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群



摘 要:在未成年人檢察“捕、訴、監、防、教”一體化工作模式下,完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監督機制,提升監督的能力水平是當下檢察機關亟待解決的問題。觀察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現狀,可以發現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存在監督依據籠統模糊、監督效果不強、專業化欠缺等問題。要正確理解和適用社區矯正法,豐富監督手段,加強監督專業化,構建兼具“監督+保護”職能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體系。
關鍵詞:社區矯正 未檢體系 檢察監督 “監督+保護”職能 少年司法
社區矯正是幫助犯罪行為人順利融入社會,預防和減少犯罪的重要舉措。我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是指,在法定期限內對犯罪時不滿18周歲,入矯時未滿20周歲,被判處管制、剝奪政治權利,或者被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適用緩刑或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涉案人員依法進行行為和心理矯正、監督管理、教育幫扶等活動的非監禁性刑罰執行方式。[1]2020年7月施行的社區矯正法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列專章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制定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55條對制定適應未成年人特點的矯正方案、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身份保護、選任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專業人員負責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等進行規定。但是社區矯正法、社區矯正實施辦法這些規定仍然過于原則,操作性不強,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由未檢部門在“捕訴監防教”一體化模式下,集中開展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優勢在于可實現對同一涉罪未成年人從批捕、起訴到刑罰執行環節的全方位監督和保護。但在打破傳統部門屏障后,未檢部門如何完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監督機制,提升監督能力水平,凝聚社會資源幫助未成年人罪犯重塑健康人格,重新回歸成長之路,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轄區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現狀
(一)社區矯正未成年人人數
截至2019年9月,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五分院(以下簡稱“五分檢”)轄區未成年人社區矯正人數為126人,各轄區社區矯正未成年人占總社區矯正人數的比例很低。各轄區在矯未成年人人數如圖1所示。五分檢轄區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中,男性占96%,女性占4%。
(二)社區矯正未成年人文化程度及所涉罪名
五分檢轄區內在矯未成年人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占比為總人數的56.35%,其次高中文化程度32.54%,小學文化程度7.14%,高等教育的2人占比1.59%,無法查明的3人,占比2.38%??梢姡爡^內社區矯正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初高中階段的未成年人處于青春發育期,身體的成長伴隨著心理的懵懂,敏感、易沖動,在現實條件無法滿足內心需求的情況下,易走向犯罪的道路。在這些社區矯正的未成年人中,故意傷害罪、搶劫罪、盜竊罪、聚眾斗毆罪是多發類型,其中聚眾斗毆罪最多,搶劫、盜竊罪、故意傷害罪次之。另外還有放火罪、信用卡詐騙罪、強奸罪、強制侮辱罪、非法拘禁罪、尋釁滋事罪、販賣、運輸毒品罪以及容留他人吸毒罪等犯罪類型。從所涉罪名來看,侵財類罪名占比54.43%,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占比42.33%,侵害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占比28.22%,危害公共安全罪與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分別占比1.1%。社區矯正未成年人所涉罪名與未成年人所處年齡階段、性別有很大關聯性,在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中,檢察機關不僅應依照原則性規定對社區矯正進行程式化監督,還應針對社區矯正未成年人的具體情況,實行個性化監督。
(三)社區矯正未成年人家庭情況
轄區126名社區矯正未成年人中,來自單親家庭的31人,非單親家庭84人,情況不明11人,占比情況如圖2所示。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不當、父母陪伴缺失影響重大。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大部分社區矯正未成年人自身非常愿意改變,但往往在其社區矯正期間缺乏教育和關愛,使得部分未成年人自怨自艾,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破罐子破摔。
(四)社區矯正效果
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結束后,恢復學業的占比16.64%,走向工作崗位的占比53.24%,失學失業的29.12%,1%屬于情況不明,如圖3所示。就學就業的共占70%,說明社區矯正工作對于挽救犯罪未成年人具備一定的效果;但仍有近30%的犯罪未成年人在結束社區矯正后處于失學失業的狀態,這部分未成年人應是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重點關注的對象。同時對于完成社區矯正的未成年人是否真正回歸正常生活,思想是否平穩、積極向上,日常生活中是否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等,社區矯正機構或檢察機關缺乏回訪,甚至實踐中無法統計出相關數據。這說明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效果有待考量,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還需進一步提升。
