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誠君
【摘要】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金融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建設高標準金融市場體系,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經濟的確定性更好應對外部不確定性。要通過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體系,進一步優化融資結構。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與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高質量金融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健全宏觀政策協調機制,完善宏觀經濟治理,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同時,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構建與國際能源格局調整相適應的金融支持體系。通過高水平開放引進國際金融資源參與“雙循環”,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標準金融市場體系? 雙循環? 新發展格局
【中圖分類號】F8?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23.00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立足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圍繞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金融改革發展明確了目標、提出了要求。我們要深刻領會和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把握新發展階段,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金融改革發展全過程,建設高標準金融市場體系,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經濟金融平衡、穩健和可持續發展。
“十三五”時期我國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取得積極成效
“十三五”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我國金融業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目標,以加強黨的領導為根本,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加強法治建設為保障,加快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業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穩步提升。
金融要素市場化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初步建立。利率是金融資源配置的基礎,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領域的改革核心之一。“十三五”期間,中國人民銀行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并一軌”,取得較好成效。同時,堅持發揮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穩妥有序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不斷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在實踐中探索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通過優化貨幣政策目標體系、構建目標利率和利率走廊機制、加強與市場溝通、不斷提高政策透明度等方式,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從數量型調控為主向價格型調控為主轉變。通過實施宏觀審慎評估(MPA),逐步擴大宏觀審慎政策覆蓋范圍,健全本外幣全口徑外債和資本流動審慎管理框架體系,建立健全宏觀審慎改革框架,加強實施逆周期調節。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相互補充強化,在保持幣值穩定的同時促進金融穩定,從根本上提高了金融調控的有效性,維護了宏觀經濟穩定和國家金融安全。
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的任務,黨的十九大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確定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十三五”時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基本方針和政策,金融系統深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一是金融監管體系進一步優化,金融監管效率進一步提高。目前已經形成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統籌抓總,“一行”“兩會”“一局”和地方分工負責的金融監管架構。二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宏觀杠桿率過快上升勢頭得到遏制,影子銀行無序發展得到有效治理,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處置取得階段性成果,互聯網金融和非法集資等涉眾金融風險得到全面治理。三是初步構建了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礎設施等統籌監管框架。建立起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識別、監管和處置機制,發布《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持續推動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建設。健全監測預警、壓力測試、評估處置和市場穩定機制,不斷擴大壓力測試覆蓋范圍。四是完善問題金融機構市場化處置和退出機制。發揮存款保險制度作用,加強風險監測和早期糾正。
金融配置資源能力進一步增強,合理分工、相互補充、功能完整的現代金融體系初步形成。健康多元的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市場體系,是構成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礎要素。金融機構方面,“十三五”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初步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體系結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加快戰略轉型,積極推動落實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深化改革方案,中小銀行穩健經營能力進一步提升,民營銀行實現常態化設立和穩妥有序發展。金融市場方面,“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目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近3700家,總市值54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保持快速發展,規模穩步提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貨幣市場流動性管理功能進一步增強,票據市場加快發展,黃金市場創新發展,外匯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完善,逐步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金融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效率持續增強。
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效率和水平穩步提升。“十三五”以來,金融系統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貫穿金融改革發展全過程,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共生共榮。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完善科技金融體制機制,拓寬科技企業多元化融資渠道。截至2020年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發行雙創金融債券258億元,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4.69萬億元,同比增長18.73%。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強化國家重大戰略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提供中長期建設資金供給,推動重大項目落地。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突出支持先進制造業和產業集群,積極對接制造業融資需求。2019年末,基礎設施行業貸款余額29.2萬億元,同比增加2.8萬億元;制造業貸款余額16.7萬億元,同比增長8.0%,較好落實了有保有控的差異化金融服務。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健全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綠色信貸市場保持快速增長,服務綠色產業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綠色債券市場規模穩步擴大,市場規范化程度持續提高。截至2020年6月末,商業銀行累計發行綠色金融債券5039億元,綠色債券存量規模在全球保持領先。綠色金融標準制定與實施取得積極成果,中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進入制度化、系統化推進的新階段。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構建特色普惠金融體系,著力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和滿意度。截至2020年6月末,全國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扶貧再貸款余額分別為3372億元、6214億元、4336億元、1573億元,薄弱領域金融服務得到有效加強。持續深化民營、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利用定向調控、“精準滴灌”等方式,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小微企業融資呈現“量增、面擴、價降”良好趨勢。2020年以來,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金融系統加大金融防疫保供力度,全力支持“六穩”“六保”,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體現了有力的逆周期調節。2020年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分別為10.9%與13.5%,明顯高于上年同期,有力支撐了經濟迅速恢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