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戲曲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地域之不同、種類之繁多,可以說是美不勝收,吉林省內的戲曲文化也在黑土地上爭奇斗艷,要保留這些傳統文化的精華,但也要融入當今文化的特點。讓傳承者更科學地對地方戲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以及傳承。
關鍵詞:地方戲曲文化資源 保護與傳承 路徑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更是我們新時代的群文工作者勇于承擔的職責。我們在新時代談傳統這本身就是一個大課題,對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是我們需要探討和深思的問題。如何保護好傳統文化和地方資源,怎樣傳承才更準確、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并激發其新的活力,增強其感染力和影響力,更是我們要探討和深思的問題。
一、地方戲曲文化的現狀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中一朵經久不衰的奇葩。中國戲曲是由音樂、舞蹈、文學、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等各種元素綜合而成的。戲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它講究唱、念、做、打,富于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于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華夏文明的地方戲曲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地域之不同、種類之繁多,可說是美不勝收。在我們吉林省內的戲曲和曲藝種類就有十幾種,使得地方傳統文化在這片黑土地上爭奇斗艷。“戲曲體現的是傳統文化的一種綜合精神,強調道德人倫教化和文化思想整合。”
我們要感謝忠于職守的傳承人,是他們的執著追求和付出,才有這古韻今唱、相融相通。地方戲曲傳統文化是一條不一樣的文化根脈,是形成各大劇種的源泉,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和眾多文化一樣在共同延續發展中生生不息。千百年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特別是傳統文化都會隨之有著不同的變化,有的傳統文化經傳承和發展一直到今天依舊光彩奪目,比如京劇和其他大的地方戲曲劇種,不但是傳承,更重要的是緊跟時代不斷發展和創新,使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得以振興,得以發揚光大。當然,也有不得不提的心痛和遺憾,我們的先人可以說創造了無數精彩的地方戲曲文化,但由于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大部分地方戲曲傳統文化已經瀕臨失傳或消失,今天的我們該怎樣思考、怎樣來面對這樣的悲劇,這是我們群文工作者首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二、地方戲曲文化資源的保護
在地方戲曲文化資源的保護中,要保留傳統文化的精華,還要融入當今文化的特點。必須倡導人的社會責任,培養和激發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在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施創新。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創造性地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充實新的時代內容。新時代賦予我們新的使命,用新的手段來保護地方傳統文化資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例如:京劇就運用了“音配像”“像音像”等手段,把每個劇目提到了更高的水平,使得作品更精美的同時也得到了永久的保護。作為地方資源保護者也可以用錄音、錄像來保護,除此之外,還要更多地培養人才,這就給我們群文工作者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我們首先要學習,學了才能懂、懂了才能去做,反之是徒勞的。在保護和傳承的同時要有取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傳統文化的高度和純度,才能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新的惠民政策為我們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好的環境也給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帶來了便捷,成立“農家大院”就是最好的典范,農村才是地方戲曲文化的重要原生地,地方戲曲文化的根就扎在廣大農村的泥土里。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一定要走進農村、走進“農家大院”,找到戲曲文化的根,用心來感受那份泥土的芳香,讓芳香浸滿靈魂。地方傳統文化的保護要以人為主,讓傳承者有展現的空間和交流的平臺,進而使地方傳統文化更廣泛地傳播。在我們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大花園里,蘊藏著許多尚未認知的瑰寶,正靜靜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和保護,決不能再讓地方傳統文化資源悄悄流失。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我們更有能力保護好先人為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今天,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們作為戲曲工作者更應該以厚實的根基,富于創新精神和魄力的膽識,張揚個性和激情活躍的智慧,以及不為功利所惑的執著,才能獲取更大的藝術成就。
三、地方戲曲文化資源的傳承
