相對于總體小康社會而言的,它是小康社會的高級階段,也是由小康社會走向富裕社會的轉型階段。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只是中國整體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起點。在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之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將面臨兩大核心任務:一方面需要繼續鞏固全面小康成果,進一步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和質量,使人民生活更加寬裕;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實現從全面小康向相對富裕的轉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這兩大核心任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緊密相連、相互促進。很明顯,從全面小康社會過渡到富裕社會無疑將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仍需要在各個方面進行不懈努力。
在由小康社會向富裕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中國需要始終瞄準現代化目標,進一步鞏固夯實全面小康成果,著力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和質量,為最終建成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為什么還要進一步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和質量?這是因為,小康社會是溫飽社會與富裕社會之間的過渡階段,即使當前中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但依舊處于小康社會發展階段,還屬于發展中國家,并沒有跨越富裕社會的門檻,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無論從發展階段還是從全面小康短板和薄弱環節以及沿海地區的經驗來看,在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之后,盡管小康社會已經“全面建成”,但仍需要在一段時期內持續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和質量,并逐步集聚力量,推動全面小康社會向相對富裕社會邁進。
從發展階段來看,在進入“后小康”時代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仍將處于小康社會發展階段。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標志著中國整體上告別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在解決溫飽和實現總體小康的基礎上,真正整體邁入了全面小康社會(魏后凱,2020)。即便如此,在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仍將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性質并沒有改變。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中國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福祉等方面都具有較大差距(許憲春、余航,2020),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從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看,目前全面小康建設還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其中,農村地區是最突出的短板。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即使現有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但由于現行貧困標準不高,貧困家庭內生動力不足,要全面提高脫貧質量,減緩相對貧困仍需要長期不懈努力。
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國的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任務十分艱巨。與城市相比,目前農村地區實現的全面小康水平仍然較低,城鄉收入和消費水平差距仍然較大。
從沿海發達地區的情況看,浙江、江蘇等地的先行探索為全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2015年,浙江省委就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并把“高水平”概括為綜合實力更強、城鄉區域更協調、生態環境更優美、人民生活更幸福、治理體系更完善(夏寶龍,2015)。繼浙江之后,2016年江蘇省委也明確提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把發展水平更高、群眾獲得感更強作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要義(李強,2016)。中國各地區發展水平差異較大,2019年北京、上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超過2.2萬美元,江蘇、浙江、福建等也超過1.5萬美元,而最低的甘肅還不到5000美元。即使未來按照2016—2019年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速(6.15%)增長,全國要達到江蘇和浙江目前的水平,也分別需要9.3年和7.0年;而甘肅要達到江蘇和浙江目前的水平,則分別需要22.1年和19.8年。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近年來各地經濟增速已經在逐步放緩。另據采用《江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的精簡版進行測算,2016年江蘇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實現程度為96.2%,浙江為89.4%,廣東為86.0%,而全國平均僅有63.8%,比江蘇省低32.4個百分點(黃瑞玲等,2018)。即使按照2015—2016年江蘇省年均提高3.15個百分點的速度推進,全國要達到目前江蘇省的全面小康水平也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因此,從沿海地區的經驗來看,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繼續鞏固全面小康成果,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和質量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從全面小康到相對富裕再到共同富裕,最終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社會,將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根據“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到本世紀中葉,中國不僅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且要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這一點上講,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也就是總體上建成共同富裕社會的過程。而要實現建成共同富裕社會的長遠目標,首先必須打牢全面小康社會的基礎,重點是補齊短板和薄弱環節,切實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和質量,并在此基礎上,按照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高品質生活為目標,以高效能治理為手段,以全方位創新為動力,加快實現由全面小康社會向相對富裕社會的轉變。在實現這種轉型的過程中,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效能治理是重要標志,而全方位創新則是根本源動力。
一是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當前,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一種體現新發展理念,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并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的發展(楊偉民,2018)。在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之后,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導向和根本要求。為此,必須始終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建立完善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筑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支撐體系,尤其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考核、人才支撐等,積極探索高質量工業化和城鎮化之路,構建城鄉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在新發展理念下,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就是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依靠創新和開放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全面增進人民福祉,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高質量發展這一概念盡管是在談及經濟發展轉型時提出來的,但它具有更為豐富的科學內涵,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和全面發展的思想,而并非僅僅局限于經濟高質量發展領域。除了高效率發展之外,強調平等、可持續和安全的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和安全發展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二是以高品質生活為目標。全面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使全體人民能夠充分享受高品質的生活,擁有更多更好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始終是我們追求的核心目標之一。高品質的生活,不單純體現為整體的生活品質高,而且也包含了公平和共享的含義,能夠讓更廣大民眾最大程度地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入后小康時代,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過程中,必須圍繞全面提升生活質量這一目標,加快推動實現由全面小康向相對富裕進而向共同富裕的轉變。首先,要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核心,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其次,要持續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不斷改善收入分配,多渠道促進居民消費穩定擴大和加快升級。在改善收入分配中,最重要的是縮小不同群體之間、城鄉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階層的比重。此外,還要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尤其是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的短板,加快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畜禽糞便和秸稈資源化利用、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村莊生態化整治。
三是以高效能治理為手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社會的核心內容。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未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關鍵舉措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開啟了新時代“中國之治”的新征程。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增強治理的有效性,實現高效能治理,走中國特色的善治之路。高效能治理或者治理有效,是衡量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依靠高效能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實現由小康社會向富裕社會的轉變。在這種轉型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全面提高治理效能。同時,要加大力度補齊治理體系中的突出短板,強化各領域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盡快彌補各短板和薄弱環節的治理能力缺口。特別是,要進一步強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著力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盡快填補鄉村治理能力的缺口。此外,要廣泛吸引民眾參與,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四是以全方位創新為動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實現由小康社會向富裕社會轉型的根本源動力。為此,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依靠全方位創新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促進質量變革和效率變革。首先是更新觀念,要超越過于強化物質生活內容的狹隘思維,不僅要實現物質上的富裕,更要實現精神上的富裕,真正把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公正以及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其次是科技創新,要充分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全面提高關鍵領域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建設相適應的現代科技創新體系,為加快實現由小康社會向富裕社會轉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第三是體制創新,要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領域的體制改革,持續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推動形成內生發展型的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格局。
(本文選自《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0年第6期,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