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1%;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80.2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7個貧困旗縣、3681個貧困嘎查村全部摘帽退出;庫布其沙漠治理獲得聯合國環境獎;建成一批綠色礦山、綠色園區、綠色工廠……2021年1月26日,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自治區主席布小林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梳理了“十三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取得的成績亮點。政府工作報告同時提到,2020年,自治區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4%和8.4%,農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內蒙古自治區將重點做好全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深入實施“科技興蒙”行動、著力提升產業鏈價值鏈水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深入推進文明內蒙古建設、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等九項工作。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6%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糧食產量保持在700億斤以上。
內蒙古自治區能礦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生態本底優良,但還存在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生產性服務業支撐不足等制約因素。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李相合建議,要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通過提升加工程度、延長產業鏈條、培育綠色品牌、利用電商平臺、加強宣傳等措施,擴大地區特色農畜產品的市場,提升農畜產品價值。大力推動第二產業發展,繼續淘汰落后產能,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做好京津冀地區產業轉移的承接工作,吸收借鑒先進技術和經驗,生產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產品,實現資源型產業的轉型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
“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打造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走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內蒙古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政府工作報告描繪出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閆偉認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一方面要保護好生態資源,另一方面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后勁,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力。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院長金樁建議,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推出更有力度、更有針對性的舉措,推動資源型產業、傳統產業、裝備制造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
代表、委員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要不斷提升“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綠量”,讓人民群眾分享生態紅利。
美麗與發展共贏,“顏值”與“產值”兼收。內蒙古自治區在綠水青山間定調發展底色,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幅天藍水碧、生態宜居的新畫卷正在北疆大地舒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