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杏
[摘? ?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珠三角城市經濟圈作用明顯突出,為了更進一步融合發展,國家于2019年2月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概念,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這對大灣區內很多中小型企業來說,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在這種經濟大環境下,如何迎接這一新的歷史賦予的機遇和挑戰,并在這歷史賦予的機遇中脫穎而出,從而讓企業在這種經濟環境下得到高速發展是企業應該思考的問題。文中筆者就這個問題展開幾點簡單的論述說明。
[關鍵詞]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機遇;挑戰;發展模式
1? ? ? 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概念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珠三角經濟圈的強化合作而產生的新地理概念,包括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九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即“9+2”模式的世界級城市群。大灣區城市群的提出,應該說是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從過去三十多年前舊模式的經貿格局,升級成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有機融合最重要的示范區,從區域經濟上合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全方位合作,這為粵港澳城市群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賦予了新使命。
2? ? ?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目標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目標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交通物流樞紐和國際文化交往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大數據中心、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新型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高端航運服務中心、全球研發中心、區域醫療聯合體和區域性醫療中心,在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內地企業的資本運作中心及企業財資中心、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及包括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紡織及成衣、資訊及通信技術、汽車零部件、納米及先進材料等在內的五大研發中心,強化香港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將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融資中心,在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文化交流中心、食品集散中心以及中國與葡語國家青年創新創業交流中心等。
3? ? ?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立為灣區內中小企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總面積5.65萬平方千米,占全國0.59%,大灣區總人口6 962萬,占全國5%,2018年大灣區GDP約11萬億,占全國6.6%,人均GDP達到2.36萬億,從以上數據可以判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群內有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它們涉及多種行業,有生產型行業、服務行業、物流行業、消費第三產業等,在這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利好政策的推動下,給千千萬萬的粵港澳大灣區中小企業帶來了無限生機,但是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3.1?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帶來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內交通渠道便利、縱橫交錯的城市軌道、鐵路、粵港澳大灣區機場和港口運營等交通渠道連接群內各個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內各種交通工具極為便利,利用便利的交通工具,城市群內各個城市基本可以在一小時內到達,這種快捷的出行方式為城市群內各個城市交流活動提供了空間和時間保障,從而有利推動了城市交流與互動。在這種經濟環境下,各城市之間就要實現多方面融合,推動大灣區發展。例如交通、醫療、教育等資源資料方面,大灣區內城市之間要互相認可。互相認可的融合使用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極為有利,為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在大灣區城市群內進行投資活動或接受投資活動、企業日常運營等經濟業務提供了便利,從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基礎仍以工業為主,第三產業為輔,但是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粵港澳大灣區未來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為主要經濟命脈,大灣區內企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占據比例大,通過大力引入省外知名高校落戶粵港澳灣區,讓各高校的專有高新技術與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合作,從而讓高新技術帶動粵港澳大灣區企業發展,實行校企合作,共同打造重大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共同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讓高新技術成果帶動大灣區內企業,實行雙贏。粵港澳大灣區企業發展同樣推動服務業的高速發展,同樣也帶動其他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形成一個朝氣蓬勃的大灣區。大灣區建設目標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文化、新技術產業融資、創新創業交流中心等高端一流中心。整個發展過程既有優勢又有挑戰,該區域年輕有活力,有朝氣,不斷蓬勃發展,各個城市以大灣區為依托,努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服務型產業的比重,在由企業向高端化產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前進,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小型企業來說,這既是歷史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
