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菊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的主旋律,培養出一代有扎實基礎、有創新精神、有開拓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當今教師的重要任務。作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主陣地,為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過程中要求做到選材立意要有創新,要富有時代氣息;寫法上要運用一定的技巧,使文章“立”起來;語言上要豐富生動,文采飛揚等,使作文教學真正做到創新。
關鍵詞:作文教學;創新發展;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9-01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9.062
作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課改下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落腳點。作文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對此在新頒布的《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強調:“寫作是培養學生應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創造性地應用語文的一種能力體現。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一定要重視作文教學,通過作文教學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必由之路,在學校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成為中學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作文教學也需要創新,讓學生從真情實感出發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這就需要教師在作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創新中挑戰自我、突破自我,進而提升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
一、立意創新,別出心裁
好的作文能夠打動讀者且符合時代發展的脈搏,這樣才可能引發讀者的共鳴。這需要學生學會選材。法國著名的藝術大師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從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問題來看,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選材立意太大眾化,難以給讀者帶來新意。所以,寫作中的創新首先應該是選材的立意一定要新穎,要與時代發展的脈搏相一致,體現中學生的一種時代認知。
就目前來看,要想在選材立意上有所創新,一般有兩種方法:其一是選擇全新寫作題裁方向,和別人不一樣,這樣就容易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其二是平淡之中見新奇,即在大眾化的素材中尋找新的切入點,讓“舊瓶裝新酒”,從而讓人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學生日常的經歷就可以成為寫作中的素材,特別是節假日學生經常會走出去看一看,這對于深化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特別有幫助,學生可以以這些方面的積累為素材,嘗試進行寫作。因為這是學生真實的經歷和感受,所以更容易從內心去表達某一種情感和認識,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也會降低。
對于教師來說,要想讓學生的寫作立意有創新,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特別是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指導,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多讀書、多訓練。鼓勵學生進行日常的周記或者短文寫作式訓練,鼓勵和引導學生養成記日記的習慣,把日常生活中自己經歷的事情及時地寫下來,也要關注現在的媒體信息平臺上發布的信息,這些都會成為寫作的素材。可以組織“課前評論”活動,每節語文課正式上課前,要求一位學生就自己關注的問題進行短文寫作播報,同時鼓勵其他學生積極地進行點評,鍛煉學生評析作文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
二、技巧創新,一波三折
對于初中階段的寫作教學來說,不僅需要規劃,更需要實實在在地去落實,否則學生就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問題。就目前大部分初中生的寫作來說,往往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選題太大,容易使作文內容空洞,給人枯燥無味的感覺;一是結構過于單一,語言過于平淡,缺乏藝術表現力,無法形成波瀾或者懸念,給讀者的感覺就是讀完了開頭似乎就能夠預見到結尾。
所以,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寫作創新,就要重視在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上對學生進行輔導。在寫作的表達方式上,學生常常使用第一人稱,也可以嘗試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在敘事時,可以使用順序法,也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倒敘法、插敘法;在寫作內容的選擇上,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學會化大為小,使用小中見大的寫作手法更容易深入、細致地進行描寫,從而凸顯作文的特色;在寫作語言上也要盡量細膩生動,可以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這樣更容易使語言富有表現力,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當然,這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范例指導。如有學生寫了一篇關于自己假期勤工儉學的文章《賣報》,在學生最初寫作的時候更多的是在平鋪直敘整個事件的經過,沒有什么波瀾,給人以平淡無奇的感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結合自己第一次賣報的緊張心理,通過心理描寫和大量的對話描寫,將當時的內心感受較為生動地呈現出來,使讀者感同身受;并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將賣報前后對待生活的態度展現出來,使整篇文章有了靈魂,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語言創新,文采飛揚
