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課程,理應將網絡道德教育納入其教學內容范圍。分析網絡道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必要性、基本原則以及教學內容,從而構建網絡道德教育的教學體系,以促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網絡道德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建設。
關鍵詞:網絡道德教育;“基礎”課;教學體系;高校;大學生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道德問題浮現,如何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迫在眉睫。網絡道德教育是以網絡社會共同遵循的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為準則,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的活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是高校培養大學生道德素養和法律素養的最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本文從網絡道德教育融入高校“基礎”課的必要性入手,對融入的教學目標、基本原則和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論述,以發揮“基礎”課在網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的必要性
網絡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基礎”課教學的應有之義。將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對提高大學生道德素養、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形成良好的網絡輿論和網絡環境十分必要。
“基礎”課是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成長為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因此,高校“基礎”課教學就要順應時代發展需要,主動將網絡道德教育納入教學目標,融入教學內容,針對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和面臨的實際生活問題給予有說服力的回答,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
德育在學校教育中處于首要地位,德育功能不容小覷。網絡的出現,給高校德育教育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一方面,網絡為高校德育開辟了新的空間,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且網絡的快速傳播的特點也使德育更具有及時性和廣泛性;另一方面,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存在“空白”和“盲點”,大學生中出現了網絡暴力、網絡色情、網絡違法犯罪等問題。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新時代網絡道德,了解大學生遇到的網絡道德問題,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設計教學內容, 提高“基礎”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增強“基礎”課的育人功能。
在網絡中,大學生可以快速、準確地進行網絡閱讀、網絡資源共享、網絡交流、網絡購物、網絡跑腿、網上云游等網絡活動,網絡已成為大學生重要的學習交流及生活方式。而且一些大學生面對海量的信息無法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及有效的選擇;一些大學生沉溺于網絡,迷戀網絡世界虛擬的角色和生活無法自拔,荒廢學業。對此,在“基礎”課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的視角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以提高大學生網絡生活的能力。
二、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教學的基本原則
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教學不僅要遵循傳統道德教育原則,還需考慮網絡道德的特征以及新時代大學生的群體特點,因此,根據網絡道德的虛擬性、自主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征,以及新時代大學生個性化特點。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教學應遵循輔助性原則、主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以及系統性原則。
(一)輔助性原則
“基礎”課是針對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和法律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認同并遵循體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制素養,成長為有時代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將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應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核心地位的前提下,根據新時代大學生個性化需求和社會化要求,向其教授網絡道德教育等相關內容,以矯正大學生自身倫理觀念和道德行為,提高其網絡生活能力以及解決特殊社會事件的能力。
(二)主體性原則
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的主體性原則是指,在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為提高網絡道德教育實效性,必須堅持主體性原則,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能動作用。首先,教師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網絡社會的特性和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將符合現實生活和時代要求的網絡道德教育內容融入“基礎”課教學中。其次,要著力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是主體性原則的核心要義,要求教師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僅要有理論教學,還要有實踐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網絡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正確認識自己、合理評價自己,并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促進大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品行。
(三)發展性原則
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教學中要遵循發展性原則,是指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網絡道德主體的變化,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是最新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因此,教師在“基礎”課教學中融入的網絡道德教育內容,一方面要融入大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貼近實際,貼近大學生,以引起大學生的興趣和共鳴。比如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網絡誠實守信教育,以及根據大學生所學專業的需要設置相關專業職業道德內容。另一方面要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課堂教育內容和創新教育方式,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獲取網絡道德教育最新理論成果,并將這些理論成果同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學業實際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四)系統性原則
