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各領域經濟水平發展較快,因此,對我國傳統型基礎性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就我國高校詩詞鑒賞教學中而言,傳統的詩詞鑒賞課程內容單一且枯燥乏味,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校學生對我國傳統詩詞文化產生距離感,甚至有可能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厭惡和排斥。本文通過對我國高校詩詞鑒賞傳統教學進行探討,以及對完善我國高校詩詞鑒賞教學內容的建議,希望可以對我國高校學生學習傳統詩詞文化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高校;詩詞鑒賞教學;文化背景;實施策略
引言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對詩詞鑒賞程度較淺,根據相關調查表明,我國高校學生只是單純的對詩詞本身進行探討,忽略了詩詞背后反映的我國傳統文化。這種高校詩詞鑒賞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高校學生喪失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知識的熱愛和興趣。因此,針對我國高校詩詞鑒賞傳統教學進行優化改革是刻不容緩的。
1.我國傳統文化在高校詩詞鑒賞教學中的重要性
針對目前我國高校詩詞鑒賞的教學而言,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是我國高校詩詞鑒賞教師面臨的重點和難點,不僅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上需要不斷更新,而且在教學理念上還需要結合我國現代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一方面,雖然我國高校詩詞鑒賞教學內容在不斷更新,但是更新速度根本趕不上理論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這就要求我國高校詩詞鑒賞教師要結合我國現代化發展理念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安排任務,此外,高校詩詞鑒賞課程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外,還應與時俱進,結合國內外局勢,深刻講解詩詞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我國高校詩詞鑒賞教學方式中應該加強學生和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深入溝通,通過深刻交流的方式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和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根據擴充高校詩詞背后反映的我國傳統文化,從而引起學生對我國傳統詩詞文化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通過這樣才能增強最大限度的發揮傳統文化在詩詞中的深刻含義,增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我國高校詩詞鑒賞教學方式單一是目前高校在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種問題既與學生有關,也與老師有著密切的關聯。從學生方面來講,詩詞內容太過復雜,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再加上詩詞本身的趣味性不強,導致學生并沒有對詩詞文化產生興趣。從教師方面來講,詩詞鑒賞教學方式太過單一,并且偏重字面學習,沒有對詩詞背后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進行深入研究,導致學生對詩詞鑒賞課程學習熱情不高。但追根溯源,還是因為我國高校學生和教師對我國傳統文化不夠重視導致的。我國詩詞鑒賞傳統方式,一般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從而導致學生不能充分發揮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無法在詩詞鑒賞課堂本身對詩詞背后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進行研究。詩詞鑒賞教學方式單一所形成的危害已延伸到多方面,不僅使得詩詞鑒賞課堂本身失去了本身的趣味和感染力,還可能導致高校學生對詩詞意興索然,進而對中國傳統文化失去興趣。詩詞鑒賞不應該變成只是對其原文的簡單翻譯,而是應該體現出詩詞背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從而能夠使我國高校學生和教師都能更好的體會到詩詞背后的文化和其深層的哲理。
2.在高校詩詞鑒賞教學中補充中國傳統文化的實施策略
2.1 強化詩詞鑒賞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針對我國高校詩詞鑒賞傳統的教學內容而言,除了進行現代化教學理念,建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外,還必須對教學資源進行重新配置。此外,就目前我國高校詩詞教學的教學內容而言,加大詩詞本身的趣味性學習和詩詞背景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學習是我國實行詩詞鑒賞教學改革的必經一步。此外,高校詩詞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學習首先要求學校配置相關接受過先進理念培養的講師,優秀的師資力量是保障我國高校詩詞鑒賞教學內容順利優化的重要基礎,此外,要安排引進講師和先進教學設備,詩詞鑒賞教學課程不再是在原來固定的教室進行授課,而是根據不同詩詞的鑒賞要求進行場地的分配。從而在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2.2 提升對詩詞鑒賞學習的思維性
目前,我國高校在詩詞鑒賞方面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而且教學內容枯燥乏味。例如在詩歌學習中,分為直接用詩歌和引用詩歌兩種情況,后者更為清晰,也較容易識別。教師在教學中,要自覺的對被引用的作品進行分析和解釋,并且著重強調詩歌背后反映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動畫、圖片形式豐富課程內容以及對學生的吸引力。從而提高學生在詩詞鑒賞中思維性的培養。
2.3 引進經典課外詩詞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的詩詞鑒賞課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高中的重復,教師如果按照教材指定的內容去講解,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可能還會引起高校學生對傳統詩詞文化的輕視。當今時代,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是詩詞本身的美感和其背后的傳統文化,教師可以通過引進課外經典詩詞,加大高校學生對詩詞學習的興趣。另外,也可以組織學生到一些經典景區進行實地參觀,深刻理解作者當時的心理情感和歷史背景,從而在字面、文化、背景等各個方面對詩詞進行全方位學習,這樣既充分調度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使學生和教師能夠充分進行溝通了解,這樣既能充分體現講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理念,又能增強學生對詩詞本身的熱愛。
3小結
本文通過對我國高校詩詞鑒賞教學進行背景引入的意義進行敘述,簡單探討了我國高校詩詞鑒賞教學現狀,針對教學方式、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分門別類進行敘述,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我國高校學生對詩詞本身的熱愛和詩詞背后歷史背景和文化素養的研究。事實上,我國高校學生對我國傳統詩詞的研究可以更加的細致具體,應該盡可能的通過多層次,多方位的策略去理解詩詞深刻的含義,從而能夠促進我國高校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建立。此外,通過對我國高校詩詞鑒賞進行文化背景補充,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提升我國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德素質。
參考文獻
[1] 劉堅,周瑜.關于師范高校古代漢語課中詞格律教學的思考[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114-116
[2] 黃賢忠. 高校詩詞鑒賞教學中補充文化背景的必要性和實施策略[J]. 重慶高教研究, 2016, 4(006):91-97.
[3]黃賢忠.論詩詞鑒賞作為大學通識課的教學目的和意義[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65-70
作者簡介:崔晶晶、女、土家族、1983年11月出生于湖北恩施、助理研究員、文學方向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綿陽?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