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1日上午9點50分,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周年的群眾游行即將開始,很少有人注意到,距離天安門廣場不到100米的地方,中國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正在悄然地進行。就在這舉國歡騰之際,中國人民建設銀行(1996年更名為中國建設銀行)宣告成立。
從1954年開始的相當長時間里,這里,曾經控制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上進行的每一項重大工程的建設資金。這些工程既包括它周邊聳立的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等共和國的標志性建筑,也包括離它千里之遙的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鞍山鋼鐵公司、武漢長江大橋等新中國的工業脊梁。
在那個年代,建設銀行內部,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哪里有重點工程建設,哪里就有建設銀行”。在淮河大壩邊,有管理治淮撥款的蚌埠專業支行;在長春汽車廠,設立了孟家屯專業支行;在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的水電站——新安江電站的工地上,有新安江專業支行。據統計,僅“一五”期間,建設銀行服務建設的“國”字號大型工程項目,使新中國的鋼鐵產量從年產90萬噸增長到535萬噸;煤炭產量從3243萬噸增長到7459萬噸;建設鐵路干線9300公里,使全國通車里程達到2.98萬公里;建設公路里程25萬公里,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了一倍多;新建五大棉紡基地使全國生產能力提升了31%。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建設銀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自己的史冊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1979年8月,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推進“撥改貸”的施行,建設銀行升格為國務院直屬部門。
1983年5月,中央批準建設銀行改為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管理基本建設投資的國家專業銀行。
1985年4月,國務院決定改革建設銀行資金管理體制,將建設銀行的信貸收支全額納入國家信貸計劃體系。
1985年8月,人民銀行、建設銀行決定,實行“統一計劃,劃分資金,實貸實存,相互融通”的信貸資金管理辦法,自1985年11月1日起,建設銀行的信貸收支同其他各專業銀行一樣,全額納入國家統一的綜合信貸計劃,使建設銀行真正成為中央銀行體系之內的國家專業銀行。
進入新世紀,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建設銀行前進的步伐愈加鏗鏘。2005年10月27日,建設銀行實施財務重組、創立股份公司、引進戰略投資、完善公司治理,在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率先在香港成功上市。2007年9月25日,建設銀行成功回歸A股市場。
更重要的是,近些年來,通過積極轉變發展方式,系統性地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建設銀行自身管理能力、服務水平和綜合競爭實力等方面有了實質性的提升,在服務實體經濟、紓解社會痛點、探索新金融行動等方面躬身實踐,碩果累累。截至2020年上半年,建設銀行資產規模達27.66萬億元人民幣,是上市前的近6.72倍;在鞏固傳統的基礎設施中長期信貸、住房金融優勢基礎上,不斷加大支持現代制造業、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三農”等民生領域力度,貸款余額接近16萬億元,不良貸款率從上市前的3.84%,已大幅下降到1.49%;上市以來,累計實現利潤2.67萬億元、累計分紅8631億元,讓投資者實實在在分享到金融改革的紅利,真真切切感受到國有大行蓬勃發展的無窮力量。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回望建設銀行60多年發展歷程,中國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田國立表示,歷史表明,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治理體系的關鍵,是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內在要求,也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獨特優勢和最本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