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成 楊冉冉
摘要:歌劇是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迄今為止,我國歌劇已經有90余年的發展歷史,且長期以來,中國歌劇發展始終以民族音樂元素為基礎,同時對西方的音樂創作方法進行學習,將時代精神與當下觀眾的審美相結合,繼而創作出一系列極具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歌劇作品。本文基于我國歌劇創作現狀,對歌劇中的民族音樂元素進行探究,并對我國歌劇中應用民族音樂元素的影響進行分析,旨在幫助中國歌劇發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關鍵詞:歌劇 民族音樂元素 應用
歌劇誕生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以音樂、戲劇表現形式為主,并將文學、舞蹈等多種表演形式融入其中。正是由于歌劇豐富的表演形式,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熱愛,經由幾百年的發展,逐步引入中國藝術領域。
無論是在中國歌劇創作初期還是鼎盛時期,都未停止過對民族音樂元素的應用研究,這不僅增加了中國歌劇的藝術魅力,同時這也是中國歌劇始終擁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一、中國歌劇中的民族音樂元素
(一)戲曲音樂元素
縱觀我國歌劇的整個歷史發展進程,都能看到戲曲音樂元素的融入,中國歌劇將戲曲音樂元素吸收至歌劇創作之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中國歌劇發展的初步階段,常見的兒童歌舞劇以及秧歌劇就是采取戲曲藝術中常見的“選曲填詞”的藝術表現形式。如秧歌劇主要選取的范圍為道情以及秦腔音樂等,采取一曲多用的創作形式,進一步彰顯戲曲劇種的程式性音樂特征,直至歌劇《白毛女》的出現,才使戲曲的程式性特征與歌劇的原創性特征相結合,也讓中國傳統戲曲素材與歌劇主題音樂相結合。因此,戲曲音樂元素的應用促進了中國歌劇的進一步發展。
(二)民間小調音樂元素
民間小調的存在為中國歌劇的創作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創作元素,為中國歌劇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活力,同時,也讓我國歌劇的舞美設計以及表現形式更加貼合普通觀眾的審美需求。
民間小調作為最接地氣、生活氣息最為濃郁的音樂形式,與西洋大小調有著截然不同的藝術特性。如秧歌劇《兄妹開荒》就體現出人們將恢復生產作為當時的主要任務,同時也抒發了當時爭做農業英雄的光榮感。整個秧歌劇的歌詞通俗易懂,僅有兩個主要角色以領唱秧歌和走戲調的形式推動劇情發展。秧歌劇《兄妹開荒》一經推出,便瞬間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三)民族音樂元素
為了推動中國歌劇發展,民族音樂家將發展中國特色歌劇作為自身畢生奮斗的目標。因此,中國歌劇在創作方式上始終堅持以民族傳統元素為基礎,在追求民族傳統藝術的同時,與時代精神相輝映。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更不應該忽視我國文化建設的需求,要不斷實現民族元素的傳承創新。中國歌劇發展可結合各個民族音樂的地域性特征,實現中國歌劇音樂形態的突破。
將中國歌劇與民族音樂元素相結合,可增加歌劇的動聽性。如歌劇《沙漠之歌》中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唱段素材就來自于哈薩克民族的《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以簡潔的歌詞展現了人們最為真切的情感。歌劇《草原之夜》的民族音樂元素選取于藏族民歌,因而能夠在歌劇中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生活信念。
二、中國歌劇中運用民族音樂元素的意義
(一)進一步豐富中國歌劇的音樂創作形式
中國歌劇的發展核心為藝術創作,同時也是衡量歌劇創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相較西洋歌劇而言,中國歌劇的歷史底蘊更為深厚。為了實現中國歌劇更好地表現現實生活,在歌劇創作過程中,結合了不同民族音樂的表演特色,為中國歌劇音樂形式的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
如歌劇《天門狐仙》素材來源為《劉海砍樵》,但在歌劇作品創作過程中增加了大量的創新性元素,同時也增加了大量全新的故事情節,雖然整個故事中男、女主角的名字及角色定位并未發生轉變,但在《天門狐仙》中其他的故事情節先后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新,進一步豐富了原有故事內容結構。在原作品《劉海砍樵》中,主要講述在井邊生活的名叫劉海的年輕男子,其家中有一個年邁的老母親,為了生存需要在周邊的山上砍柴、賣柴。某天,山中的狐妖擋住劉海回家的路,在與其成親后,借由金蟾幫助劉海羽化成仙。而這整個故事就是《天門狐仙》音樂題材的主要來源,歌劇創作團隊以狐妖少女為第一視角,講述了一場白狐與人類的曠世奇愛,在隔山相望千年萬年之后,二人的愛情感動天地,有情人終成眷屬。