網絡道德作為一種在新型場域產生的道德范疇,其本身就是傳統道德教育在網絡環境中的延伸與變化,因而必然會更多地受到傳統道德教育的影響,并且與其緊密相聯、密不可分。然而,相對于傳統道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內容及表現形式。陳萬柏教授指出:“在實施教育內容時,必須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系統各要素協同作用,使教育內容成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統。”[3]因而,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教學要遵循系統性原則,亦即在“基礎”課教學中,融入傳統道德教育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更多地是針對網絡社會的特性、大學生現有的網絡知識結構和網絡道德問題現狀而融入系統性的網絡道德教育內容。
三、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的教學內容
基于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的教學目標及基本原則,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從主干內容和拓展內容兩個方面來設計。
(一)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教學的主干內容
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教學的主干內容,應是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所具備的基本倫理觀念和應遵守基本道德規范,是大學生學會做人做事、促進網絡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條件,在教學過程中處于最核心、最關鍵的地位。其包括社會公德教育、網絡倫理教育、網絡素養教育、網絡安全教育、凈化網絡空間教育等內容
1、社會公德教育。社會公德的形成是為了解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難以避免的利益沖突。它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維護社會成員之間最基本的社會關系秩序和保證社會和諧穩定最起碼的道德要求。網絡社會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公共活動場域,客觀上也需要有與之相對應的社會公德。因此,在“基礎”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大學生在網絡社會公共生活中,一方面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待人禮貌、扶正揚善、克己自制等傳統美德,另一方面用體現新時代的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社會公德標準來鼓勵和要求大學生在網絡社會同樣要做一個好公民。并自覺踐行尊重與不傷害、正義與公正等網絡行為規范,提高大學生網絡社會公德意識,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2、網絡倫理教育。“網絡倫理就是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人類社會所表現出的新型道德關系,以及對人和各種組織提出的新型倫理要求、倫理標準、倫理規范。”[4]一般來說,網絡倫理教育包括網絡倫理善惡問題、網絡行為應當與不應當等方面的主要內容。在“基礎”課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倫理教育,目的是引導大學生對善與惡、應當與不應當的判斷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選擇對善與應當的價值追求,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格。為此,教師首先要教育大學生學會對網絡規則的尊重,要敬畏心中的道德法則;其次是培育大學生的道德理性的思維能力,也就是對道德問題進行抽象、判斷和推理,進行決策并付諸道德實踐的能力;最后是進行大學生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的訓練,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社會中出現的具體道德觀念和復雜多樣的網絡行為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和判斷,引導學生主體進行抽象、判斷和推理,然后以小組的形式回答道德的善和倫理行為應當如何把握的問題。
3、網絡素養教育。網絡素養指網絡用戶正確使用、有效利用網絡的一種能力。在“基礎”課教學中融入網絡素養教育旨在增強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培養大學生正確處理和使用網絡信息的能力,積極使用網絡媒介,使其成為網絡媒介的主人。對此,教師首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國優秀傳統道德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并與網絡連接起來,使中國優秀傳統道德在網絡中體現其真善美。二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知識體系的內容教授,以培養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和增強網絡是非辨別的能力,目的是使大學生明白利用網絡可以做什么,通過網絡可以獲取什么以及應該如何正當地獲取。三是列舉網絡對大學生產生積極與消極影響的典型案例,通過深入淺出的對比分析,引起大學生思想共鳴并產生道德認同感。鼓勵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發揮自己潛在的探索精神,把網絡技術運用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當中,從而減少網絡失范現象,形成良好的網絡素養。
4、網絡安全教育。網絡安全是指信息處理和傳輸的安全,包括硬件和軟件的操作安全,數據庫系統的安全,電磁信息泄露的防護等內容。隨著網絡社會的快速發展,網絡安全對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中產生了重要影響,是總體國家安全觀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國家安全戰略上居于重要的位置。如果一個國家對于網絡安全不重視,或重視不夠,網絡或其他新媒體傳播內容的破壞力,將會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安全造成嚴重的災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5]因此,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網絡立法工作,陸續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公安機關互聯網安全監督檢查規定》、《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因此,在“基礎”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大學生熟悉和掌握網絡安全知識、增強網絡安全意識,提高網絡安全技能,而且還需要認真解讀大學生必知的網絡安全法律常識,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法,自覺守法,并會利用法律捍衛自己的權益。
5、凈化網絡空間教育。網絡空間是網絡主體開展網絡活動主要且唯一的場域。健康通暢的網絡空間是由網絡群體正面的思想和行為而營造的。雖說網絡空間凈化需要多方的出力和監管,但是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網絡空間是其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場域,也是其參與輿論發聲的重要渠道。因此,引導新時代的大學生主動承擔起凈化網絡空間的責任,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應有之義,更是其重要任務之一。對此,在“基礎”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結合新時代道德模范故事以及大學生身邊的優秀人和事來教育和影響他們,以講故事的形式,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網絡規范,培養大學生自覺踐行凈化網絡空間的道德責任與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的網絡道德品格。
