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渭影子腔是隴中影子腔之淵藪,民間將其稱作“牛皮燈影子”。有確切資料記載的通渭影戲演唱始于清代。在聲腔體制上,完整保存著隴中影子腔的板腔體聲腔體制,板式豐富,富于變化。唱腔優美,有的高亢粗獷,有的悠揚婉轉,和通渭方言相結合,在保持民間音樂風格的同時,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戲曲音樂和語言特點。通渭影子腔保存劇目豐富,清代、民國的劇本尚有一百余本留存于世,是重要的民間戲曲文獻資料。
關鍵詞:通渭影子腔 調式 板式 曲牌 聲腔技巧
一、通渭影子腔的歷史淵源
民間傳說皮影戲的形成與觀音菩薩有關,而有的地方則傳說皮影戲起源于宮廷。有人說其源于《史記》所記載的漢武帝思念亡妃的故事,也有人說起源于漢文帝時期。所以,對皮影戲的起源多有爭論,一般認為起源于漢朝,《漢書外戚傳》記載,武帝寵愛的李夫人卒后,“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賬,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彼未叱小妒挛锛o原》卷九“影戲”條對此亦有記載:“古老相承,言影戲之原,出于漢武帝李夫人之亡:齊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李夫人無已,乃使致之。少翁夜為方帷,張燈燭,帝坐他帳,自帳中望見之,仿佛夫人像也,蓋不得就視之。由是世間有‘影戲?!睋甲C,陜西關中地區為皮影戲發祥地。皮影戲興盛于隋唐,到公元十世紀宋朝進入極盛時代,據皮影戲藝人收藏的清代早期皮影戲以及清代中晚期的抄本推測,通渭影子腔始于明代,興于清代,繁榮于當代。通渭“十年九旱”交通不暢,來往不便,這種特殊的環境有利于多種原生態民間文化藝術的保存,也有利于各種民間藝術獨特地域文化風格的形成,由此促成各種古老而原始的民間文化藝術在全縣十分活躍,特別是對戲曲的愛好以及琴棋書畫的入迷,成為通渭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同時,通渭影子腔于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二、通渭影子腔的音樂形態
(一)調式
影子腔音樂,是在五聲音階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是六聲、七聲加“閏”音燕樂音階綜合調式音階。其樂律樂調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調式:一種是加變宮“b7”、清角“4”的七聲徵調式音階,調式音階為5、6、7、1、2、3、4、5。七聲徵調式樂律樂調色彩最為豐富,影子腔的“慢板”“流水”“飛板”“道情”的上句,落音都在“5”音上,均采用此調式。另一種是加變宮“b7”清角“4”的七聲宮式,調式音階為1、2、3、4、5、6、7、1。如影子腔“慢板”“流水”“飛板”“道情”“留板”“齊板”的下句唱腔落音,最后都落在“1”音上。構成了影子腔燕樂音宮調式曲牌的特定風格和地域特色,并成為影子腔樂律樂調徵調式與宮調式綜合性調式音階。
(二)板式與曲牌
屬于板腔體的影子腔,旋律單調,板式不多。通渭影子腔的唱腔與陜西的“關中情”有著淵源,其又近似于“南影子腔”,不同于“隴東道情”。它在兩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數代皮影藝人的創造借鑒,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唱腔分為花音和苦音兩類,有慢板、流水板、飛板、尖板、滾白(無花音),以上為五個獨立板式,非獨立板式有九個,現分述如下。
1.獨立板式(五個)
(1)慢板:唱腔多為上下兩句式或串四句式,前有起板前奏出,中有“過門曲”,末尾用齊板結。
(2)流水板:前有起板,曲唱腔上下兩句式,每句之間有“過門”,有時上下句聯演唱,兩句一“過門”。
(3)飛板:前有起板曲,共一句唱腔,為其他唱腔前的“導引”唱句,結尾時用“簧板”幫腔,下接其他板式唱腔。
(4)尖板:共一句,唱詞為十字或七字句,節拍自由,可導引出下面的唱。
(5)滾白:訴苦、哭訴時用,前有打擊樂和起板曲。散板節奏,說唱結合,即“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可與苦音慢板相接。
2.非獨立板式(九個)
(1)陰司板:顧名思義,其為表達劇中人昏迷難醒,受過度驚嚇或十分悲傷時所用的唱腔。前有起板曲,唱腔類似叫板,唱詞多為三個字,如“昏沉沉”。
(2)尖板有花音、苦音:自由節拍,唱詞格式十字句、七字句均可常作為唱腔之前“引句”,在第一句末尾字轉入“簧板”幫腔,第二句唱詞轉唱其他板式。
(3)送板:用于一段唱腔結束時的末尾一句唱詞,有較長的和聲幫腔,以增加音樂氣氛,(過門)后可接其他唱腔。
(4)攔板:導引另一角色接唱,共一句,唱詞為三至七字,類似叫板,后有打擊樂或過門曲。
(5)叫板:用于各種板式的開始。叫板形式有多種,均屬非獨立板式。
(6)留板:板式的一種暫時結束,唱腔告一段落,但音樂未停為留板。在留曲中做戲或道白,將板留下,之后繼續接唱其他板式。
(7)齊板:用于一段唱腔結束時的下句最末一字,或有一節托拍或唱完用休止符。
(8)截板:板式的一種猛結束,適用于“飛板”,速度快,無結束過門。
(9)簧板:即唱段末尾落腔時的和聲幫腔,樂句雖短促,但可營造氣氛,使劇情出現高潮。
三、通渭影子腔弦樂器及常用嗩吶曲牌
(一)弦樂器