《天門狐仙》這一題材在創作期間真正做到了“大事不需,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在保留原有創作框架的同時,歌劇的創新元素也更加突出。歌劇《天門狐仙》在音樂創作中借鑒了湖南當地的土家族民族音樂,在西方音樂元素與湖南土家族音樂元素充分融合的前提下,也與歌劇故事情節相符給人們帶來全新的感受。
(二)進一步豐富中國歌劇表演形式
歌劇中不同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入,對大眾的審美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于中國歌劇的部分忠實觀眾而言,他們對西洋歌劇的音樂表現并未有過多的研究,因此無法理解西洋歌劇的藝術美。受到民族音樂元素的影響,促使中國歌劇表演者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如歌劇《天門狐仙》中,能夠彰顯民族音樂元素創新的地方共有三處。
第一處為村落婦女以及其丈夫的表演,從婦女洗衣服的狀態以及婦女與丈夫打鬧的神態,都能體現出極為濃厚的鄉土氣息,這一歌劇表演形式正是借鑒了湘西本土民眾的日常生活情況,這種極為生活化的表演方式能夠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出現眼前一亮的感覺,同時也能讓人們對歌劇表演內容產生共鳴。
第二處則是劉海在挑選木柴時的精細化表演,這一表現形式借鑒于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中生活類別的肢體動作都會進行特殊的編排,借助夸張性的表現方式,而劉海挑柴這一環節則是將湖南花鼓戲這一民族元素融入其中,給人們全新的觀感。
第三處是重新賦予《劉海砍樵》這一作品全新的表演形式,在對傳統花鼓戲再次創作期間,讓其以歌劇的形式出現在大舞臺上。
(三)進一步創新中國歌劇的人物刻畫
中國歌劇在借助音樂表達人物時,對表演者聲音調息乃至力量的拿捏都有著一定的標準,歌劇表演者不僅需要了解行腔特色,同時,也要根據旋律轉換進行歌劇音樂演唱節奏的把控。為此,歌劇表演者需要具備豐富的演唱技巧,配合多種肢體動作,強化情景渲染,在演唱前需要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情感狀態等深入研究,借助聲音變化塑造人物形象。如《天門狐仙》在進行歌劇人物刻畫時進行了創新,所有演唱者的頭部以及頸部都佩戴了當地少數民族的傳統銀飾品,身穿土家族少女的服裝,由上百名年輕的女性演唱者拉開《天門狐仙》的幕布。
在第一幕“狐王選妃”中,歌劇導演借由場景以及燈光的鮮明對比,在刻畫出繁華的狐貍世界的同時,也刻畫出孤獨、溫柔且單純的白狐仙特征。在第二幕“仙山奇遇”中,有白狐仙在角落觀察居民生活狀態的場景,不僅表現了白狐仙對于人類世界的好奇,同時也推動了歌劇劇情的發展。隨著音樂響起,舞臺上出現身著湘西少數民族服裝的女人在河邊洗衣服的場景,借助音樂的形式來代替枯燥的獨白,同時也為白狐仙對劉海產生異樣情愫做了鋪墊。由于導演借助人物矛盾來推動歌劇故事情節的發展,因此,之后白狐少女與劉海相遇相愛的情節展開就不會顯得突兀了。
(四)進一步優化中國歌劇的舞美設計
在我國信息技術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給中國歌劇舞美設計提供了更大的創新空間,也讓中國歌劇的舞美設計更加美觀。在高新技術的應用下,中國歌劇舞臺設計形式更加豐富。如《天門狐仙》這一歌劇在表演時,便運用了大量的高科技來打造舞臺場景。作為我國首部應用實景作為故事發展背景的歌劇作品,《天門狐仙》設計出的3D舞臺場景效果能夠幫助觀眾快速進入故事情節之中,提升中國歌劇的表演效果。《天門狐仙》的舞臺選址在風景秀麗的張家界,將整個舞臺搭建與當地的山水風景充分融合,1000多米深的峽谷作為歌劇表演舞臺的整體背景,在不同燈光的照射下,能夠讓整個峽谷變得猶如仙境一般,而這種舞美設計不僅能夠為表演者提供最佳的表演環境,同時也能對歌劇劇情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給人們帶來視聽盛宴。
三、結語
總而言之,為了推動中國歌劇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時刻保持創新,讓中國歌劇音樂創作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土壤,在彰顯民族性、時代性的前提下,時刻保持歌劇創作的活力與生命力,借助民族音樂元素為中國歌劇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進而促進中國歌劇藝術發展的繁榮。
參考文獻:
[1]張揚,霍玉蕾.傳統民族音樂元素在現代作曲中的融入[J].黑河學院學報,2020,11(10):152-153+172.
[2]袁帥.戲曲與民歌音樂元素在歌劇《白毛女》中的吸收與運用[J].北方音樂,2020(17):79-80.
[3]卓淳.流行唱法在少數民族音樂元素歌曲中的運用——以彝族音樂元素創作歌曲為例[J].當代音樂,2020(07):159-161.
(作者簡介:王朋成,男,碩士研究生,嘉祥縣實驗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楊冉冉,女,本科,鄆城縣程屯鎮初級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音樂)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