二、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存在的問題
(一)監督依據籠統模糊
2003年我國正式引入社區矯正制度,并開展試點工作。2011 年2 月《刑法修正案(八)》確立了“社區矯正法律制度”,明確將社區矯正納入刑事法律體系。2012年1月“兩高兩部”聯合印發《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并在第33 條強調了對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應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明確了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的概念,規定了對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的八種原則性的監管方式。但上述規定中,除了“分開矯正,身份保護”這一規定較為具體外,其他規定均籠統模糊。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社區矯正法較之2012年社區矯正實施辦法有了較大的進步,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部分專章予以規定,明確了社區矯正中人民檢察院依法履行的八項職責,為檢察機關履行監督職責提供了遵循,但是就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監督而言,還是缺乏可操作性的具體法律法規。
(二)事后監督為主,監督效果不強
當前,檢察機關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監督多以事后監督為主,主要采取核對、查看、交換意見的方式進行,具體包括審查法律文書,查詢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信息管理系統,查閱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檔案、執行檔案及相關案卷材料,查看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學習情況,聽取社區矯正機構的意見和情況介紹,與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及其親屬等談話等。但上述工作方式難以做到全過程監督,特別是對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交付執行、變更執行、終止執行等環節通過事后抄送的法律文書進行監督,對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和裁決環節無法介入。[2]檢察機關針對監督主體的違法、違規行為,主要通過 “糾正違法通知書”“檢察建議書”等方式監督糾正,缺乏強制性法律約束力和執行力,監督效果打折扣。
(三)監督人員配備不足,監督專業化欠缺
對于基層社區矯正機構而言,人力不足、工作不專、社會力量參與度不高的情況現實存在。多數基層司法所都只配備一名專職正式工作人員與一名協管員,除了社區矯正之外,還要承擔大量諸如司法調解、法律服務等工作,對社區矯正事務特別是要求更加專業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業務顧及不暇,一定程度影響了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實際效果。對于檢察機關而言,長期以來,均由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負責社區矯正監督工作,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特殊要求關注不夠、研究不深、監督不專。加之專門的未檢部門成立不久,受限于未成年人檢察業務統一集中辦理工作剛剛起步、綜合保護的理念尚未完全樹立、人員配置不足等原因,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監督的專業化、規范化有待加強。
(四)各單位配合不到位,銜接機制不足
開展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法律監督,及時、全面掌握矯正對象信息是前提。由于矯正對象的決定機關有時未及時向檢察機關抄送法律文書,以及執行通知書上未注明報到日期和未按時報到而要承擔的后果等因素,致使檢察機關不能及時準確掌握服刑人員的相關信息。社區矯正罪犯在服刑期間因違反社區矯正規定或違法犯罪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強制隔離戒毒等,公安機關不及時通知居住地的司法行政機關和檢察機關。個別基層司法部門給予檢察機關登錄社區矯正人員信息管理系統的賬號權限受限,關于越界警告、請假情況等內容無法查詢,檢察機關無法及時掌握社區矯正人員具體行動軌跡,對于社區矯正中存在的不規范行為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
三、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完善對策
(一)正確適用社區矯正法,提升監督能力
社區矯正法是我國首次就社區矯正工作進行專門立法。該法的誕生有諸多亮點,其使被矯正者能夠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接受改造,避免“交叉感染”,提升改造效果,利于被矯正者順利回歸、融入社會。檢察機關應加強社區矯正法的學習,尤其是第七章關于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特別規定,準確把握社區矯正法的重點,提高監督能力。堅持以辦案為主的監督模式,持續推進執法辦案證據化、程序化、卷宗化、責任化、信息化,不斷提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檢察辦案水平。轉變監督和被監督的舊有博弈觀念,在監督和被監督的工作中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法律,履行法定職責,共同促進和推動社區矯正工作健康發展。
(二)豐富監督手段,加強全過程監督
