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張蕾 董霞
摘 ? ?要: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既是提升鄉村旅游競爭力和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旅游消費升級拉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的必然結果。浙江省、北京市等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理念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通過總結浙江、北京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和經驗借鑒,從用地、三產融合、市場、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促進天津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休閑農業;經驗借鑒;啟示
中圖分類號: F592.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1.01.010
Experienc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ypical Areas of China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ianjin
CHEN Peng, ZHANG Lei, DONG Xia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s not only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ural tourism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whole region,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current tourism consumption upgrading and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mode and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Zhejiang, Beijing and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are at the leading level in China. By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experienc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Zhejiang and Beijing,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ianjin from the aspects of land use,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market and mode.
Key words:leisure agricultur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enlightenment
目前,我國休閑農業正處于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既是提升鄉村旅游競爭力和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旅游消費升級拉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的必然結果。我國浙江、四川、北京等省市的休閑農業發展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發展模式多樣、新穎,產業規模強大,競爭力較強,實現了可持續發展。這些先進發展模式、理念值得天津參考和借鑒[1]。
1 天津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天津休閑農業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經歷了一個由自發興起到規范管理的過程。進入21世紀,伴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轉變,天津的休閑農業也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機遇。天津擁有山、河、湖、海、泉、濕地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可以歸納為環城休閑農業區、濱海休閑農業區、遠郊休閑農業區和薊州山區休閑農業區4個板塊。近年來,天津休閑農業形成了業態豐富、特色突出、服務規范的休閑農業產業體系,產業規模逐年壯大,保持了年均15%的增長率,在發展類型上呈現出多樣化發展類型和多種經營模式[2]。各區通過結合自身優勢,自身資源、產品特色,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以市場為導向,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天津市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扶持政策和配套政策,形成由政府統籌、教育、農業、科技、財政、人力社保等部門共同參與的管理體制,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務和組織保障體系,為行業發展營造良好公共服務環境[3]。
盡管天津休閑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國內先進典型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天津休閑農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和科學布局,開發建設存在無序性和盲目性,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缺乏個性特色。目前,天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的公共服務設施整體水平較低。天津在休閑農業開發中存在偏重依賴農業資源條件,農耕文化、鄉風民俗等人文資源和本地特色項目的深度挖掘尚顯不足。此外,天津目前休閑農業從業者存在趨向老齡化、女性化的問題,使得休閑農業管理人才隊伍相對薄弱,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偏低[4]。
2 我國典型地區休閑農業發展經驗借鑒
2.1 浙江省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及經驗借鑒
2.1.1 浙江省休閑農業的典型模式 (1)農莊、農家樂經濟型。這是休閑農業最為普遍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對當地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以及農耕文化等多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憑借舒爽適宜的清新氣候和生態低碳的綠色空間,主打風景優美、氣候宜人以及綠色生態的景致,通過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等體驗式娛樂,給旅游者一種特色田園農家體驗。這比較適合那些長期在城市中居住的旅游者進行旅游、放松、舒緩壓力,以及觀賞自然景觀,滿足游客回歸大自然的愿望,讓人們領略到生態農業和田園生活的愜意。如湖州德清雷甸的楊墩農莊、紹興越城區的方圓觀光農業園等。
