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龍
摘 要:為了培養綜合素質過硬的新式人才,在現階段的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導入文化教育,更要與學校通力合作,積極開展行為教育,依靠扎實的教學理論培養學生的主觀意識與成長技能。本文以探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在針對中小學生發展現狀展開論述的同時,結合行為養成教育的重要價值提出相應的教學理論。在利用相關教學方法對中小學教學模式進行優化的同時,希望能夠為行為教育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多靈感。
關鍵詞:行為養成教育;價值;策略;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7-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91
行為教育所包含的內容較為復雜。在行為教育板塊下,學生不僅根據個人發展需求掌握對應的文化技能,更要積極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實現理論認知水平、生活技能的同步提升。筆者圍繞行為養成教育的意義以及策略展開討論,希望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能夠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行為養成教育的意義
首先,行為養成教育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發展。從相關的理論研究中不難發現,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學生在這一階段不僅身體機能發生著重大改變,心靈世界也會產生較大波動。此時對其施展行為養成教育,能夠幫助中小學生克服身心成長上的不穩定性。在此階段,學校教師通過行為養成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使學生學會用科學的、客觀的心態面對自身的變化,不再對全新的生活方式與體驗感到迷茫與困惑。因此,行為養成教育的一大重要意義便是調節學生的心態,轉變學生的錯誤認知,使其在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學會合理面對生活。
其次,行為養成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思想品德修養。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小學生融入社會生活的程度越來越深,不可避免地要與家人、教師、同學以外的人打交道,而不論對于哪種社交情境來說,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都是學生順利完成社交活動的基礎。在行為養成教育中,中小學生能夠了解到足夠多的社會道德內容,反復練習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言行舉止,從而形成較高的思想品德修養。因此,行為養成教育具有顯著提升學生思想品德修養的意義,是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最后,行為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自新課程改革以來,素質教育的推進速度越來越快,學校在關注學生的文化課成績之余,必須將一定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上。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看,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身發展,并輔以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藝術審美素質、訓練學生勞動技術,以及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健康等目標。因此,行為養成教育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
二、行為養成教育的策略
(一)生活教育,天下大事必始于細
要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習慣,發揮行為養成教育的時代價值,教師應積極地落實生活教育,從生活瑣碎入手,引導學生養成獨立、自強的健全人格。但在當前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部分學校依然存在“一口吃成個胖子”的焦急心理,忽略了學生的客觀發展速度。中小學生正處于思維與能力同步發展的重要時期,其價值觀、世界觀正在形成,如果教師能夠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干預,學生必將以更為積極的面貌回報教師。
學校的教學活動應從生活習慣入手,貫徹“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教育理念,要求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衛生習慣。在日常飲食起居處理環節,應要求學生承擔起自身的清潔任務,及時整理床鋪,清潔個人餐具,并根據日常活動制定科學的管理方案,為日后的自律發展提供理論支持。中小學生正在面臨從個人向社會的重要轉變,在要求其承擔起自我管理責任的同時,應從實際生活入手,要求其做好理財工作,處理好人際關系,為未來的個人發展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與思想基礎。張掖市綜合實踐學校所開展的綜合實踐教育活動,把行為養成教育當作重點教學內容,并開設專門的灑掃、內務整理課程,列入教學計劃扎實開展。每天一次環境衛生大掃除,要按教師教的工作規程和方法進行,每天早、午兩次內務整理,被子要四四方方,毛巾要像豆腐塊,牙刷牙膏要“向右看齊”,走路途中要靠右并向師生問好等等。學生自立、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小學生的活動性較強,配合意識較差,學校應對學生的整體活動態勢進行定期調查。針對配合意識較差、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學生,學校應制定對應的管理章程,依靠規章制度嚴格約束學生,要求其做到尊重教師、尊重同學、尊重自己,圍繞禮義廉恥、社會公德開展教學活動。學校應利用強制力培養其“見微知著”的個人管理意識,為其未來的社會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軍教育,成人之道始于嚴
