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紀錄片類型化創作的潮流中,快節奏、戲劇化以及高強度的敘事模式逐漸成為紀錄片創作的核心模式,民俗文化題材紀錄片由于其自身具備的民俗學特征,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其漫長時間的發展交融中,碰撞出了諸多絢爛的火花,而這也使得民俗文化紀錄片成為開創紀錄片新紀元的重要支撐。在最近幾年,我國逐漸涌現出各種具備顯著代表性意義的民俗文化紀錄片作品,由于此類作品來源于真實生活,因而具備更為顯著的感染力以及競爭能力。本文主要分析民俗文化紀錄片的敘事策略,以幫助相關人員從多元化角度著手優化完善民俗文化紀錄片的敘事形態。
關鍵詞:民俗文化 紀錄片 敘事策略
就影片來講,敘事手段是講述流暢、完整故事的根本支撐,對于紀錄片是否存在敘事,此前仍舊存在部分爭議。法國電影敘事學家諾斯特曾經明確指出,僅僅記錄事件的發生過程無法將其看作是敘述,而是需要利用各種手段來修飾時間,例如刪減時間或者采用倒敘等手法。而羅蘭·巴爾特則認為對于敘事來講,并無過多的目的性以及意義性,和人們的日常信息交互是相同的。本文基于羅蘭·巴爾特的觀念探索,認為影片中的講述也可以成為敘事方案,攝像機所記錄的各種情節同樣也能夠作為敘事方法。
一、以格里爾遜模式為基礎的敘事形態
格里爾遜模式無論是在基本形式上還是在內容表現上均與時代風潮相互契合,通過權威性的聲音,充分展現出格里爾遜模式的精髓及其宣教作用。民俗文化的影像紀錄片通常會將長鏡頭作為核心支撐,解說詞以及同期聲則為輔助,表現為美學特征并完成敘事工作,在此種類別的紀錄片中,解說詞的最大特性便是對鏡頭畫面的提煉和補充,承載著敘事、抒情、表達主題的功效,能夠和畫面相互支撐,形成相輔相成的作用。在記錄民俗文化的過程中,常常會運用到儀式、圖騰等內容,單純利用畫面的方式是無法表現出此類元素的象征性意義的,而解說詞的添加則能夠切實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例如,反映壯族民俗文化的大型紀錄片《銅鼓》中,在講解銅鼓鼓面的過程中就通過說詞解釋了太陽紋的含義。解說詞不僅能夠完成和鏡頭畫面的配合,而且還能夠讓觀眾有效理解畫面所要呈現出的寓意,將需要觀眾理解的內容進行有效呈現,同時還能夠有效呈現鏡頭畫面難以表達的內容,通過語言的輔佐,可以極大地增加節目的完整性,讓觀眾形成對此種民俗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和認識。同期聲在民俗文化紀錄片當中可以發揮充分的作用,可以肯定事件,增加紀錄片的真實性以及可信度。
解說詞在民俗文化紀錄片中的最大功能便是其具備良好的敘事性,民俗文化記錄事件過程與結果均是碎片化的鏡頭,而通過解說詞的有效應用,則能夠使得此類鏡頭更加具備連接性,使得紀錄片更具故事色彩,使得故事更加具備完整性。通過解說詞的調用,可以實現此類碎片化鏡頭的充分串聯,同時通過相應的疑問句式激發觀眾的探索積極性,提升民俗文化紀錄片的觀賞性。例如,在《銅鼓》中,解說詞每隔3~4分鐘便會提出相應的問題,先行提出問題,而后解決問題,接著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此反復,逐步深入,解讀敘事,能夠充分調動觀眾觀看紀錄片的積極性。
二、以情景重現為支撐的平行敘事模式
平行敘事模式可以說是民俗文化影像紀錄片中的典型創作方法,此種模式主要被應用于描繪節日活動以及非遺影像記錄中所采取的多線敘事線索,或者通過不同的角度來呈現出事件的若干種敘事線索。多條交錯敘事線索要求將相同時間節點的節日活動事件內不同地點出現的事件進行交叉敘述,此種敘事方法可以通過多場景的支撐完成對相同事件的補充、襯托和比較,此種方法能夠極大地節約敘事時間,同時還能夠完善、優化事件形態,完成對事件或者相應情境的重新描繪,使得紀錄片具備更為清晰的內容,增加影片的整體容量。
(一)將板塊作為單獨內容,同步敘事
主題內容屬于民俗文化紀錄片的精髓,在拍攝此種類型紀錄片的過程中,確定主題內容是初始工作,對于拍攝民俗節日活動內容來講,需要記錄的內容往往是比較多的,并且所涉及的流程也較為復雜,需要對此類內容作出合理的取舍,通過對各種重要環節的詳細記錄以及對各種無關緊要內容的刪除,充分展現出紀錄片的核心思想。此外,還需要將相互獨立的內容板塊進行串聯,形成更為完整的敘事模式,打造嶄新的思想脈絡,這對紀錄片的拍攝來講,意義非凡。
將板塊作為基本單位的民俗文化紀錄片在內容上表現出相對強烈的獨立性,此種獨立性表現為各種內容并無直接的承接關系,板塊內容表現為差異化,也正是此種差異化使得板塊內容呈現出并列發展的關系,由若干種內容相互組合,最終構成紀錄片的軀體。此種獨立性同時還表現在不同的內容上,主要包含比較獨立的人物、事件、地點以及時間等,此類板塊在內容中完全可以表現為跳躍式,也就是并不需要存在邏輯關聯,不同板塊只有在主題的充分支撐下,才能夠連接為足夠完整的事件,表達出更為精準的思想內涵。
(二)將板塊作為關聯內容,交叉敘事
民俗文化紀錄片通常包含多條主線,用于實現對影片內容的貫穿,也就是將主題線索作為核心支撐,所有相互獨立存在的板塊存有相應的關聯性,但是此種關聯性并非遞進或者順承關系,而是針對相同主題的敘述分析。板塊中的主題為核心線索,先行實現交叉,而后分離,如此反復,最終共同推進故事內容的建設發展。例如反映西藏傳統民俗節日的《雪頓節》便包含四大板塊,在進行敘事時,將雪頓節的流程作為核心軸線,上述四種板塊內容分別在節日流程的不同時間節點出現。板塊內容的交叉可以為后續內容的延伸和引出提供良好的條件支撐,上述多個板塊所構成的交叉點還同時包含曬佛儀式以及活動等方面的穿插。
三、以情節遞進為核心的敘事模式
