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的宮廷樂舞將外來音樂的新鮮元素注入其中,消除了中原音樂陳舊的缺點,使中原音樂重啟新機,從而開創了唐代宮廷音樂的空前繁榮景象。唐代樂舞以濃郁的異域特色為顯著特點,異域樂舞的傳入使唐代樂舞在樂曲、舞蹈、樂器、舞服等方面都帶有明顯的異域化傾向,這對當時的民間樂舞和宮廷樂舞發展及唐代詩詞的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的宮廷音樂以其輝煌和繁榮而聞名。其中西涼音樂就是一種不容忽視的重要音樂形式。它也是魏晉以來中國古代中原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典范,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對唐代樂舞的研究,不僅能夠了解異域文化交流下的唐代樂舞風貌,對當代音樂吸取外來文化精華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唐代 《功成慶善樂》 雅樂 樂舞 異域元素
樂舞跟唐代人生活關系更為密切,是人們消遣娛樂的主要方式,也是文人墨客抒情的途徑。其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異域文化的交流,提高了詩人的藝術鑒賞力與表現力,豐富了唐詩的內容。《功成慶善樂》又名《九功舞》,是唐代宮廷音樂中最重要的一首,也是樂舞中立部伎的一種,吸取了異域音樂西涼樂的特點。是唐朝時期重要的三大樂舞之一和具有影響力的燕樂大曲之一。每個朝代的雅頌審美不同,反映的禮樂追求也各不相同。唐太宗時期把《功成慶善樂》列為雅樂。唐代雅樂是在貞觀年間定制的,反映了唐代的禮樂制度。貞觀年間對雅樂的形式、內容、曲目等進行了改革。《功成慶善樂》的內容是唐太宗為了紀念自己的誕生地——慶善宮而作的,通過研究其起源、異域音域的影響可以發現,由于當時的“安史之亂”使一些重要的樂譜、舞譜資料遺失,《功成慶善樂》失傳,但是通過史料記載卻不難看出,《功成慶善樂》在唐代宮廷樂舞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一、《功成慶善樂》的來源與發展
唐代是中國古代宮廷樂舞的鼎盛時期。它不僅有嚴謹有序的雅樂祭祀樂舞,而且構建了完整的燕樂體系。其樂舞構建是接受和借鑒了大量的佛教、道教文化元素,如《紫極舞》《菩薩蠻》《上元樂》等。關于道教對唐代宮廷樂舞的影響,學界多集中在《霓裳羽衣舞》上。唐代音樂是在隋朝宮廷音樂的基礎上,融入西域和外來民族的音樂而組成的,成就了唐朝宮廷音樂的空前繁榮局面。其中《功成慶善樂》是唐代重要宮廷音樂之一,在唐朝初期杰出的音樂家張文收所創作的《景云河清歌》中就有《慶善樂》,此書共分成四個部分,其余三部分為《景云樂》《破陣樂》《承天樂》。雖然此書中有《慶善樂》《破陣樂》,但是與《功成慶善樂》有很大的區別。
《功成慶善樂》是貞觀元年唐太宗所作,唐太宗生于陜西高祖的舊宅,在公元618年10月,這個舊宅被改名為武功宮,公元623年12月,武功宮又被改為慶善宮。而在《景云河清樂》中的《慶善樂》是贊頌皇帝、歌頌唐代歌舞升平的樂曲。
《功成慶善樂》實質是宮廷宴饗和朝廷游宴時所表演的音樂,屬于燕樂一類,具有儀式性和娛樂性。在《舊唐書》中記載,《破陣樂》是唐代的“國樂”和“國歌”,主要代表著唐朝的武功。《功成慶善樂》則是代表唐朝的文治,兩首樂曲經常在宴會上表演,代表著文武并重,無所偏頗。但是《功成慶善樂》在燕樂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記載可以看出,《功成慶善樂》有很多版本。
二、《功成慶善樂》的立部伎及外來音樂元素
(一)立部伎元素
《功成慶善樂》屬于宮廷燕樂中立部伎的一種,立部伎保持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特色風貌,唐代燕樂是當時宮廷樂舞中最高的樂舞藝術代表,也是燕舞的典范。隨著歷史的發展,坐部伎和立部伎音樂和舞蹈也發生了變化。唐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與許多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成為各個領域交流的中心。立部伎的表演是用鑼鼓等樂器伴奏,人數眾多,有時可達百人。
(二)外來音樂元素