(二)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教學的拓展內容
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教學的拓展內容是對網絡道德教育主干內容的延伸和補充,能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水平和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拓展內容主要包括網絡禮節教育、誠信敬業教育、道德自律教育等內容。
1、網絡禮節教育。網絡禮節是指在網絡社會交往中,通過電子媒介而體現、規定的社會行為和方式,以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示尊重對方的過程和手段,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也就是指在網上交流信息時被允許的各種行為。[6]網絡道德禮節形成于網絡社會的相互交往當中,涉及問候、語言、交流等內容,不僅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而且還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方式。在學習生活網絡化的新時代,網絡禮節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判定網絡主體行為是否文明的標準之一,也是網絡交往活動得以持續的首要因素。因此,在“基礎”課教學中,教師要對大學生教授網絡問候禮節、語言禮節、交往方式禮節等內容,并進行課堂實踐操作,使大學生掌握進入網絡并進行網絡活動的最基本的網絡禮節。對一個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來說,網絡道德禮節的基本要求都不能做到,讓他去遵循更高、更嚴格的網絡道德就是難上加難。網絡禮節是衡量網絡主體行為是否合乎人際交往道德規范的基本準則,對于建立健康良好的網絡社會交往秩序發揮著重要作用。
2、誠信敬業教育。誠信與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個人層面的要求,理應成為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即誠實守信的意思。誠信像一朵永不會凋謝的花兒一樣,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社會形態中,都是人際交往可持續進行的基本條件。隨著網絡社會的出現和發展,誠信適用的空間也拓展到了網絡。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每個網絡主體的網絡言論真實、客觀和公正,共同維護和提高網絡信息的可信度,使網絡社會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基礎”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扛起網絡誠信這面大旗,做網絡道德的維護者。敬業也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及學習負責的態度,其實質與誠信有異曲同工之妙。敬業是職業崗位對從事職業者的要求,應該對職業崗位或從事的工作認真負責,努力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在“基礎”課教學中,教師要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理想、工作信仰、責任意識、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的教育,作為未來的就業者,無論從事現實社會的職業還是應聘網絡社會的崗位,都應該保持誠信的道德品質和敬業的精神。
3、道德自律培育。“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7] 馬克思的這一論述精辟地闡述了人類道德的基本精神。就個體道德自律發展本質而言,它是人類社會整體道德的內在制約,是道德主體性和自主性的重要體現。道德個體想要獲得自由,只有建立在理解和把握整體人類社會道德的規律性和必然性的基礎上,自己給自己定規則,變被動為主動,自主自覺地按照道德規范的要求指導和約束自己,將各種社會規范和原則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和信仰,從而促使個人主體的道德行為從“他律”發展為“自律”。所以無論是傳統道德,還是網絡道德,道德自律是使道德主體將道德規范和原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種力量。在“基礎”課教學中,開展網絡道德自律培育,目的是激發大學生內在的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和羞恥感,將外在的網絡道德規范內化為道德良心,從而實現道德的自律。這種道德良心體現在大學生身上是自覺自愿的,也是最有力量和效果的。因此,可以說無論網絡社會如何發展,大學生網絡主體的道德自律培育永遠不會過時,只會越來越重要,它是網絡社會綠色生態環境的保鮮劑。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網絡社會是虛擬的,但是網絡道德卻是真實存在的。“基礎”課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課程,將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其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強高校德育功能的必然趨勢,是滿足大學生網絡生存的必然需要,更是促進網絡環境得以凈化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根據大學生個體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特點,正確引導和教育大學生自覺強化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 自覺遵守網絡道德, 履行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網絡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涉及的內容極其豐富和寬泛,本文只針對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進行分析。當然,網絡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要取得很好的效果和推廣價值,還需要對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環境氛圍,教學過程監控,教學對象分析,教學評價機制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6.
[4]黃寰.網絡倫理危機與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34
[5]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央視網,2018-4-21.http://tv.cctv.com/2018/04/21/VIDEpfonPW4sNnGAgJ4lehO8180421.shtml
[6]劉旭升,賈楠.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2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8.
作者簡介:施承成(1984-)女,貴州惠水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的道德活動研究。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網絡虛擬道德教育融入‘基礎課的教學研究與實踐路徑”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szk33);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度基地項目“優秀家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0JD032)。
(貴州師范學院?貴州?貴陽?55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