(2)農業示范園區型。主要是以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作為經營主體。主打的是集休閑觀光、科普教育以及農業技術傳播推廣等于一體的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旅游者通過觀光可以欣賞農業特色,也能夠學習到一些農業技能。如傳化承建的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慈溪長河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等。
(3)鄉村特色資源型。主要是以當地特產為主要特色去吸引游客。主打的是農業產業帶以及鄉村特色資源所融合到一起的產物。通過為旅游者提供一些觀光、體驗、采摘以及康養等相關休閑農業項目,讓人們親身體驗到生態農業的自然特色。如奉化滕頭村的現代農業園區、上虞市蓋北葡萄休閑觀光園等。
(4)農業貿易型。這種模式主要通過營銷策劃,以特色農業節慶、大型農副產品集散市場以及商務會展活動等為主,吸引游客和客商來此游玩并購買農副產品。這種形式是通過將休閑農業與商業貿易的有機結合,為廣大市民提供休閑文娛和優質特色農產品采購等服務活動,促進了休閑農業和商業貿易的共同發展。如蕭山的中國花木城、桐廬蜂之語蜜蜂王國生態園等[5]。
2.1.2 浙江省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經驗借鑒 (1)科學編制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根據浙江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結合各縣市區相關發展規劃和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諧發展”和“合理開發、永續利用、保護耕地”的要求,以縣市區為單位編制休閑旅游產業發展規劃,重點鄉鎮編制相應的本鄉鎮實施計劃,以科學的規劃來引領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提供專項資金扶持。各級財政部門通過專項資金扶持等形式,對農業休閑旅游經營示范單位給予一次性獎勵扶持。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各地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加強和規范休閑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充分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
(3)規范管理體系。為規范休閑農業的發展,各級政府部門成立了由財政、文旅、農漁、規劃、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工作協調小組,促進職能部門協調發展休閑農業。在管理方面,加強對休閑農業從業人員鄉村旅游等方面的技能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加強對農漁家樂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明確管理主體,落實業主的安全責任;加強農家樂休閑行業自律和服務組織建設,積極培育發展行業協會、合作社等組織,規范競爭行為,促進休閑農業旅游業健康發展。
(4)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拓展農業休閑觀光功能。浙江省發展休閑農業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高新農業示范基地,引導和鼓勵其拓展觀光休閑功能。通過這些功能的拓展,在農業生產不斷提高和進步的同時,滿足了城市居民了解“三農”、體驗“三農”的需求,增加了農民第三產業的收入[6]。
2.2 北京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經驗借鑒
2.2.1 北京市休閑農業的典型模式 (1)“紫海香堤”時尚農業模式。紫海香堤藝術莊園位于密云區古北口鎮湯河村,主要種植薰衣草、紫蘇等珍貴草本植物,是集康養、體驗、創作、攝影等多種形式融合發展的休閑農業園區。香草園的經營突破了以觀光、采摘為主打的傳統農業園區經營模式,采取不同的經營策略,以創意為突破口,以浪漫愛情為主題,通過引進異國風情實現了差異化,并創造了全新的休閑農業主題,為休閑農業帶來浪漫、時尚的氣息。通過包裝和利用香草文化,努力營造普羅旺斯風格的浪漫氛圍,創造出一種新型的休閑農業模式,即時尚農業發展模式。
(2)“桃全產業鏈”模式。平谷區具有多年種植桃的傳統優勢,當地以桃的種植、加工、文化為依托,從開花到結果、從深加工到消費、從桃文化挖掘到桃樹廢棄物利用,貫穿了桃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平谷區開發了春季桃花節和秋季采摘節,桃木工藝品,桃花宴、桃食品和桃保健等為特色的“兩節兩品三養生”系列產品,形成“平谷鮮桃”一系列農業品牌以及農業產業化的全鏈條,通過產業融合,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達到利潤最大化,獲得更高的綜合效益。
(3)“百里山水畫廊”空間集群發展模式。延慶千家店的百里山水畫廊是以區域內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和產業資源為基礎,以農業旅游、民俗文化、科普教育、養生休閑等為內容,利用多姿多彩的農作物,通過設計與搭配,對區域內景點、村莊和產業統一規劃,成為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的有機結合體,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產業發展集群,以點帶面、多點成線、產業互動,促進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達到效益最大化。
(4)“大興農業”區域品牌開發模式。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要想更好發展,首要是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北京各區都非常重視打造區域性農產品優勢品牌,“大興西瓜”、“平谷鮮桃等”已經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區域性品牌。而“大興農業”區域性品牌發展模式,是將多種區域性優勢農產品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品牌塑造和包裝,整合了多種品牌創意,加快了主導產業發展,建設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以農業節慶為載體進行農業文化開發,提升了區域農業的整體形象,促進了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7]。