3.2?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面臨巨大的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的政策下實施,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大灣區內存在著政策差異、制度差異、經濟差異、關稅差異,在實際操作上會有很多矛盾,需要協調,相互協調才能發揮制度的優越性,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大灣區建設需要統籌協調工作,解決利用三方差異,解決政策問題,破除阻礙。粵港澳大灣區自身的獨特性,尤其是灣區內“一國兩制”的特殊性,境內外經濟發展水平、市場環境、商業模式、人員流動、法律法規等諸多領域的巨大現實差異,又使得所面臨的挑戰可能也是史無前例的。在沒有現成可參照的成熟經驗背景下,走一條不同于世界其他灣區的發展路徑或將成為必然。
4? ? ?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
(1)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大環境下,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小企業要有信心,有齊心合力、共同奮斗、共同發展的思想覺悟,共同打造一個良好、公平、公正、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做出中小型企業應有的企業貢獻,從而推動中小型企業自身的發展。
(2)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大環境下,引入高素質人才是企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中小企業要想在這種大經濟環境下得到發展就必須引進高素質人才。首先,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現代產業發展的支撐,是推動發展的關鍵。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中小企業要積極引進專業高素質人才,為了引進和留住人才,中小企業還應引進先進的人才管理制度,特殊情況時為高素質人才開設綠色通道,想方設法為高素質人才隊伍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讓高素質人才能安心留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型企業的工作崗位,讓他們的專業技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從而推動中小型企業的自身發展。
(3)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大環境下,中小型企業除了要有堅定信心、積極引進各種人才外,還要靈活應對供應鏈關系,將供應鏈運作達到最優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應鏈從采購開始,到滿足最終客戶的需要為目標,在這個上下游供應鏈過程中盡最大努力將成本降到最低,企業可以和上游供應商、下游客戶共同聯手,實行強強聯合,企業的資金滲透到上下游供應鏈環節,在經營過程中,積極調研,從供應鏈源頭到終端客戶中可發現可降低成本的行為。現行很多企業為了降低各個供應鏈環節成本,建立了一套成本管理體系制度和效果控制點檢表單,能持續穩定管理控制成本,全員參與成本節減的培訓活動,并對節約成本的工作人員進行適當的鼓勵。訓練和培養改善企業團隊,確保能更全面更有效地發現浪費行為和改善浪費行為。根據團隊的能力提升情況,不斷發掘更高更難的浪費行為活動,并通過機制持續進行,確保企業的各項成本不斷降低,有效降低成本輸出,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從而提高企業自身管理能力水平,推動企業的自身發展。
(4)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大環境下,中小型企業是國家經濟的基石,提高安全要素生產率,讓中小型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制造業得到提質、轉型、升級,即實現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的轉移,推進企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實現智能智慧制造升級。投入升級轉型的浪潮,是中小型制造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挑戰下的必然出路,也是其謀求長足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小型企業在這個“互聯網+”深度融合平臺過程中應加快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全面提升中小型產業鏈的競爭能力,提高應對挑戰能力。企業想要根據實際情況快速響應市場,就必須基于互聯網構建產業鏈協同體系,所以中小型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借助“互聯網+”深度融合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平臺推動企業的自身發展。
(5)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大環境下,商業競爭激烈,中小型企業要實現產品向服務轉型,積極促進大灣區城市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流通,加強香港作為連接內地和國際市場重要橋梁的角色。積極和高校等科研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企業自身管理水平,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
(6)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大環境下,中小型企業在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的同時應及時甚至提前做好知識產權的布局和規劃,知識產權保護和糾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缺乏提前的規劃布局,產生糾紛時才開始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往往為時已晚或者已經造成重大的損失。充分利用知識產權布局和規劃不僅能構建企業的技術壁壘,還能為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從而提高企業自身管理能力水平,推動企業的自身發展。
5? ? ? 結? ? 語
文中記述了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大環境下,中小型企業進行自我發展的幾種發展模式。在這一新的機遇和挑戰下,希望中小型企業能在歷史賦予的機遇中脫穎而出,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經濟共同發展的夢想。
主要參考文獻
[1]許姣麗,吳康梅,邵詩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江門主導產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J].廣東經濟,2019(2):40-45.
[2]張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與挑戰[J].時代金融,2018(17).
[3]阮祿健.論粵港澳大灣區面臨機遇與挑戰[J].商情,2019(2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