定調:由于傳統皮影戲,由一人操作,演唱生、旦、凈、丑各類唱腔,在聲腔上還未形成女聲唱腔。由秦腔轉唱影子腔(倒影子),原定F調,由(1—5)弦板初變為用正調(5—2)指法來演奏,使“1”音變為“5”音,即成B調,此調男聲由于音太高唱起來很吃力,也不適于女聲唱,為使現代男女聲均能演唱,定調用F調(變定弦不變調)較為適宜,采用以下各樂器定弦法。
定弦:1=F,板胡(5—2),二胡(1—5),二胡(5—2),三弦(563)。
(二)常用嗩吶曲牌
皮影戲常用的牌子曲亦稱“曲牌”,其多用通渭傳統秦腔的嗩吶曲牌。
1.用于神道仙佛的曲牌有:彌陀令、菩薩令、普庵咒、天官令、清水令、哪吒令、和尚令等,哪吒令還可作為唱腔。
2.用于皇帝、文官的曲牌有:朝臣擺宴、朝天子、鬧元宵、四合頭、壽開以中山、要孩兒、綠鞋帶、蠻調、劈子、壽江南(收江南),拜壽曲、流水、元號令等。
3.用于武將的曲牌有:將軍令、流水(又稱發堂)、三眼帽(或可用于敘述事件經過的動作)、水龍吟等。
4.用于女將的曲牌有:女點將、粉蝶兒(又名八板或女發堂)、跌落金錢(簡稱落經,女將發堂用)、雁兒落(用于《大破天門陣》穆桂英射雁或用于修書寫信)、一枝花(女將坐帳用)等。用于妖魔鬼怪的曲牌有靜水令等。
5.用于番王坐帳的曲牌有:番王令、胡兒望北番、溜公車等。用于祭靈、祭樁、燒化紙錢的曲牌有哭皇天等。
6.用于婚慶拜堂的曲牌有小開門等。
7.用于一出戲結束時的曲牌有尾聲。尾聲分為全尾聲和半尾聲。全尾聲用于一本戲的結束,半尾聲用于加演一折戲的結束,且半尾聲有花音與苦音之別,歡樂戲用花音,悲愁戲用苦音。
此外,在尾聲之后還要吹大號表示全場戲的結束,大號又稱喇叭。
四、通渭影子腔聲腔技巧的發揮和運用
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楊榮榮說:一個戲曲演員有了巧妙運用唱腔的駕馭力、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就能達到聲情并茂的境地,給觀眾韻味無窮的享受。吐字歸韻應以聲帶情,聲為情投,聲情并茂,就是說有聲無情不行,有情無聲不行,一定要有聲與情的效果。無論開句或一段一句,行腔吐字都得有美的表現,曲藝藝人應當練習和熟練掌握發聲、咬字、運氣、噴口、收聲歸韻等戲曲聲樂技巧。在這方面,民間影子腔演唱藝人,給我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聲腔學習技巧。通渭著名影子腔演唱老藝人羅子平(華嶺鄉)聲音清麗,高音入云,低音入微,行腔自如,娓娓動聽。最大特征為“葉字歸、聲聲帶情”,群眾贊不絕口。影子腔演唱藝人劉壽山(常河鄉)多以高音行腔,噴口有力、富于激情,很講究收聲歸韻的運用,有與眾不同的聲情之美,富有韻味。影子腔演唱藝人羅海彥吐字清晰歸韻、善用襯字,口語化強,以富于“聲情”的表達享譽同行。影子腔藝人劉漢清(義崗鎮)天資聰明,有驚人的毅力和超強的記憶力,能演唱50余本戲,自拉自唱,嗓音渾厚,噴口有力,富于激情韻味,影子腔旋律自成一派,深受群眾喜愛與贊揚。綜合以上幾位生于民間、興于民間、藏于民間、唱于民間的影子腔“唱把式”的演唱聲腔藝術特色,給我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學習啟示:唱詞歸腔,吐字歸韻,真假聲交替運用,真聲為本腔,假聲為二音子小嗓。低音用真聲,中間真主假輔,高音以假聲為主,輔以真聲。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加強練聲,練聲就是練氣,氣息好,聲音持久力強,能用情、韻、聲的美感染觀眾。
五、結語
近年來,通渭縣文化館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渭影子腔,極力推行“繼承與發展、傳承與創新、保護與傳播”。借保護非遺之東風,揚影子腔之風帆,涌現出了許多影子腔“唱把式”、如:劉滿倉、劉尚琛、楊永忠、劉國天、孫金牛、楊元忠、何建峰、程宏、朱看勤、景偉、曹金玉、常鵬明、任新民等人,他們從簡單易唱開始走向高難度演唱,他們當中有大部分人能一人飾多角,一人能自如變換男女聲唱腔,變“唱聲”為“唱情”,無論是男腔或女腔,行腔吐字都得到美的展現,給通渭影子腔增添了“新意”,并不斷傳播藝術美的效果,給觀眾以情韻無窮的藝術享受。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通渭影子腔,在文化部門的積極倡導、組織推廣、傳承發展下,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其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由個體活動到文化組織演藝團隊,由鄉村地攤到搬上文藝大舞臺,由男聲腔一人清唱到男女聯唱,由男替仿女腔到真生真旦,由傳播僅僅局限于通渭地域到省、市、縣、鄉交流演出,由無歷史記載到國家、省、市、縣系列叢書公開出版。2015年,改編的傳統皮影戲《藥王孫思邈》,參加省皮影戲調演并進京演出。同時,排練傳統劇目45部,錄制保存,在通渭縣文化館網站上公布傳播。這些工作的開展,無疑是對搶救傳承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躍忠.影戲[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2]通渭縣文化館編.通渭影子腔[M].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周亮亮,女,本科,通渭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