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博
在現代創作中,重視分析各類作曲技術的核心內涵方法不能忽略。巴赫作品中的最大特色是能夠體現出高超復調內涵。《恰空舞曲》表現出了巴赫復調式音樂創作的核心技術手法,充分展現出巴赫縝密的創作技術與豐富的個人情感內涵。縱觀巴赫的所有作品,普遍富有復雜的邏輯性和哲理性,作曲家通過極具精致的創作思維來兼顧整體布局的獨特創作技法,將“恰空”這種變奏曲式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得《恰空舞曲》在音樂曲式與音樂結構等方面獨具特色,堪稱小提琴音樂創作的經典之作。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至1750年)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在歐洲近代音樂發展過程中,巴赫的音樂創作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這些作品涉及的體裁使得這位偉大的作曲家擁有復調之最的尊稱。《恰空舞曲》創作于1717年至1723年,是他全部作品中最出色和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恰空舞曲》來自恰空舞蹈。在巴赫之前,許多歐洲小提琴作曲家都用過這種形式進行創作,但都不及巴赫的《恰空舞曲》這樣出色。在《恰空舞曲》中,巴赫創造性地發展出了樂隊般恢弘、震撼的音樂效果,他在以單音曲調見長的小提琴上,以豐富深刻的音樂表現手法、華麗的演奏技法以及具有哲理思想的對位創作技法,運用恰空這種演奏形式將核心線索貫穿、統一在一起,音樂畫面五光十色,音樂內容紛繁復雜,音樂聲部層次分明,既有舞曲形式的外貌,還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憂傷,并且音樂中還承載著令人無法形容與描述的深刻內涵。正如勃拉姆斯所說:“巴赫以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寫出了整個世界”“這是一首奇妙和最高深莫測的音樂”。也正是如此,《恰空舞曲》一直深受小提琴家們的喜愛,其強大的音樂表現技巧與令人無法逾越的創作高度,經常被作為一首獨奏曲單獨演出。巴赫的《恰空舞曲》經久不衰,是一首具有深刻構思、莊嚴雄偉的作品,是世界小提琴文獻中的一件珍品,充分展示了巴赫奔放而極有生氣的情感、豐富的幻想、高度的技巧等,是d小調組曲的五個樂章中最有名的一個樂章,甚至還被改編成各種樂器的獨奏曲。
《恰空舞曲》是一首程式化固定和聲的變奏曲目,巴赫以獨特的創作技法,將“恰空”變奏曲式發揮得淋漓盡致。該舞曲的整個框架結構都是以恒定不變的和弦序列為基礎發展過來的,和聲連續變奏形態是I-V-VI-V,極富哲理性和固定性。作品中包含了30個變奏,每一個變奏以核心不變的原則為基礎,進行不同的變化,不但形成了對比與遞進,還層次分明,所有變化在一個完整體中得到體現,這些變化對主題及變奏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表達方式。這部作品可以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巴赫使用了諸如多層復調式、八分音符式、分解和弦式等多種織體形式進行變奏,調性為d小調,1到14變奏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為15到24變奏,在柱式和弦與十六分音符織體中,巴赫加入了多層復調,音樂濃重而復雜,帶有中段色彩,音樂內涵豐富,這部分的調性為D大調,是主調的同主音大調;第三部分主要使用的柱式和聲與十六分音符作為主要織體形式,從25到30變奏為第三部分,但這部分調性回歸到主調d小調上,使用多層復調的頻率減少。《恰空舞曲》使用“×××”形式的附點節奏型,在進行作品的演奏時,聽眾可以聽到作品高音聲部通過使用薩拉班德舞曲作為指引而演奏,為了實現擁有八小節高低起伏的超長旋律題材,每一處高音部分都需要進行相應的節奏模進。并且曲目中重要的低音部分完美形成d和聲小調,確保了低音部分的抑揚頓挫,實現了從主音到輔音的級進下行四音列,隨著I級-V級-VI級-V級的和聲進行方式,作品在后面的變奏過程中呈現出低音持續下行反復出現的現象,這樣的多種變化帶來了調性對比。
在音樂結構方面,受傳統西方曲式結構的影響,《恰空舞曲》采用了再現式結構,由三個部分構成(主題原型與原型的30次變奏),這些變奏都以八小節為主要框架。一方面,在變奏織體方面,第一部分以八分音符式、分解和弦式、華彩式織體為輔,以十六分音符律動式織體和柱式和弦式織體為主,接近第二部分時,在前部有保留融入復調式元素的基礎上,大量使用了復調寫法,使作品呈現出莊嚴雄偉的特色;第二部分前后具有部分對比的特征,加入了大量多層復調的寫作,延續了以十六分音符律動式織體和柱式和弦式織體為主的特點;第三部分逐漸減少了復調式的寫作,但仍然以十六分音符律動式織體和柱式和弦式織體為主,使得音樂與第一部分的前部形成呼應,音樂單純,再現了第一部分的音樂織體。另一方面,作品三大部分的音樂,從容中帶有一點淡淡的憂郁,主調為d小調,但調式布局為d-D-d,與主調d小調相比,第二部分具有鮮明的調式特征,這是由D大調明亮輝煌的調式色彩決定的,作品在第三部分回歸d小調,d小調具有柔美的調式色彩,呈現出鮮明的再現性段落。在作品的內部結構中,柱式和聲的織體形式是作品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織體形式,充分體現出了再現性特征。在作品中,主題即使是這一織體形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一、二部分中也有再現特征,由柱式和弦式織體形式開始,并由其結束;第三部分結束處依然使用這一織體形式,這樣的安排既強調了柱式和聲織體形式的核心地位,又對作品進行了收尾,很好地展現出變奏原則下《恰空舞曲》的再現性特點。