面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將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保護好,已經是刻不容緩了,特別是地方戲曲文化。有人對于科技對文化造成的沖擊曾發表過這樣的見解:“電影、電視、互聯網、移動終端等傳播媒介,對戲曲固有的以‘戲臺為中心的傳播方式產生了沖擊。‘后戲臺傳播時代的來臨,使傳統戲曲文化面臨重大的挑戰。”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地方戲曲舞臺上出現了不可思議的一種狀態,例如:東北二人轉。二人轉歷史悠久,根植于鄉村沃土,用著名藝術家二人轉傳承人王忠堂老師的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博采眾長,海納百川。”它吸取了民歌小調、戲曲、大鼓書等眾多其他藝術精華,能夠“化它為我”不斷增加自身的魅力,形成了風格獨特、色彩鮮明的二人轉藝術。歷經幾代老藝人的艱辛努力,已經形成了完美的傳統二人轉教學模式,過去的二人轉老演員都得會唱傳統戲,但現在的演員卻很少“唱”二人轉,大部分都在“說”二人轉,有的就算是能唱幾句也不是滿腔滿調,在手眼身法步上不僅離譜,更談不上分包趕角。大多數演員在舞臺上說上兩段搞笑的段子,再唱上兩首歌就算完事,長此以往,歷經三百年滄桑的東北二人轉將如何發展,又如何傳承呢?“把握分眾化傳播語境下的受眾細分市場,豐富節目層次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以戲曲電視節目為中心,傳承戲曲文化,培養年輕觀眾,修復戲曲文化生態環境”,才是我們群文工作者所要做的。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離不開傳承的,董睿在《戲劇之家》中曾說:“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性藝術,是認識中華民族悠久傳統的符號。面對目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國戲曲應在當代環境下進行深刻探索,保留精華,與時俱進,才能不斷地傳播發展。”傳承是需要優秀的人才來延續的,但這樣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當前更需要的是“活態”傳承,不能只靠幾個傳承人去傳承,這不能叫真正的傳承,真正意義上的傳承是一定要把它融入老百姓的靈魂中,讓它在老百姓的靈魂中得到不斷提升,這樣發掘、保護、傳承才有意義。戲曲進校園為我們開啟了新的傳承方式,我們敦化市群眾文化館經常派出不同專業人員走進校園,并且形成了一個小的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我們把戲曲“送進校園”再“推出校園”,“送進校園”是把優秀的地方戲曲傳統文化傳授給校園的學生,“推出校園”是通過戲曲課把學生帶出校園,去參加一些有關戲曲傳統文化的互動和交流,條件更好的學生我們還要推出去打比賽,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就提起來了,我們也會感到更有意義。地方戲曲文化資源的傳承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要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得更好,在傳承過程中尋找新路,也要善于發現隱藏的問題。筆者在做地方戲曲進校園的過程中發現,有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師都對戲曲不是很感興趣,有的只是保證了自己的專業教學。事實上從專業角度來講,音樂教師學一點戲曲的演唱和戲曲傳統文化,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如果音樂教師能夠在這方面做一些付出,那我們的戲曲文化進校園工作將會更加“活態”系統化。傳承要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們從小就走進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去吸收傳統文化的養分,并通過這樣的努力選出優秀的傳承人。作為傳承人要不斷地學習,要回歸自然,找到那甘泉的源頭,只有去尋根溯源才知道要傳承什么、為什么傳承。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創新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著名論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們要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扎實推進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實踐養成和傳播交流等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導向,努力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到“活態”保護與傳承,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蓬勃邁向未來。
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必須世代傳承的文化根脈、文化基因,也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深厚基礎。當前,我國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的時期,它關系到民族精神的繼承,關系到民族文化傳統的發揚和民族身份的記憶,保護和傳承這份遺產是中華兒女的職責。我們只有將戲曲藝術與中國歷史、社會和百姓之間的關系上升到一種民族精神與文化的高度,才會對這項工作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產生應有的認識,才會確保地方戲曲文化資源的有效傳承。
四、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地方戲曲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它們和我們當前所大力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密切的內在關聯,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有效成分,并將之創新地運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牢固的思想文化基礎,才能不斷推進我國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新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我們作為致力于地方戲曲文化的群文工作者,更應該去學習對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資源的保護與傳承,使地方戲曲文化這朵奇葩在戲曲百花園中開放得更加多姿多彩,鮮艷奪目。
(作者簡介:周景峰,男,敦化市群眾文化館,二級演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