隨著現代化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學軍教育所具有的價值正在逐步展現出來。針對思想尚未成型、意識尚未完全發育的中小學生,學校應積極推行學軍教育,依靠學軍教育對學生進行約束,使其成長為精神飽滿、永不服輸的新時代人才。
學校應在教育教學及學生管理活動中嚴格要求學生,積極貫徹落實“事必躬親”的教育思想,要求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的行動意識與行動能力,在配合管理工作的同時提升自我約束意識,將“被約束”轉化為“自律”,體現學軍教育的價值。學校應在早操、用餐、休息等時間段落實管理方針,約束瑣碎,培養品格,如早間按時出操、休息時間結束按時起床等。學校應在學軍教育活動中落實軍事化管理理念,要求學生做好內務整理、個人儀容儀表整理等工作,精神飽滿,聲音響亮,積極展現新時代人才的獨特風采。在一段時間的學軍教育之后,學校要引導學生從“小我”向“團體”看齊,積極參與團體活動,唱嘹亮的軍歌,站整齊的隊伍,做規范的訓練,對個人行為與集體活動進行嚴格約束,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
(三)模擬活動,世間難事起于易
中小學生的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其缺乏合理評價個人價值的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其可能會產生自我否定、消極怠惰等負面心理。作為中小學生成長的搖籃,學校應積極調整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對應的實踐機會,使其在失敗與成功反復交替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
在教學活動期間,學校可根據當地的教學配置積極開展拓展訓練活動,在鍛煉學生的思維意識的同時培養其不怕吃苦、敢于奉獻的時代精神,使其能夠在運動中獲得快樂,在鍛煉中掌握技能。對于教學配置較差的學校,可引導學生開展軍訓活動,從個人技能、團隊配合、集體榮譽等角度入手,對學生展開思想、教育、性格的同步引導,培養學生堅強勇敢的良好品質和積極健康的體魄。如果學校的教學配置比較出色,可引導學生開展遠足活動,在林間小道、密林深處、高山之巔鍛煉學生,使其在戰勝困難的過程中逐步堅強起來,并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來對抗未來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
(四)強調校規,制定班規,鼓勵學生參與班級管理
在常規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事必躬親,一人掌握班級中大大小小的事務,一刻也不能放松。這種班級管理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效率,卻使學生失去了鍛煉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參與感越來越弱,于是更加不愿意發表自己的看法,在班級管理中十分被動,需要班主任花費更大的經歷維持各項工作的良好運行。因此,在行為養成教育中,教師若想讓學生真正發揮主動精神,在每日的學習生活中主動規范自身行為,可以從民主化班級管理做起,讓學生適度地參與班級管理,讓學生在摸索的過程中逐漸學會做行為的主人。
例如,班主任可以將校規作為基礎,發動學生參與到班規的討論中,通過集思廣益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為自己制定行為管理規范。在制定班規時,班主任可以先提出各條班規的“草案”,在班會上以此為學生解釋各項條款的具體含義,并讓學生提出修改意見,直至大部分學生都同意后再推進下一條,如此得到一組完整的,富有民主氣息的班規。隨后,班主任可以讓學生通過自愿或舉薦的方式,制定“小班主任”的輪班制度,每周由數名學生相配合,負責班規的監督工作,協助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
(五)促進家校聯合,構建行為養成教育網絡
行為養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學校憑一己之力很難幫助中小學生完成行為習慣的優化,家庭教育在行為養成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視,中小學校應積極聯合學生家長或社會力量,通過合理的教育合作,使行為養成教育時刻伴學生左右,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始終受到相應教育能量的正面影響。在“互聯網+教育”十分火熱的當下,學校與家庭的溝通途徑越來越豐富,教師與家長間的交流屏障被打破,二者可以更加自由地交流教育經驗與方法,互相了解學生在家庭或學校中的表現與問題,從而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行為養成方案。
例如,學校可在本校的微信公眾號中單獨開辟出行為養成教育的板塊,用于教師與家長交流相應的經驗,同時定期推送行為養成教育有關的技巧或案例,或是將學校中舉辦的行為養成教育活動的內容展示出來,讓家長對學校教育產生更多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微信上通過班級家長群與家長進行小范圍的溝通,每周選取固定時間與家長進行一次直接的交流,將本周的行為養成教育進展分享出來,及時處理學生身上出現的各類問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將行為養成教育的價值最大化地發揮出來,相關學校及發起人員應對行為教育活動進行重新定義:行為養成教育的目標不僅僅在于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更要鍛煉學生的思維意識,培養其堅韌不拔的精神與拼搏進取的意志。學校應結合學生發展需求重新定位行為養成教育,依靠細微化、科學化的管理方案為學生提供發展支持。
參考文獻:
[1]隋桂杰.小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的調查與思考[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7(12).
[2]閆國娥.中職生行為養成教育略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中),2013(2).
[3]姜秀云,閆永利.中小學養成教育的誤區及其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6(1).
[4]董想生.談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新一代(理論版),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