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深入實施“北融南擴、東拓西連”戰略;大力推進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動;成功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并在復查測評中排名全國縣市第10,獲得中央文明辦的通報表揚;黃馬鄉獲評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翻開江西省南昌縣2020年高質量發展的成績單,城鄉建設碩果累累。
南昌縣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大手筆、高起點、高標準描繪城鄉發展藍圖。同時,按照“拉開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宜業宜居”的要求,加快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狠抓城市精細化管理,使得城市功能不斷升級,城市顏值不斷刷新。
近年來,南昌縣圍繞“四最”營商環境建設要求,全力打造“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的政務服務環境,讓更多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促使縣區營商環境得到不斷提升。
前不久,在2020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上,南昌縣獲得“2020年度中國營商環境百佳示范縣市”稱號。這是繼南昌縣獲評2018中國營商環境百強區縣第19位、江西省第三屆十佳營商環境縣、2019中國營商環境百強區縣第18位后,獲得的又一個國家級殊榮。
針對民生、縣域經濟發展、營商環境等經驗和做法,南昌縣委書記熊運浪近日接受了《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的獨家專訪。
《小康》·中國小康網: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南昌縣有哪些具體做法和成效?
熊運浪:農村人居環境,事關農業農村發展的質量,事關農村群眾安居樂業。作為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南昌縣一直堅持高標準、高要求、高質量,統籌念好拆、治、建、管“四字經”:
拆,就是拆除“有礙觀瞻”。結合正在開展的農村宅基地改革工作,持續加大“三拆三清”的工作力度,特別是自啟動開展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行動以來,共拆除危舊房6200處、違章房8100處、圍墻3700處,清理垃圾5萬噸、塘溝25.4萬平方米、廢棄物4.2萬噸。
治,就是開展“全域整治”。健全完善“戶集、村收、鄉轉運、縣保障”的運作模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一體化第三方治理,推動生活垃圾處理全覆蓋管理、全閉環運行。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農村戶廁改造率達到95.5%,并結合本地特色探索推進“裝配式建筑”公廁、智慧公廁,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和點贊。扎實做好農村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岡上、涇口、南新等鄉鎮集鎮污水處理廠已投入運營,23個農村水環境治理項目總進度已過半。
建,就是建設“精品線路”。按照“四精”建設理念,扎實推進小康示范村、精品提升點、新戶型示范點建設,建成9條秀美鄉村示范線,完成升級改造4條縣道,不斷鞏固和提升“連點成線、拓線成面”的建設格局。蔣巷鎮獲評“江西魅力鄉鎮十強”特別獎、“國家衛生鄉鎮”,黃馬鄉獲評“全國文明村鎮”“國家衛生鄉鎮”。
管,就是建立“長效管護”。嚴格落實“定管護范圍、定管護標準、定管護責任、定管護經費、定考核獎懲”的“五定包干”責任制,著力推動從短期突擊“整”向常態長效“管”轉變,從“一時美”向“長久美”轉變。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和“三風”建設,積極引導廣大村民破除陳規陋習,提升文化素養,切實以鄉風文明助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小康》·中國小康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近年來,南昌縣在深化改革開放方面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
熊運浪:改革開放是搶占發展先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們始終把深化改革開放擺在突出位置,大力實施改革創新,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改革方面,一是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制約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精準發力、改革攻堅。比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在成立全省首個行政審批局的基礎上,全面鋪開了“一次不跑”“一網通辦”改革,率先設立了便民惠企“政策超市”。二是堅持需求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群眾盼什么,我們做什么,有序推進教育、醫療、治理等方面改革,先后榮獲“2020年度中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典范”“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范縣市”等榮譽稱號。比如,在醫療衛生方面,積極推進縣域綜合醫改工作,成立了全市首個醫療健康集團;在社會治理方面,充分利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等改革權,大膽探索,積極作為,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三是堅持效果導向。狠抓改革落實、強化改革實效。對重點改革事項,實行高位推動、高頻調度,定期交賬、考核問責,確保改革工作定一件成一件。
在開放方面,緊抓國家“一帶一路”向內陸推進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向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全力打造南昌向塘國際陸港新城。一是做強平臺。敢于無中生有、自我加壓,積極申報口岸開放,被納入國家“十三五”口岸發展規劃。目前,一期已封關運營,二期建設有序推進。二是做優班列。成立向塘國際陸港發展服務中心,與福建湄洲灣經開區簽訂《港口合作框架協議》,先后開通至鹿特丹、莫斯科、明斯克、巴黎等8條國際貨運直達班列及5條鐵海聯運班列。2020年,共開行班列767列、進出口貨物46372標箱,分別逆勢增長17.3%、44.2%。三是做大物流。堅持以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為主抓手,7家世界500強企業、30余家物流領軍企業落戶向塘,擁有各類倉儲面積53.7萬平方米,年物流交易額達200余億元。
《小康》·中國小康網:南昌縣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上是怎么做的?
