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音 胡雨辰
摘要:作為一項由演員在舞臺上扮演一定角色并面向觀眾展開表演的綜合性藝術,戲劇藝術的魅力主要來源于演員的表演。正是得益于演員對角色的精彩詮釋和塑造,戲劇藝術才能廣受大眾喜愛。本文主要從藝術修養、戲劇程式和表演分寸出發,對戲劇演員的角色塑造要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戲劇演員成功塑造角色的具體路徑,希望能夠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戲劇演員 戲劇表演 角色塑造
戲劇演員,是對于在戲曲、話劇、歌劇、音樂劇等非攝影的表演劇目之中扮演角色并呈現作品內容的演員的統稱。[1]在戲劇表演之中,戲劇演員通常以自身的表演行為來還原戲劇劇本內容,并通過使用一定的表演技法展現戲劇人物性格與戲劇故事情節,詮釋戲劇藝術魅力。一部戲劇取得成功的基礎,在于戲劇演員對角色的塑造。戲劇表演實踐過程中,戲劇演員應深入認識影響角色塑造的關鍵因素,不斷錘煉自身塑造角色的能力,力求提高戲劇表演水平,使戲劇藝術真正得到觀眾的認可。
一、影響戲劇演員角色塑造的主要因素
(一)戲劇演員的個人藝術修養
王國維認為,“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其含義是詩詞的格調由其境界所決定,若詩詞境界高,則其格調亦高。這句話對于戲劇表演的啟示在于,戲劇演員在進行角色塑造時,不僅需要提高自身藝術表現力,更應重視發展個人藝術修養。[2]戲劇演員個人的思想品格、文化修養均會對其角色塑造產生影響,比如,由于古裝戲劇中所發生故事的時代背景與當今時代存在顯著區別,因此,戲劇演員在塑造角色時,除結合劇本內容之外,還應對戲劇的具體背景進行了解,這不僅需要戲劇演員及時進行“補課”,而且還要求戲劇演員積極主動地在生活中展開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習,提升自身文化修養。
(二)戲劇演員對戲劇表演程式的掌握程度
作為一項舞臺藝術,戲劇表演十分強調程式,其表演程式主要體現在動作、臉譜和服裝三方面:
首先,在動作層面,戲劇演員需要做到動作規范,這是因為動作是直觀呈現戲劇角色性格和思想情感的主要載體,只有在戲劇表演中傳遞規范的動作,戲劇演員才能成功展開角色塑造。
其次,在臉譜層面,這是基于我國傳統戲劇而言的,京劇中根據人物的性別與性格,將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行當,在每一個行當之中又根據年齡、出身等標準細分為不同類別。在進行戲劇表演的過程中,戲劇演員需要根據具體的臉譜去塑造角色、展現角色的形象與性格。
最后,在服裝層面,同一部戲劇中,需要保持服裝材質的統一性,且在服裝設計上需要結合戲劇故事的時代背景。[3]
(三)戲劇演員對戲劇表演分寸的控制能力
作為戲劇表演的主體,影響戲劇演員角色塑造最為關鍵的因素,在于戲劇演員本身對戲劇表演分寸的控制能力。[4]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戲劇演員對角色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戲劇演員自身角色理解的影響。因此,在戲劇表演實踐中,戲劇演員必須對角色心理進行深入體會,重視對角色在不同年齡、不同環境中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進行系統分析,根據分析結論控制表演分寸。比如,在《楊門女將》中扮演佘太君的戲劇演員,需要認真對佘太君這一角色在青年和晚年兩個不同人生階段所呈現出的形象進行認真分析,從而有效避免表演的雷同化,有效對表演分寸進行控制,生動呈現角色性格。
二、戲劇演員成功進行角色塑造的具體策略
(一)提高藝術修養,陶冶個人情操
良好的個人藝術修養是戲劇演員成功進行角色塑造的基礎性前提條件,作為一名戲劇演員,要想成功進行角色塑造,就必須重視提高自身藝術修養,夯實基本功,陶冶個人情操,全面提高綜合素質。[5]
首先,戲劇演員需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養,認識戲劇表演是一項集體活動,盡管角色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但在表演實踐中需要不同的角色進行協同配合。除了與其他演員進行配合之外,戲劇演員還需要與負責燈光、服裝和道具的工作人員建立良好的關系,增強集體意識與團結協作意識,為角色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戲劇演員需要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既要在日常訓練中嚴格執行形體訓練和臺詞訓練,積極參與戲劇藝術培訓與交流,重視對生活經驗進行感悟和挖掘,從而豐富自身藝術體驗。
最后,戲劇演員需要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對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與戲劇表演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的學科知識進行廣泛涉獵,拓展文化視野,提高文化水平,從而在表演實踐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實增強表演感染力,更好地進行角色塑造。[6]
(二)深入研讀劇本,全面分析角色
戲劇劇本是戲劇演員進行角色塑造的基本依據,在進行戲劇表演前,戲劇演員必須對劇本進行深入研讀,通過反復閱讀劇本,建構關于自身所扮演角色的全面認知,把握角色塑造的正確方向。[7]
首先,戲劇演員應通過研讀劇本,明確角色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分析時代環境特征對角色性格和行為方式產生的影響,將自己代入特定的時代環境中,為角色賦予時代氣息,避免在戲劇表演實踐中出現不符合時代特征的行為而導致觀眾“出戲”。