在寫作中,語言是思想的外衣,也是有效表達作文意境的主要載體,所以我們常說文學實際上是語言的藝術。很多學生在寫作中,往往詞匯量匱乏,語言表達空洞,從而影響了作文質量。
要想在作文中有所創新,語言的創新是必不可少的。語言是要依靠積累的,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進行語言的積累。在課內,要鼓勵學生對于教材中所選的名篇佳句多朗讀、多背誦,引導學生在理解文中用得巧妙的字詞的同時形成有效的語言積累;對于一些代表性的詞句教師要給學生進行細致分析,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靈活地運用。課外閱讀是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夠增長學生字詞積累,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課外閱讀,同時做好好詞、好句的摘抄與整理,積累寫作的語言素材,這樣學生在寫作中才會有積累,語言的表達才會豐富生動,提升作文的質量。同時,通過這方面的反復訓練,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四、更新觀念,隨處作文
作文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通過寫作能夠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這對于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是非常有幫助的。從教師方面來說,都意識到了寫作的重要性;然而對學生來說,在寫作中還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尤其是面對命題作文時經常會感覺無從下手。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調整教學方法,不要單一地進行剝離于語文教學的作文教學,這樣容易給學生帶來寫作上的壓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平時多嘗試進行練筆,如每日的日記、每周的周記,鼓勵學生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記錄下來,這不僅能夠減輕學生寫作的壓力,還能夠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與積極性。
在具體落實上,教師要發揮自己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的角色,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日常注意積累,搜集各方面的寫作素材,告訴學生素材就在我們身邊;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搜集、欣賞、分析、創作廣告詞,并為此活動撰寫新聞稿、編排手抄報等,整個過程無一不是在積累素材、發展思維,無一不是作文。傳統作文訓練方式也可以開放,如要求學生追求文章精品化,在不斷的修改中學習作文技法。
五、因材施教,特色育人
“新課標”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所以,在作文教學中也要注意利用好本地資源開展有效的作文教學,使學生的作文有特色、有創新。
首先應做到因地制宜,特色育人。讓學生走出校門尋“活水”,探索家鄉自然山水雋秀之美,神話傳說神奇之美,人文古跡滄桑之美,風景名勝開發之美,教師從中穿針引線,不盡“活水”自會滾滾而來。這也能夠有效促進教師教學觀念、行為、效果的三轉變。其次應做到因“材”制宜。整體寫作能力較好的學生以開發作文精品為主,寫作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則從開發想象力入手,分層教學,使學生的作文能力在教學中都能夠得到提高。再次應有效利用現有的教學設施靈活教學。如恰當運用電教手段,用投景儀教學看圖作文,用錄像機教學錄像作文,用錄音機訓練音響作文,在互聯網上訓練網絡作文等。
六、創造契機,營造氣氛
好文章并不會自己跳出來,靈感稍縱即逝,因此要加強感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校刊就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作文展示平臺。作為語文教師,要給予學生有創意的指導,拓展學生的想象,切合學生實際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寫作環境。
從學校層面來說,要把文化育人和活動育人結合起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寫作環境,激勵學生進行寫作。學校可以利用好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來給學生布置相關的寫作任務或者征文活動,如清明節祭英烈、整本書閱讀后寫讀后感等,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積累中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同時,利用好學校的宣傳平臺,把學生的優秀作文進行展評,如各班黑板報的宣傳、學校廣播站的播報,從而發揮優秀作文的引領示范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寫作創作中來。也要多組織各類豐富多彩且有意義的活動,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寫作素材,使學生在經歷與體驗中不斷積累素材,在不斷創作中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總之,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時代要求,在教育教學中推陳出新,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在中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需要腳踏實地地扎實推進作文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遵循教學規律,敢于進行嘗試,為學生的學習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姨華.淺議在初中語文課堂如何培育學生創新能力[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1).
[2]賈利.寫出層次:由空到實——“把作文寫具體”技法之二[J].中學生閱讀(初中版),2010(2).
[3]章愛蓮.作文的創新離不開興趣與想象[C].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省寫作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2006.
[4]李長征.淺談作文教學的創新思維[J].時代青年(視點),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