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菊俠
辭海中“銜接”是指兩個事物(或事物的兩個部分)前后相接。人的一生中,大多數銜接都是自然而然的,以至于我們渾然不知。可不知何時起,有一種銜接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它就是幼小銜接。
西安灃東第三幼兒園自2015年建園起,一直將聚焦點放在“差異”“能力”“同步”“聯動”上,其間經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初步形成了尊重兒童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個人成長潛力的幼小銜接課程。
一、聚焦“差異”的日常活動
幼兒園本著“幼兒是銜接工作的主體”這一指導思想,關注幼小之間的差異,將幼兒園一日生活和小學生一日學習活動相差較大的三個環節:午餐、午睡、自由活動,根據幼兒的能力和需要進行了“漸進式”的探索與嘗試,從差異入手,為幼兒創造更多的機會,變“包”為“放”,變“管”為“導”,變“被動”為“主動”。
“上學的早晨”活動開展了一個月,55名幼兒出勤率高達96.6%,在體驗幼兒園常規的同時,幼兒也養成了自律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幼兒園精心制定了71種菜品、24種主食的帶量午餐食譜,每日3菜1湯、2葷1素的營養搭配,通過“自助午餐”,讓幼兒按需盛取,真正實現了幼兒生活、能力的銜接和提升;完全開放自由的“課間十分鐘”,讓幼兒走出熟悉的教室,在平行班與其他幼兒交往互動,建立新的人際關系……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切實為幼兒搭建了差異與銜接之間的臺階,放緩了幼小銜接差異的坡度,讓幼兒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上都能自然過渡。
看到幼兒每天的變化,家長紛紛稱贊。大一班馨悅的媽媽說:“以前馨悅在家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上了大班后,孩子的變化特別大,在家里主動掃地、拖地,吃飯時還會給家人盛飯、端飯,而且性格也比以前開朗了許多,在小區玩的時候交了很多好伙伴,還與他們約定上同一所小學呢。”
二、聚焦“能力”的實踐活動
在幼兒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一年級小學生的過程中,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幼兒園提供的學習經驗,對他們來說培養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為進一步提高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及自信心,幼兒園精心設計了關注幼兒能力發展的系列主題課程,如“值日生,我能行”“我的游戲我做主戶外情境游戲”“不能做什么”“串門子,真快樂”等。
幼兒園堅持每日利用30分鐘開展“值日生,我能行”活動,以提升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和服務他人的意識,培養幼兒的集體責任感;每天進行不少于2小時的戶外體育游戲活動,如“賽龍舟”“男生女生向前沖”“穿越火線”等,以此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使他們體驗了戰勝困難的成就感;“不能做什么”主題下的6個子課程,如“圖書館,靜悄悄”“走廊里,不奔跑”“餐廳里,要排隊”等,培養幼兒樹立規則意識,進一步引導幼兒認知社會公共場所的規則;每月2次的“串門子,真快樂”主題活動,以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做客”這一活動為載體,充分挖掘幼兒園周邊資源,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地走出幼兒園,體驗別樣的做客過程。幼兒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獲得了各種經驗,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社會交往技巧,為他們未來步入小學階段做了一定的準備。
大二班梓碩小朋友最喜歡的活動就是“串門子,真快樂”,從制作邀請函開始,他的興趣就特別濃厚,別的小朋友做1—2張邀請函,他做了6張邀請函,還主動告訴被邀請的小朋友他準備在家怎樣招待他們。
在關注幼兒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基礎上,我們也十分注重幼兒學習能力的培養。保教結合是幼兒園課程的最大特點,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為了更好地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我們從教學環境設施、課程設置、學習方式三方面進行了探索。