其次,戲劇演員需要在研讀劇本的過程中,全面把握角色的性格特征。戲劇往往通過制造矛盾沖突的方式來呈現人物性格,因此,在研讀劇本時,戲劇演員尤其需要關注劇本中的矛盾沖突,關注人物在沖突性事件中的具體表現,從而形成對角色性格特征更為透徹的分析和理解。
最后,戲劇演員需要在研讀劇本的過程中,把握角色的“真實自我”,即運用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探索角色的內心世界,把握角色的思想與情感,實現自我與角色的統一及融合,以自我的行為去塑造和呈現角色形象,強化自身情感體驗,與角色產生心靈共鳴,重視應用表情、動作等外部形式去展現角色的內心活動,切實增強戲劇表演和角色塑造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三)掌握表演程式,增強表演能力
戲劇演員在進行角色塑造時,既要戲劇表演程式,又要適應戲劇發展的實踐需求和具體劇本的詮釋要求,對其進行靈活處理,從而更好地展現角色風采。[8]
首先,在動作層面,戲劇演員需要認識到,戲劇表演中動作的規范性,并不是通過單一動作得以呈現的,而是需要在一系列連貫的動作之中對其進行反映。在戲劇表演實踐中,戲劇演員需要從戲劇情節的發展方向出發,流暢且合乎情理地做出舞臺動作,避免使舞臺動作出現割裂感,重視以動作吸引觀眾的目光,增強觀眾的角色代入感,為觀眾創造沉浸式的戲劇觀看體驗。
其次,在臉譜層面,戲劇演員需要充分認識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臉譜類別,既要保證角色塑造符合臉譜模式化的要求,又要結合戲劇情節對臉譜角色進行生動的刻畫。
最后,在服裝層面,戲劇劇組需要對服裝進行統一,戲劇演員也應遵循統一、規范著裝的要求,以服裝配合角色塑造。戲劇演員應重視與服裝工作人員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確保服裝合適,為舞臺表演過程中的動作呈現和詮釋提供有力支撐。
(四)注重形神合一,展現細節真實
形神合一是戲劇表演過程中戲劇演員角色塑造的最高層次。戲劇演員需要深入認識形式與情感之間的關系,從蘇珊·朗格的觀點出發,藝術就是對人類情感進行具象化呈現的過程,戲劇表演的過程也正是戲劇演員以動作、臺詞、表情等可見、可聽的形式呈現人物情感的過程。因此,戲劇演員不僅需要對角色的外在狀態進行塑造,而且還需要對角色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體驗進行塑造,實現外在形式與內心情感的有機統一,即形神合一。在塑造角色時,戲劇演員應沿著外部的形體動作,對細節真實加以呈現,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對戲劇角色進行體會,重視在表演過程中呈現自身所體會到的細節真實與人物信念。為此,戲劇演員需要在戲劇表演實踐中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去還原戲劇中假定的環境和場景,分析角色在特定環境與場景中產生特定行為的深層次動因,在表演過程中引導觀眾對這些動因進行理解和思考,從而增強戲劇表演的藝術張力,增強角色塑造的真實感,提高觀眾對自身所塑造角色的認可和接受程度。
三、結語
在戲劇表演中,戲劇演員的最終目標在于通過自身的表演,去塑造和呈現戲劇劇本中的角色,以栩栩如生的表演讓觀眾認可和接受角色的存在,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觀劇體驗。影響角色塑造的主要因素是戲劇演員的個人藝術修養、戲劇表演程式掌握程度和控制分寸的能力,對于這些因素的具體影響,戲劇演員應形成深入的認識,重視不斷提高自身藝術修養,通過深入研讀分析劇本形成對角色的全方位理解,掌握戲劇表演程式并在戲劇表演之中做到形神合一,展現細節層面的真實,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塑造角色的能力,增強戲劇表演的整體感染力與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吳亦錦.戲曲演員在塑造角色時把握人物性格的方法分析[J].文化月刊,2020,000(003):60-61.
[2]趙梓清.戲劇演員自身與角色塑造的關系研究[J].環球首映,2019,000(009):60-61.
[3]陳波.淺談戲劇演員對角色的塑造[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9,000(003):128-128.
[4]劉海濤.戲劇表演中演員臺詞功底對角色塑造的重要性[J].藝術大觀,2019,000(016):1-2.
[5]仇鳳祥.演員塑造戲劇人物必須要達到——“形似”,“神似”和“情似”[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9,000(012):109-109.
[6]馬男.戲劇表演藝術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J].劇影月報,2019,000(003):62-62.
[7]周金剛.戲劇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研究[J].北方音樂,2019,039(012):65-66.
[8]林萍.試論戲劇表演中的角色塑造[J].北極光,2019,000(004):96-97.
(作者簡介:谷音,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吉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戲劇影視表演;胡雨辰,男,碩士研究生在讀,吉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戲劇影視表演)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