這部作品具有令人驚嘆的音樂特色,對位復雜精妙,在整部作品中復調技法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巴赫以豐富絕美的復調特征,以單音音樂樂器為主,賦予了《恰空舞曲》很多不同形式、不同特點的多層旋律線條,這是巴赫為小提琴創作音樂的最寶貴特質,這些復調音樂演奏可以分為三類。在整個作品中,音高材料的運用中柱式和弦帶有鮮明的復調特征,是核心織體。(如圖1)

在作品中,對位旋律中的復調元素是創作的重點之一。為了凸顯復調音樂元素,巴赫還在多處使用了不同旋律疊加構成的復調片段。從本質上來說,小提琴不善于演奏復調式多層旋律。因此,在演奏家進行演奏時,必須把多層旋律依次分離,繼而在充分把握每層音高材料的運用、發展和音樂走向的基礎上,熟練演奏多層旋律中的主要旋律層,之后再加入另一套旋律層,同時采用不同的運弓手法進行表現,從而呈現出具有對比性的復調特征。巴赫在創作《恰空舞曲》的過程中,復調元素使用十六分音符的音高材料進行發展,這在整部作品中的運用具有特征式的含義。作曲家大量使用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導的律動式旋律,不但有同響同行的,還有同音反復式、呼應對位的,旋律變化多樣,技術手段的體現無處不在,是作品中最為精致的復調部分。同時,巴赫復調式寫作手法的不斷創新,通過采用不同的運弓手段,不但明確了旋律走向,還兼顧了各旋律層的立體型、完整性,加快了十六分音符的速度,極大地提升了整體效果,促使聲部之間的對立與統一更加容易。
巴赫并沒有標明任何速度標記,一般情況下,處理速度采用行板或莊嚴地兩種形式。但這兩個速度中節奏處理方法、速度都不太快。《恰空舞曲》樂曲的主題風格類似薩拉班德舞曲,是由兩個四小節的樂句組成,主要是第一至第八小節,莊嚴雄偉。受當時法國帕薩卡利亞、薩拉班德等節奏音型的影響,在每一個小節的第二拍上,巴赫運用了附點音符的節奏。主題過后出現了三十次反復,并且每一次都是以變奏的形式進行。
從總體上來說,《恰空舞曲》主要有三個音樂特色。首先是作品結構的對比性。這部《恰空舞曲》出現了三十次變奏,三十次變奏即是三十種變化,這部作品中的變奏較為自由,每一次都以不同的形式呈現。相對于帕薩卡利亞等變奏形式,《恰空舞曲》的變奏不受音高材料、低音聲部、和聲與段落長度的限制,因此音樂變化非常靈活和復雜。
作品發展的統一性。作品中存在著相對的統一性,在作品表現中,若想完整準確地表現音樂作品,變化與統一的結合是十分必要的。《恰空舞曲》的統一性通過交替運用的柱式和聲、旋律的對位、十六分音符為主的音高材料體現出來,這些發展手法呈示在《恰空舞曲》的每一種音樂元素之中,如:幾種旋律特征的使用、和聲與調式的設計、整體結構的布局以及有規律的節奏運用等。在節奏上體現為整拍式節奏、附點式節奏以及均分式節奏的交替使用;在結構上全曲形成了具有再現元素的三部式曲式結構,被分為三大部分;在調性上體現為d調性的使用,是建立在d音上的大小調變化。這些重要的統一特征是音樂呈現中必須要遵守的主要原則,演奏的時候才能理解作品與表現作品。
作品的舞曲風格作為一種音樂創作形式,恰空節奏歡快抒情,富有規律性,很多作曲家依據自己的創作風格或創作特點,為作品賦予了更多、更新或更深的含義。在將更多元素糅合在一起的過程中,這種音樂體裁呈現出的就是近似舞曲的特質。因此,演奏的時候,為了不影響或削弱恰空的舞曲特征,演奏家需注意音高的律動,可通過對拍子的細致劃分、合理分配琴弓的部位和運弓的速度,保留住舞曲的風格和特征,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音樂作品,體現出巴赫深邃的哲理性以及音樂作品的柔美特征。
這部《恰空舞曲》作為作曲家的一部經典復調作品,作品中的多種變奏發展是具有結構力、再現三部曲式特征的作品,并不是三個段落的連接,每個部分的音樂材料、創作目的,在統一全曲的基礎上都有所不同。第一部分具有呈示與陳述性的特征,音樂寫作豐滿充實,主題呈現完整清晰;第二部分是建立在統一的音樂創作特征上,通過對比與發展的中段式手法,促使變奏更具新鮮又不偏離音樂中心;第三部分使用較為含蓄的再現手段對音高材料、節奏、時值等方面進行創作發展,對第一部分音樂元素蘊藉地再現。此外,作品主要使用“d”調,在調性上,作曲家使用d—D—d的調性安排,使得各部分的變奏更具特點。在第二部分中,巴赫以大調的出現做了統一、變化的設計,形成了一種色彩鮮明的對比,非常清晰地呈現出了音樂作品具有再現特征三部音樂結構。
[1]何敏楠:《巴赫小提琴作品〈恰空舞曲〉樂譜與演奏版本的雙重比較研究》,《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