《功成慶善樂》中所采取的音樂形式是西涼樂,西涼樂起源于秦朝,是古代流傳最廣泛、時間最久遠的樂舞之一,是基于龜茲樂聲調的轉變而形成的音樂形式,保留了漢族樂舞的風格,同時又吸收了西域和周邊各民族的樂舞成分,充分體現了民族融合的音樂形式。在音樂理論上,《功成慶善樂》是借鑒龜茲蘇祗婆調式音階理論而創立的燕樂調式音階體系,并且根據西域的“艷、趨、亂”三大樂章的大曲形式進行創作。三大樂章中,第一部分為散序,由器樂獨奏或合奏來表演。二為中序、拍序,或者稱歌頭。有固定節拍的慢板,以歌為主,樂器為伴奏。中間穿插著器樂間奏曲,這部分稱之為“趨”。三為破,或稱舞遍。有時此部分還從簡短的散板開始,逐漸進入固定節拍的歌曲,主要以舞蹈為主,但有時只有舞并沒有歌曲伴奏,與現在的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的“窮乃額麥”結構一致。
三、異域音樂元素給唐代樂舞帶來的變化
(一)豐富了燕樂的內容
唐代大量引進外來音樂后,使得宮廷燕樂體系更加多元化,內容更加豐富飽滿。立部伎、十部樂、坐部伎是用于唐朝時期宴饗的燕樂,這其中異域音樂元素表現非常多,在十部樂中有八部是域外音樂。在引進域外音樂舞蹈的同時,還引進了域外的散樂百戲表演,其中包括天竺幻術、西域倒舞伎、吞劍伎等多種表演形式,這些表演形式不僅提高了樂舞的娛樂性和觀賞性,也豐富了宮廷燕樂的表演內容。這些內容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與喜愛。
(二)促進了民間音樂的發展
唐朝皇帝對域外音樂的熱愛和倡導不僅使域外音樂舞蹈在宮廷中流行,也使其在民間流行。許多來自域外的民間藝人和舞蹈演員在長安的街道和酒樓里載歌載舞。他們獨特的音樂表演和旋轉跳躍吸引了長安百姓。其音樂和舞蹈所表現出來的熱情和快樂符合唐朝的開放性特點。域外音樂的繁榮也涌現出一些優秀的民間藝術家,如善舞劍器的公孫大娘等,這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民間音樂的發展程度。
(三)推動了詩詞的創作和繁榮
唐代的異域樂舞極大地促進了詩歌的繁榮發展。由于民族與地區的不同,每個民族和地區都有不同的音樂和舞蹈,并且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也成為當時最受詩人歡迎的詩歌素材。在唐詩中出現很多描寫西域藝術家、舞蹈家、樂器、音樂和舞蹈的詩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人的詩句中就常常有所體現。他們從不一樣的角度來描述西域的音樂和舞蹈,體現出獨特的民族特色,也顯示出他們高超的寫作技巧。
據史料記載,不同地域的音樂傳入時,都是只有音樂,沒有歌詞。由于樂舞的流行和唐詩的繁榮,人們在唐代開始將樂、舞、詩結合起來,并開始創新,將詩融入歌詞。這樣一來,使外來樂舞更加生動動人,同時也促進了唐詩的創作和發展。由于唐代詩歌無法滿足節拍的需要,詩人創作了易于歌唱的長短句,這些詩歌創作發展迅速,推動了詩歌走向繁榮。
四、唐代樂舞的興衰
唐代的樂舞形式頗多,在大樂署、教坊、梨園設立專管人員,對宮廷各種儀式和其他場合演出情況、樂隊編制、演奏的曲目等,都加以詳細記載并且妥善保管,充分利用當時的條件來印刷和出版。這些音樂歌舞資料非常珍貴,對后世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對后世音樂歌舞藝術的繼承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功成慶善樂》在公元651年,被禁止在宮廷宴饗上奏演,其樂譜、舞譜和資料等也在“安史之亂”中不知去向。
五、結語
通過對《功成慶善樂》的研究發現,《功成慶善樂》的創作和演奏場合有著非常明顯的政治目的。唐太宗把《功成慶善樂》推上了至高的地位,武則天時期則把雅樂中的《功成慶善樂》給廢止了。但從呂才創作《慶善樂》的最初版本可以看出,唐代音樂家對音樂的創作、探索和嘗試。正是由于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讓人們領略到了唐代宮廷音樂的美。
參考文獻:
[1] [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董瑩瑩.唐代雅樂曲目變化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02):15-16.
[3]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張倩.淺析大唐樂舞中的西域風情[J].美與時代,2007(09):33.
[6]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作者簡介:張曉璐,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
(責任編輯 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