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戶口是重大問題,很好的嘗試!”
“可以呀,一視同仁,不分城市。”
“希望戶籍更包容,不綁架教育醫療。”
……
2021年1月的最后一天,關于“我國將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的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
當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明確提出,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實行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有序引導人口落戶。
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戶籍制度,最重要的還是關注與戶籍制度掛鉤的教育、醫療、就業、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
“您認為目前中國公共服務事業最嚴重的問題是什么?”2021年1—2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2021中國現代公共服務發展指數”調查,面對這個問題,絕大多數受訪者給出的回答是: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在不同區域、不同人群之間供給水平差距較大,分配不均。
基本公共服務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人民群眾最迫切、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中國現代公共服務發展指數”主要從科技、公共安全、文化娛樂、行政管理、市政建設及環保、社會保障、就業服務、教育、醫療衛生九個方面進行衡量。經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加權處理,并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和大量社會信息,得出2021年度中國現代公共服務發展指數為64.0分。其中,科技、公共安全、文化娛樂、行政管理、市政建設及環保、社會保障、就業服務、教育、醫療衛生各分項指數分別為61.9分、85.6分、60.8分、61.2分、61.4分、62.6分、62.5分、60.8分、62.9分。
前述九個方面的指數得分最高的是公共安全指數,為85.6分,這也是九個細分指標中唯一得分超過80分的;其次是醫療衛生指數,為62.9分;再次是社會保障指數,為62.6分;得分最低的是文化娛樂指數和教育指數,均為60.8分。
沒有安全,發展無從談起。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人們普遍認識到安全與發展之間存在的辯證關系,并對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1月29日,世衛組織最新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月28日17時05分,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1億例(100200107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210萬例(2158761例)。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堅持“動態清零”戰略,既沒有閉關鎖國,也沒有放任自流,而是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和體現中國制度優勢的國家治理之路。得益于黨的堅強領導,我國較早控制了疫情傳播并實現了復工復產,從而使得我國經濟能夠在全球逆勢中強勁復蘇,社會秩序和人民生活也基本恢復常態化。
“高度復雜和不確定不穩定的現代社會是典型的風險社會,風險無時無刻不在,安全也無時無刻不受到威脅。在某些情況下,安全與發展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張力乃至矛盾。期望實現‘零風險或完全的安全,既是無謂和不現實的,也是有悖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的。因此,守住國家安全的底線,防范可能發生的系統性風險,使發展始終處于一個安全的環境,才能使高質量發展成為可能。”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看來,在發展中保障安全,至關重要的是要做好安全監管和風險預判,提高駕馭風險的執政本領和防范風險的執政能力。
“2021中國現代公共服務發展指數”調查顯示,醫療、住房和教育是公眾最盼望改善的三件事。
醫療衛生歷來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公共服務領域,在“公眾眼中‘最貴的十項公共服務”排行榜上,位列榜首的正是醫療衛生。調查結果顯示, 51.2%的受訪者認為醫療價格較貴,但可以承受;17.5%的受訪者認為醫療價格較貴,難以承受;14.9%的受訪者表示很貴,無法承受。
安居樂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在超五成的受訪者看來,與之密切相關的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服務價格也非常“昂貴”,高居“公眾眼中‘最貴的十項公共服務”排行榜第二位。
2020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我們國家住房的自有率比較高,住房房地產市場上是一個腿長、一個腿短。所謂一個腿長,銷售市場比較好,大家都在買房子,但是租賃市場發展比較滯后。那么要解決現在我們住房供需矛盾中突出的結構性問題,就是新市民的住房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表示,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房地產市場仍呈現“長短腿”的局面,房地產長效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深化落實,以解決大城市住房的突出問題。其中,保障性租賃住房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公租房,主要是想保障低收入和住房困難、雙困家庭的住房問題,特別是戶籍人口,還有為城市服務的這些人員的住房困難問題;另一個是,重點發展的政策性租賃住房,對于一些新市民,特別是年輕人,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多主體保障,多渠道供給。
教育是民生的基礎,不僅關乎國家發展大計,更關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改革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千家萬戶。“2021中國現代公共服務發展指數”調查顯示,超三成受訪者認為當前我國義務教育資源有待進一步公平配置。
“持續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發揮教材培根鑄魂、啟智增慧作用”“加強語言文字工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大力度治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抓好中小學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近日,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教育改革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宏觀政策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面臨著新形勢、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標、新要求。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會議進行了具體工作部署。對此,“2021中國現代公共服務發展指數”調查顯示,最讓人期待的是“抓好中小學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85.7%的受訪者選擇了該選項。
“中小學的作業怎么了?”這是很多家長的共同困惑。
2020年,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協同校內外有關機構聯合攻關,組成課題組,在吉林、內蒙古、北京、浙江、上海、河南、湖南等地開展了大范圍調查研究。經調查研究,課題組認為,目前我國中小學作業主要存在四大問題:一是作業功能被改變,成為追求“分數”、懲罰學生和轉嫁課堂教學壓力的手段;二是作業質量低下,內容缺乏科學性和選擇性;三是作業負擔過重,數量失控和難度超標;四是作業管理失效,單科作業規定機械而學科間作業統籌不足。為此,他們建議:以教育評價改革撬動作業改革,促使作業回歸育人功能;建立專業的作業研究機構,開發高質量、可選擇的作業資源;提升教師評價素養,把好作業選擇、布置、批改與反饋關;搭建作業監控平臺,建立作業長效治理機制。
“2021中國現代公共服務發展指數”調查還延續了“中國公共服務小康指數”調查的慣例,進行了“最受公眾關注的十大社會問題”排行,結果顯示,在醫患關系、戶籍制度改革、公務員熱、控制房價、保障房建設、虐待兒童、擇校、異地高考等30多個選項中,物價上漲以高達83.6%的得票率排在首位。第二至十位的依次是:疫情防控、社保的跨地區轉移接續、養老、看病難看病貴、三農問題、職場內卷、食品安全、控制房價、就地過年。
春節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但年底物價上漲也成為令人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近兩年,這種現象尤為突出。很多受訪者反映,感覺自己的工資都快趕不上物價上漲了,越來越多的東西買不起。
此外,“2021中國現代公共服務發展指數”還對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城市環境、義務教育等15項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進行了調查排行,結果顯示,排在首位的是公共交通,其次是城市環境,再次是公共安全,排在第四至第七位的依次是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服務以及文化體育休閑和娛樂,排在第八至第十位的分別是市政建設、政府信息公開、行政管理。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