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強化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為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廣東省2021年重點工作安排中,深入推進“雙區”建設排在了第一位。
2021年1月24日上午,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正式開幕,廣東省長馬興瑞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全國人民走過一段極不平凡的歷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廣東堅持全國全省一盤棋,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時、非常之事,慎終如始抓好疫情防控,集中精力做好“六穩”“六保”,在大戰大考中經受住嚴峻挑戰,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
2020年疫情防控戰疫打響后,97萬名醫務人員、540萬名黨員干部、30萬名社區工作者、50萬名志愿者聞令而動,全省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構筑起抗擊疫情的堅固防線,牢牢守住了疫情防控“南大門”。
盡管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但廣東千方百計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切實穩住經濟基本盤。及時出臺金融暖企、穩崗保就業等各項政策,保障生產有序進行。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加大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工作力度。著眼破解科技“卡脖子”問題,新增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新建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36家省重點實驗室,新設立7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在5G、芯片與軟件、高端裝備等領域啟動一批重大攻關項目。開展“廣東強芯”行動,廣州粵芯實現量產,一批半導體設備、元器件等項目加快落戶……
同時,在過去的一年里,廣東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堅決兜牢兜好民生底線。加大對市縣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的支持力度,中央直達資金及時下達基層,安排省對市縣各項補助和債務轉貸資金5260億元,增長12.7%。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政府一般性支出壓減15%以上,將有限的財力優先用在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類支出約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七成。安排財政救助資金133.5億元,穩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員、孤兒等168萬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對因疫情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家庭和個人,及時采取臨時救助措施。發放價格臨時補貼,惠及群眾1870萬人次。全面推進發熱門診規范化建設,公共衛生應急能力進一步提升。
不過,馬興瑞同時指出,需要清醒認識到,實現高質量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廣東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經濟發展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差距較大仍然是廣東省最大的短板,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內生發展動力有待進一步增強;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依然突出,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還不夠高;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的基礎尚不牢固,資源要素約束進一步趨緊;重點領域改革還需深化,改革的系統性協同性仍需加強;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保障還有短板,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升;一些領域存在風險隱患,統籌發展和安全任務艱巨。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以“雙區”建設牽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引導各項改革朝著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聚焦發力,推動“核”“帶”“區”一體協同、各揚所長,持續釋放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強大動力。
“報告契合廣東實際和人民期盼,讓我們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倍添動力。”佛山市委書記魯毅的一句話不僅道出了主政者的心聲,而且也道出了廣大老百姓的心聲。
在深圳,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號角已然吹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海洋經濟、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七大新興產業,深圳前瞻布局10個重點領域和6大前沿領域,在5G、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出臺專項政策,僅2020年前三季度,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就高達7184.51億元。
在廣州,一張新發展藍圖已經鋪開:協同粵港澳大灣區聯動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和數字新基建,加快建設國家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圍繞“三個一批”企業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建設現代化產城融合產業集聚區,加快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和低效園區提質增效,打造“兩城兩都一高地”(智車之城、軟件名城、顯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建設全球數產融合標桿城市,到2023年,廣州將為5G網絡建設提供9萬個站址。
新格局的戰略突破在于打造區域性的新增長極和開放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效應進一步顯現。
今年,廣佛環線南段和佛莞城際將建成,新開工深惠城際(深圳段)、珠肇城際等11個城際項目,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高鐵主通道和城際鐵路網骨架將于2025年初步形成。
在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方面,廣東將推進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三跑道擴建,加快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前期工作,提升珠海、惠州機場服務能力,攜手港澳共同打造世界級機場群,打造覆蓋全國、輻射全球的航線網絡。
廣東面對疫情大考展現出強勁的韌性,底氣來自于創新。
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要抓好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產業鏈安全之所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技術的“卡脖子”問題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備受關注的芯片行業,“卡脖子”問題尤其突出。針對芯片產業的發展,廣東此前就已提出了強芯強鏈的規劃。新的一年,“廣東強芯”行動更是從“開展”升級為“深入實施”。
馬興瑞表示,廣東將深入實施“廣東強芯”行動,加快在集成電路、工業軟件、高端設備等領域補齊短板。精準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粵港粵澳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計劃,瞄準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種子科學等前沿領域加強研發攻關,加快培育未來產業。
在廣東,劍指重大需求和基礎前沿,10家廣東省實驗室建設進展順利,實驗室體系愈發完備;東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國家基因庫、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等大科學裝置加速集聚,粵港澳大灣區世界一流大科學裝置群呼之欲出。
廣東的目標是,到2025年,全省集成電路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0億元,其中集成電路設計業業務收入超2000億元,制造業業務收入超1000億元,建成較大規模特色工藝制程生產線,先進封測比例顯著提升。
對此,賽迪研究院副院長龔佳勇表示,廣東省發展集成電路優勢明顯:一是廣東作為我國信息產業的第一大省,在消費電子、通信、人工智能、汽車電子等領域擁有國內最大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應用市場;二是設計能力比較強;三是智能終端、VR/AR、物聯網、5G通信等領域基礎比較好。這些都為發展特色工藝制程、第三代半導體等提供了機遇,存在以應用需求為牽引,“換道超車”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