2.2.2 北京市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經驗借鑒 (1)堅持以產業和需求為基礎。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要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村為單位,以鄉村文化為主線,按照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要求,把傳統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融合發展,通過藝術加工,為城市居民提供魅力獨特、參與性強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要滿足市民的休閑文旅需求,必須緊緊依靠農業產業和人居環境。這就要求休閑農業的發展不能占用過多耕地,建設過多的人文景觀,要貼近不同層次市民的需求,否則休閑農業就失去了自身的意義,最終失去發展空間。
(2)堅持以機制創新為動力。通過創新體制機制,統籌城鄉資源,可以有效促進城郊休閑農業的發展。要創新投融資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休閑農業,提升休閑農業項目的建設水平,促進郊區休閑農業上規模、上檔次;創新發展模式,整合區域內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實現休閑農業項目規模發展;創新管理模式,通過 “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市場運作、協會橋梁”的運行模式,妥善處理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的關系,切實調動各方經營休閑農業的積極性。
(3)堅持以培育特色為手段。特色是休閑農業發展的靈魂。一個休閑農業園區和鄉村旅游景點有沒有客流,一個休閑農業項目能否盈利,取決于它與其他休閑農業項目相比是否具有經營內容的差異性和營銷模式的創新性。近幾年,各區在開發休閑農業特色產品,培育“一區一色、一村一品”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應該予以推廣和示范。
(4)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根本。農民是休閑農業經營發展的主體。無論休閑農業產業如何發展,休閑農業項目的規劃布局、經營機制的創新,都是以農民為主導的,以農民增收為根本目的的[7]。實踐證明,凡是農民能依托休閑農業擴大就業、增加收入的地區,農民就會積極參與和支持,休閑農業就發展得就越好[8]。
3 對天津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啟示
3.1 天津休閑農業發展要嚴格落實農業用地要求
協調好休閑農業發展中的用地問題,是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關鍵。天津休閑農業發展中,要以保護耕地為前提,通過將閑置土地、舊宅基地、廢棄地、角落荒地整合起來,挖掘建設用地潛力,堅決不許占用耕地,并嚴格制止和打擊以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名的圈地行為,實現土地集約利用,滿足休閑農業發展需要,并保證農民利益不受侵害,開啟休閑農業用地新格局。
3.2 天津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三產融合發展
天津發展休閑農業要以產業為主導,選擇本區域內有基礎性、有優勢性、特色鮮明、規模化的重點產業,選擇農業與生態、文旅相結合的經典產業,不斷探索如“互聯網+”、線上電商等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產業發展將在特定的功能區、產業帶和特色品種上實施。通過對休閑農業的投資,加快資產、技術、要素、利益的融合,加強各部門合作和資本整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3 積極面向旅游消費市場是天津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京津冀一體化趨勢的大背景下,天津休閑農業發展要按照錯位對接的構想,明確天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定位和方向,樹立品牌形象,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群,打造區域一體化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線路。在區域資源、客源市場相互帶動、相互補充,進行“點、線、面”串聯營銷,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并借區域大旅游發展之力,打造不同旅游線路,串聯不同區域,面向京津冀及周邊旅游消費市場,促進天津與京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3.4 不同模式分類發展是天津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
根據天津市不同區域資源環境特色、人文歷史風貌以及休閑農業發展基礎,因地制宜,分類發展不同模式和不同經營類型的休閑農業項目,充分發揮不同地域特色和產業競爭優勢,挖掘潛力,錯位發展,不斷創新,更好地滿足不同市場目標群體的消費需求[9],著力提高京津冀及周邊市民對天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認知度和認可度[10]。
參考文獻:
[1] 苑雅文. 天津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情況與提升路徑[J]. 未來與發展, 2016, 40(2): 114-116, 98.
[2] 董霞, 史佳林, 張蕾. 天津休閑農業創新發展空間四維度技術路徑構建[J]. 農業科技管理, 2020, 39(1): 17-20, 48.
[3] 徐虹, 李瑾, 李永森. 天津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報告-第一卷[M]. 北京: 中國旅游出版社, 2017.
[4] 劉長卿. 天津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 天津農林科技, 2019(1): 39-42, 46.
[5] 詹玲. 發展休閑農業的若干問題研究[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9.
[6] 張建國, 俞益武, 朱志泉, 等. 浙江休閑觀光農業現狀評價與發展對策[J]. 浙江林學院學報, 2006, 23(5): 581-587.
[7] 徐虹,李瑾,李永森, 等. 雙創環境下京津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M]. 北京: 中國旅游出版社, 2018.
[8] 馮建國, 杜姍姍, 陳奕捷. 大城市郊區休閑農業園發展類型探討——以北京郊區休閑農業園區為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2(1): 23-30.
[9] 李景初. 國外休閑農業發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經驗借鑒[J]. 改革與戰略, 2018, 34(9): 117-122.
[10] 史佳林, 張蕾, 賈鳳伶. 天津休閑農業產業升級動力機制與關鍵領域[J]. 江蘇農業科學, 2014, 42(6): 447-450.
收稿日期:2020-11-13
基金項目:天津市農委調查研究項目(TJNWY2018005)
作者簡介:陳鵬(1980—),男,天津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農業區劃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