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璠

“創新立區、制造強區、改革活區、開放興區、環境優區”。2021年的天津市兩會,來自濱海新區的代表、委員在言談話語間彰顯著“二次創業”的奮斗激情。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共天津市委關于制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天津將打造“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未來,“津城”現代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形成若干現代服務業標志區;“濱城”城市綜合配套能力顯著增強,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基本建成。
2021年1月2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開幕。轉天,天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天津市長廖國勛作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之一便是“‘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政府工作報告還對2021年的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2021年天津市的五大重點工作包括: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實施高效能治理,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努力提高群眾生活品質。
“全力打造緊湊活力‘津城和創新宜居‘濱城”,是2021年天津市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之一。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到,這一年,天津市中心城區將圍繞“一核、三帶、六園區”空間布局,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提升中心城區核心商務區品質,打造總部經濟集聚區,持續繁榮海河服務經濟綜合發展帶、南京路高端商務發展帶、黑牛城道產業融合發展帶,啟動海河柳林“設計之都”核心區綜合開發項目建設;這一年,天津市將著力補齊濱海新區社會事業短板,啟動耀華中學濱海分校建設和北大醫學部濱海分院改擴建,加快實驗中學海港城學校、天津中心婦產科醫院濱海院區建設,完成濱海新區腫瘤醫院一期、中醫醫院一期工程;這一年,天津市將建成運營地鐵4號線南段,推進4號線北段、6號線二期和7、8、10、11號線一期以及B1、Z4線建設,加快啟動Z2線和8、11號線延伸線建設,進一步提高雙城間通達率。
對于美麗“濱城”建設,天津市人大代表、濱海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楊茂榮表示:“下一步,我們要把‘濱城建設作為首要任務,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圍繞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加快美麗‘濱城建設進程。”
濱海建投集團是濱海新區城市建設的主力軍。在天津市人大代表、濱海建投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鄭玉昕看來,建設與“津城”相映成輝、競相發展的“濱城”,是新區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我們將把‘濱城定位理念落實到每一個建設項目。2021年全年,濱海建投集團計劃建設項目57個,其中,續建27個、新開30個。”
對于天津市而言,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開局之年,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高、挑戰多、任務艱巨。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天津市制定了202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即: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一般公共收入預算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新增就業35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節能減排降碳指標完成國家下達目標。
環境和資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保障,天津市把節能減排降碳工作擺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我國將持續部署開展碳排放達峰行動。”2020年10月28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達峰行動有關工作將納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并對各地方進展情況開展考核評估。
據有關專家介紹,我國還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為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能源消費會不斷增加,意味著碳排放不斷增長。實現碳排放達峰,就是說,碳排放增長到一定高位后不再增長,實現穩定或開始下降。碳中和,即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使碳凈排放量降為零。
“加快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是2021年天津市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這一年將“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持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鋼鐵等重點行業率先達峰和煤炭消費盡早達峰,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進綠色技術研發應用。積極對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實施工業污染排放雙控,推動工業綠色轉型。”
早日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就要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占比,而氫能正好是零污染的清潔能源。天津市政協委員、榮程集團董事會主席張榮華建議,推動氫能產業成為“天津制造業立市”戰略舉措;結合市場需求,推動氫能與制造業融合,推進鋼化聯動,建設國家級氫能冶煉技術示范基地,開展氫冶金實驗、高爐富氫冶煉技術攻關;用氫冶金的巨大市場需求拉動氫能產業發展;發揮天津市的輻射帶動優勢,建設氫能交易平臺;發揮天津核心區位優勢,打造多點聯動、優勢互補的京津冀氫能市場,推動氫能商品化;不斷完善氫能定價機制,加快建設氫能交易平臺,加強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有機結合,確保輻射帶動京津冀及周邊區域氫能產業鏈供需平衡。
去年11月,《高質量發展藍皮書(2020)》發布會暨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座談會在北京舉行。這本書由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地方黨校(行政學院)、高等學校和國家部委研究機構團隊共同完成,主要聚焦于共享發展。
《高質量發展藍皮書(2020)》發布了2019年中國經濟共享發展指數。該指數排名顯示,在全民共享發展方面,天津位居全國各地區第1名,并且在“十三五”期間始終保持在這一位置。該報告對此給出的解讀是:“表明天津市較好地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個目標上成績斐然。”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2007年7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重點抓好的20項民心工程。此后,每年啟動民心工程前,市有關部門都提前下發立項的通知,并通過政府網站和新聞媒體,向市民群眾、專家學者征集意見建議。
到2020年末,天津市已連續14年實施20項民心工程。近年來,天津市將更多財力用于民生領域,增強民生建設的普惠性基礎性,不斷共建共享惠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感。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能看到一張張有溫度的“百姓紅利清單”。
“堅持以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為導向,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在天津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發展社會事業”“進一步提升市民群眾綠色幸福感”“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都是努力提高群眾生活品質的具體舉措。
2021年,圍繞著完善民生托底保障、建設城鄉公共設施、提升市民生活質量等領域,天津市還將繼續精心組織實施好20項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