循序漸進的敘事模式更能夠幫助受眾了解紀錄片內容,要求紀錄片結構能夠結合客觀事件在時間層面的連續性或者事件發生的邏輯性上著手,逐層遞進深入,使得事件能夠演繹從開始、經過再到最終結果的全部流程。在此種情況下,觀眾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時間的遞進變化,此種敘事手法同樣可以被應用在民俗文化紀錄片中。在利用此種敘事模式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漸進敘事形式完成對民俗文化基本流程的還原,從最初的活動籌劃到中期的活動進行,到最終的活動結束,結合民俗文化的基本流程來推動事件的建設和發展,此種敘事模式主要有將時間軸作為核心的線性遞進以及將故事邏輯作為核心的非線性遞進模式。
(一)將時間軸作為核心的線性遞進模式
在敘事的過程中,需要有“頭部”“身體”和“尾巴”,這其中的“頭部”主要引出某件事情,而“尾巴”則用于承接某件事情,但是并不會引發其他事情,“身體”主要用于承上啟下,完成對事件的傳遞敘述,也就是說線性遞進需要包含足夠完整的內容、情節以及時間等元素。如果是從事件的發生角度來看的話,民俗文化顯然是以時間線為核心支撐的,或者是通過某種事件的邏輯順序為基礎而存在,民俗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可以結合時間節點開展相應的工作。從剪輯角度來看,便是時間軸層面的線性發展,此種線性發展可以表現為民俗文化的歷史發展,也可以表現為民俗文化呈現流程的發展,此類紀錄片所實現的是敘事前后的緊密銜接。
(二)將民俗文化作為核心的非線性遞進模式
民俗文化非線性遞進模式指的是結構順序,而不是將民俗文化的整體時間節點作為核心線索,導演為增加紀錄片的神秘感以及吸引力,會采取更改時間節點安排的方法,實現對紀錄片內容的重新編排,讓觀眾在觀看的時候無法判定事件的發生順序,需要觀影者充分調動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儲備來進行分析,最終實現對碎片化內容的重新組合,明確更為完整具體的故事情節,并將此作為基礎支撐,解析民俗文化紀錄片的概念以及寓意等,也就是借助動畫展示、情境展現等手段,完成對民俗文化傳說以及活動的相互銜接,通過前后對比的方式,擺脫空間層面的限制,呈現出節日事件的其他可能性。民俗文化紀錄片的非線性遞進敘述模式的核心目標是針對不同傳承者的不同看法與不同文化內容,從多重角度敘述,而并非單刀直入地敘述事件,各種板塊存在關聯性,但是關聯通常并不會直接表現出來。所以,觀眾往往需要經過相應思考后才能夠明確紀錄片想要表達的思想。
四、以事件重現為核心的敘事模式
繪圓式敘事模式要求將某個事件或者某個人物作為核心敘述要點,其余事件以及內容全部支撐核心內容,創作者結合相應的中心來完成對故事內容的講述和人物形象的描繪。繪圓式敘事結構能夠幫助創作者更好地集結事件和人物,或者是分散的場景圍繞某個圓心而展開敘述,從而形成足夠完整合理的故事。繪圓式敘事模式要求創作者能夠在紀錄片的開始階段便交代民俗文化傳承人的特征以及成就,以此來迅速完成對中心內容以及主題思想的呈現,為觀眾呈現出足夠明確精準的主線。繪圓式敘事模式所呈現出的情節內容是發散性的,但是故事自身卻也是敘述的圓心,是客觀意義上存在的,并非由創作者自行創造。繪圓式的核心實際上是故事的中心內容,內核則是創作思想,半徑則是紀錄片中核心人物的相關事件的范圍或者是內容的發生要素,借助于對故事情節的構建完成對觀眾的思想情感的激發,最終將其聚攏在圓心當中,有效實現對故事內容的呈遞,最終讓觀眾形成對紀錄片的深層次理解。例如,在紀錄片《布努瑤祝著節》中,將節日慶典作為初始內容,而后通過祭祀中所涉及的各種舞蹈、娛樂項目和歌曲等,使每種內容都可以成為慶典的支撐,整個故事的完整性因此而顯著增加。
五、結語
民俗文化歷來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中不同時期的文化結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被拍攝成紀錄片,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以及大量觀眾的追捧,相關單位需要積極強化在紀錄片敘事模式研究上的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夠打造出更精彩的紀錄片,為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弘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鈺熙.非遺傳承人物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20.
[2]晉珊珊.紀錄片創作課程中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引導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0):46-47.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全息投影技術在海南民俗文化展覽與傳播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HNSK(YB)20-5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仕友,男,本科,海口經濟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影視多媒體技術)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