熊運浪:南昌縣在實現全國百強“十二連升”、躍居第21位的同時,還收獲了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典范縣等榮譽稱號。可以講,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了雙贏。這主要得益于注重把握“兩大關系”:
一方面,把握“入口”與“出口”的關系。入口,就是嚴把入口,堅決摒棄“撿到籃子就是菜”的招商理念,嚴格執行招商引資項目落戶專家評審機制,凡是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子孫后代的我們堅決不要,切實從源頭上防止環境不友好項目落戶。出口,就是暢通出口,堅決不要帶污染的GDP,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過剩產能,以“壯士斷腕”的“陣痛”,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雖然嚴把了入口、暢通了出口,但南昌縣的項目招商、項目推進數據依然亮眼,2020年我們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舉辦了9次大型招商推介活動、4次項目集中簽約活動,累計簽約引進85個項目,其中“152”項目10個;分三次集中開工了142個重大重點項目、總投資878.3億元。
另一方面,把握“增量”與“存量”的關系。增量,就是堅決遏制污染增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對標對表中央、省等各級各類環保督察反饋或披露的問題,不折不扣抓落實,舉一反三抓整改,深入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大標志性戰役和30個專項行動,全面落實環境保護各項制度,加大監督執法力度,牢牢守住生態紅線。存量,就是盤活生態存量,充分挖掘附帶在生態上的經濟價值,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物醫藥、健康服務、節能環保等生態環保型產業,變生態“顏值”為經濟“產值”。
《小康》·中國小康網:工業是經濟的命脈,工業強則地方興。南昌縣在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方面有哪些具體經驗?
熊運浪:工業是南昌縣的立縣之本、強縣之源。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堅持“三化并進”。
一是向集群化發展。圍繞“一區四園一中心”產業布局,聚焦“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綠色食品、生物醫藥”三大支柱產業,以及“集成電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新興產業,大力引進延鏈、補鏈、強鏈型項目,已集聚世界500強企業17家、上市公司3家、規上企業334家,擁有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智能制造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等眾多省級產業發展“金字招牌”。
二是向高端化轉型。堅持科技創新、精英創業,先后引進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南昌研究院、同濟大學汽車創新研究院、哈工大機器人智能制造研究院、江西智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等七大高端科研院所,擁有14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8家創新實踐基地,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產業能級。
三是向數字化邁進。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通過“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實現技術更新和改造,積極引進一批5G、VR、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軍項目,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積極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小康》·中國小康網: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體現,更是提升區域軟實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南昌縣是怎么做的?
熊運浪:營商環境對于地方發展至關重要。哪里的營商環境好,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就會往哪里聚集,哪里的發展就會更快、更有活力。南昌縣始終圍繞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四最”營商環境目標,全力做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榮獲“2020年度中國營商環境百佳示范縣市”稱號。
一是服務企業做“加法”。堅持“企有所呼、我必有應”的服務理念,先后探索推進了“澄湖e線”、結對走訪等工作機制,為企業常態化提供“店小二”服務。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制定出臺了“30條”政策措施,建立了縣領導掛企幫扶、網格化管理等工作機制,按需施策、精準幫扶、貼身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用工難、融資難、防控物資短缺等問題,確保服務企業“幫”在急難中、“解”在燃眉處、“暖”在心坎上。
二是降低成本做“減法”。圍繞降低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持續推進了“降成本優環境”“減政便民”專項行動,為企業減負降稅,讓企業聚力發展。同時,依托縣域創投、集成電路產業、區域股權投資等基金,全力破解企業融資難。為應對疫情影響,我們對企業實行了減免租金、用電補貼、專項補助、信貸支持等幫扶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三是改革創新做“乘法”。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審批局,全面鋪開“一次不跑”“一網通辦”改革,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審批辦理時限平均壓縮30%以上,讓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實施企業上市“映山紅行動”,全力支持企業改制上市、創新發展。
四是作風整治做“除法”。強力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風頑疾,堅持每半年開展一次投資環境評議評價工作,對連續兩次排名后三位的單位主要領導進行組織處理,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同時,深化平安昌南、法治昌南建設,扎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秩序、敗壞行業經營的違法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