首先,在未成年人社區矯正運行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審前社會調查的作用,推動建立系統的、動態的未成年犯罪人調查評估體系。[3]鑒于未成年人特殊的身心狀態,以及其對家庭、學校、社區等環境的依賴,評估在任何一個階段都不可忽視,準確的評估可為準確適用社區矯正措施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時還應發揮禁止令的作用,未成年犯罪人中團伙犯罪較為突出,為避免其受不良影響,禁止接觸同案犯應納入選擇范圍。在執行過程中,堅持正式控制與非正式控制相結合,強化對親職教育的構建,協同社區矯正機構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監護人開展強制親職教育,督促正確履行監護職責,彌補家庭創痕,增進親子溝通,實現“挽救孩子、教育父母、幸福家庭”的目的。做到人力管理與技術管理結合,注重電子監控技術對社區矯正未成年人的行為控制,預防再犯罪的發生,提高社區矯正的效果。
其次,在日常監管中,未檢部門與執檢部門檢察人員要豐富檢察監督的手段,進一步提升監督效果。檢察人員應主動走出去,定期與被矯正未成年人進行談話,走訪其所在家庭、學校、社區,與未成年人的父母、親屬進行溝通交流。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社區矯正機構的書面臺賬,審查社區矯正部門在社區矯正執行過程中是否全面落實未成年人特別矯正程序,是否根據未成年人自身情況的差異性制定專門的矯正方案和措施,是否在執行社區矯正過程中存在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最后,未檢部門應督促社區矯正機構依托“社會化幫教”資源、“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提供就學就業幫助及心理疏導支持。[4]如為義務教育階段失學的未成年人提供就學支持;為無業未成年人提供就業幫扶;為家庭監護能力有限、情緒心智不穩定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導等。
(三)明確監督主體,加強監督專業化
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488條第2款規定“負責未成年人檢察的部門發現社區矯正機構違反未成年社區矯正相關規定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意見”。明確了未檢部門對未成年人刑罰執行監督的主導地位。未檢部門應當以糾正脫管漏管、落實特殊矯正措施為重點,加強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活動的監督。同時,對于“減刑、收監執行”的監督,可通過“列席評審會議、提出檢察意見”的方式開展;對于期滿解矯的,采取定期查閱臺賬的方式,重點對“解矯程序、身份保護”開展監督;對于未成年人再犯罪的,未檢部門可聯合執檢部門、司法行政機關進行“個案原因核查”,發現因司法所監管不力導致的犯罪,及時提出糾正意見,并可采取約談犯罪未成年人等方式,為其開展疏導幫教。[5]定期將未成年人收監執行、再犯罪情況形成調查報告或檢察建議,為社區矯正未成年人的日常監管、社會化綜合治理提供對策意見。
(四)加強溝通,構建內外協作工作體制
首先,建立內部移送機制。未檢部門要加強與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的溝通協調。執檢部門對發現和受理的涉及未成年服刑人員、在押人員的案件,其本人或家屬的申訴、控告和舉報,及時轉交未檢部門辦理。其次,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依法建立完善社區矯正信息交換平臺,實現業務協同、互聯互通,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及時準確傳輸交換有關法律文書,根據需要實時查詢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交付接收、監督管理、教育幫扶、脫離監管、被治安管理處罰、被采取強制措施、變更刑事執行、辦理再犯罪案件等情況,共享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動態信息,提高社區矯正信息化水平。再者,建立協同幫教機制。未檢部門應當利用長期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積累的經驗優勢,積極會同社區矯正機構成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小組,根據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年齡、心理特點、發育需要、成長經歷、犯罪原因、家庭監護教育條件等,制定適應未成年人特點的個性化的矯正方案,并參與訓誡和教育。對有就學需要的,積極協調入學。對年滿16周歲的社區矯正對象有就業意愿的,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給予就業指導和幫助。最后,推進多元化矯正支持體系構建。認真落實最高檢、共青團中央《關于構建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社會支持體系合作框架協議》,在未成年人社區矯正中借力未成年人司法社會服務機構,積極吸收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聘請有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知識的志愿者開展談話教育、心理矯治等專業化工作,有針對地消除未成年矯正對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幫助其成為守法的公民。同時,還可借助多地已經建成的未成年人觀護基地,開展幫扶教育、技能培訓等活動,幫助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掌握勞動技能,能夠自食其力。
注釋:
[1]參見張德軍:《從理念重塑到制度構建——我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現實困境與完善路徑》,《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10期。
[2]參見張利兆:《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及其法律監督》,《人民檢察》2004年第6期。
[3]參見林瑀:《論社區矯正風險評估及其相應制度——以未成年人犯罪為視角》,《東南學術》2015年第6期
[4]參見趙靚:《社工介入未成年犯罪人社區矯正問題探析》,《江蘇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
[5]參見田露:《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機制的未來程序設計與構建設想》,《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