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發
摘 要:語文是初中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其富有情趣,內容多樣,深受學生的喜愛。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語文的人文性、趣味性逐漸變得黯淡與枯燥,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新課改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如何開展有效的初中語文課堂,精準教學,便是廣大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現本文就初中語文課堂精準教學策略展開探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精準教學;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7-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76
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語文的教學模式及質量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相對于應試教育模式來說,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心理特征把握更為準確,且符合該年齡段學生在思想上的需要,是與時俱進的表現。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不僅要激發學生熱愛我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還要培養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與自信心,實現對語文學習方法的全面掌握[1]。為此,需要教師在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與獨立人格,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一、精準教學概述
精準教學最早由奧格登·林斯利提出,主要是對各個學科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估,從而實施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效率。精準教學可以兼顧知識與技能,可以更好地契合核心素養理念,通過實施精準教學,既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精準教學一般以流暢度來判斷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主要體現在速度和準確度上,學生速度越快,準確率越高,證明學生的學習效果越好。精準教學以學生表現為基礎,學生的具體行為能夠體現出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因此,學生的學習頻率和日常測試也就是精準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可以通過單位時間內學生做題的速度和正確程度來判斷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根據學生的行為來進行正確的教學指導,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的措施,從而達到精準的目的。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個體為教學對象,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和偏好,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彌補學生學習的不足之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從而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學生的素養發展。
二、初中語文實現課堂精準教學的措施分析
(一)更新教育觀念,拓展教學空間
在教育改革當中,語文課程改革較為迫切與艱難,而要想實現有效改革,首先便應從思想觀念上進行轉變,確保教育方向的正確性。因此需要教師對傳統語文教學觀念進行突破,形成一種更為深刻與全面的對語文本質的看法。因為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語文教學是由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共同組成的語言和文字,可在各類的文學作品與文章中進行體現,也可作為一種交際工具,促進人與人的交流,因此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會著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有研究指出,人的思維雖會與自身生理特征產生聯系,但與語言的關系最為密切,可以將人的思想情感作充分反映[2]。而教師只有掌握學生的思維規律與方法,才能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確保學生語言表達的嚴謹性、精確性與清晰性。
另外,有學者指出,通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可在開發心智方面產生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推動其認識、改造世界潛能的發展。對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能將教材中的文章作為單純的語言文字資料,而應深入探究,發現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再通過自身合理的思維活動,轉化為屬于自己的語言材料。另外,正確的學生觀也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在以往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部分教師會對成績優秀的學生開展“拔尖教育”,對于其他學生來說,這顯然是不公平的,這種長時間的心理落差會使這些學生逐漸喪失對語文這一學科的學習積極性,難以提升教學效率。同時,這與新時代下提高全民素質的要求有所背離,因此必須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二)實現角色互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應試教育在我國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歷程,教師的主體地位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被認為是合理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狀態,難以有效調動其學習興趣,制約了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如今,我國的教育事業也開始日益走向國際化與現代化,新課改下,我們要重新定位教師在教學中的位置。
隨著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具備“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與培養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生,這便意味著教師不可再像以前那樣按照自身意愿決定教學內容,而要調查學生需要什么,再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全面啟發,進而主動去參與教學活動,使其自然、全面地接受與了解相應的語文知識,并在這一過程中學會質疑,通過自主學習來解決問題[3]。
教師要在其中扮演好促進者、指導者與組織者的角色,讓學生體會到自身在教育活動的重要性,進而主動去學習與分析。另外,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做好學習規律與方法的總結與分析工作,并致力于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強調實踐的重要性,產生美好的學習體驗,使語文教學中的各類積極因素得到充分發揮。多媒體是當前教師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教師可利用其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給學生以感官上的刺激,并為學生學習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便于其開展自主思考與探究。
(三)夯實基礎知識,提高文學素養
無論針對任何學科,基礎知識均是學習該學科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因此要想實現素質教育,并培養其創新能力,就要做到基礎知識的夯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清楚地認識到基礎知識是培養學生文學表達能力的基本條件,同時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有著顯著的作用。對此,教師可選擇階段性教學,在完成一節課的教學后,定期對以前學過的東西進行鞏固與復習,并學會用單元、主題的形式或內容作為分類與總結的依據,通過測試的方式來檢驗教學效果。
同時,教師還要對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鼓勵學生在課上勇于提出自己的疑問,并為此進行自主探究,進而在教師的系統講解過程中做到“胸有成竹”,教師在這其中也要發揮引導的作用,實現知識點的有效記憶,并嘗試了解各知識點間的聯系與區別,從多個角度進行知識點的掌握[4]。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進行夯實,提高其理解能力與文學素養,并對素質教育的持續推進有助力作用。
(四)開展課外延伸,培養創造性思維
新課標對初中生的閱讀量有明確的要求,要求其增強知識儲備,擴大知識范圍。語文學習能力的綜合性較強,要求學生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來支撐,而若僅憑教材中的文學資料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從文章中獲知古今中外的歷史、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識。并且有大量的實踐證明,學生對課外閱讀知識的吸收效果遠遠高于教師的單純講授,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增強課外閱讀也是拓寬學生視野的重要方法。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知識的正確性與強大的應用性。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學生在遇到一些抽象難懂的問題時,受自身思維能力及認識能力的限制,無法全面理解與把握相關的數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關注生活中的小細節,加強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動手,從生活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在實際生活中。而閱讀中往往可以反映出一個時代的背景或是人間百態,這不僅會加強學生會現實社會的認識,還能增加其對人生的體驗,這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是極有幫助的。
另外,閱讀資料中蘊涵了大量的寫作技巧,學生可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內化,最終轉化為具有自身特色的寫作手法,全面提升語文素養。必要時,教師還可組織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踐活動,通過體驗,增強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并對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于良好的作用。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敢于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并提出疑問,活躍課堂的氛圍,同時這對其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通過其合理的想象,有時會擦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
(五)融入生活,開展語文綜合學習
語文作為初中階段較為重要的一門學科,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開展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尊重語文的人文性,將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的聯系,根據學生需要開展精準教學,進而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加關注社會、家鄉的風土人情等,并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人生感悟。這就要求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在加強初中語文的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行分析,了解學生成長中面對的困惑,并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客觀的、正確的認識,使其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優勢,以形成積極的思維方式。其次,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還要結合語文學習材料,有效地與生活資源進行結合,進而引導學生在生活資源中,獲得相關的知識,并逐漸形成熱愛文化、珍惜文化和保護文化的感情。例如,在“身邊的文化遺產”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與當期的生活資源結合,將主題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融入學習中。最后,還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形式,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這一工具和途徑,收集、分析、歸納和整理資料,并引導學生對資料的質量進行分析,并對其進行應用,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師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需要基于新課改的基本要求,通過更新教育觀念、實現角色互換、夯實基礎知識、開展課外延伸等手段,進一步擴大教學空間,并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同時,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其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進而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全面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韓賀.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5(24):65.
[2][3]郎金興.素質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3):34.
[4]肖范.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語文多元化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