在探索中,我們創設了“模擬小課堂”教學情境,根據小學學習模式增設了小課堂課程表,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1節集體教學活動,教師采取“走班任課制”,讓幼兒每周一天身臨其境地感受類似小學課堂教學環境和課程設置,從中體驗小學和幼兒園的不同之處,以此轉變他們的學習習慣,使他們今后能夠快速適應小學的學習。我們以游戲的方式,嘗試從“三步曲、多角度、多途徑”三方面培養幼兒的書寫能力,為幼兒提供有趣、多樣的書寫材料,以模仿、繪畫、思維導圖、任務清單等方式培養幼兒的書寫能力和書寫意識。我們還開展了“書香潤童年”閱讀活動,為幼兒園繪本館安裝了圖書借閱系統,購置了1814本繪本供全園164名幼兒自主借閱,并鼓勵幼兒在家每日堅持閱讀。根據幼兒園相關統計結果可知,目前大班幼兒的識字量較大班初期增長了72.2%,76%的幼兒識字量達到了900字左右。在9個精彩紛呈的“孩子樂牽手”社團活動中,幼兒從中熟悉了小學社團活動的形式,感受到了幼小的不同之處。
三、聚焦“同步”的家園活動
家園共育,共同成長,是幼小銜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次家長課堂上,糖糖的媽媽提出:“以前,我認為的幼小銜接就是孩子要會寫字、會算題、會拼音,自從糖糖上了大班后,聽了王園長和專家的分享,我才知道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也明白了孩子在大班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但我真的不知道從哪里下手,也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
糖糖媽媽的問題是所有家長困惑的問題。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家長在家庭指導活動中,來園一次收獲翻倍呢?如何讓家長既能夠學習理論又能夠掌握方法?如何讓家長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選擇性地學習,并從被動向主動轉變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形式多樣、互動體驗、選擇參與、個性化定制作為家園互動活動模式探索與創新的關注點,于是“循環滾動式”家庭指導模式應運而生了。
“循環滾動式”活動,即學期初家長來園,教師在調查了解家長的困惑或感興趣的話題的基礎上,根據家長的實際需求組織的主題活動,如講座、親子游戲、教學觀摩等,家長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相應的專題指導項目。
在“循環滾動式”家園活動探索的2年時間內,我們共開展了6次幼小銜接專題理論講座,針對家長的困惑或感興趣的話題,邀請專家或者園長為他們答疑解惑;14次浸入式家長體驗活動——課堂再現,讓家長輪流上一次課,正是有了這種親身經歷,家長才能直觀地了解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之處;每月一節親子主題互動游戲課,讓家長近距離地了解了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與學習,使家長在家庭中能夠更好地、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9次診斷式答疑解惑沙龍研討,使家長了解了幼小銜接是“能力、習慣、興趣”的銜接,更使他們從實操和體驗式指導活動中習得了很多教育策略和親子互動的方法,充分調動了家長參與幼兒園活動的積極性。
四、聚焦“聯動”的園、校活動
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環境、師生互動模式、學習方式等都需要切換。灃東第三幼兒園與灃東第三小學積極聯動,雙方共同開展了一系列幼小銜接活動,建立了平等、長效的合作關系。
大班教研組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以及與三小兩月一次的“聯合教研”活動中,對發現的問題都會及時進行研討,尋求更有效的解決方法。春暖花開時,幼兒手牽著手來到灃東第三小學,在參觀過程中,他們了解了教室、操場、功能部室、衛生間等具體位置,了解了各場所的用途。他們走進小學課堂,了解了小學生課前學習用品放置、上課的坐姿、舉手發言的要求、如何聽講等問題。此外,幼兒園每月還會開展1次“我做一天小學生”活動,邀請小學教師進幼兒園,帶領幼兒全面地體驗、了解小學生活。由此可見,幼小雙方合力,使“幼小銜接”成為了促進幼兒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
在幼小銜接實踐探索中,西安灃東第三幼兒園直面現實,從銜接幼兒的生活習慣、能力、經驗、作為出發,真正契合家長所需,想家長所想,解家長所惑。通過我們的堅守與努力,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在《幼小銜接視角下兒童入學適應能力發展的策略研究》課題中,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對2019年升入一年級的46個孩子進行了跟蹤調研。調研結果顯示,89.1%的孩子學習態度比較積極,學習習慣良好;93.5%的孩子課堂注意力集中、遵守紀律,不懂就問;95.6%的孩子獨立性及規則意識較強。看到孩子的成長變化,我們在欣喜的同時更為感動。
目前,西安灃東第三幼兒園已將幼小銜接工作納入幼兒園發展中長期規劃中,從領導到教師,從孩子到家長,全方位牽手,順勢而上,乘著“去小學化”這一東風,將幼小銜接工作繼續做深、做細。
作者單位?? 西安灃東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