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學原理》課程是工商管理類的一門學科基礎課,對于非財經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這門課程能夠增強其專業素質、提高實踐技能。在《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面向非財經專業學生教學時,應注意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與財經類專業相區別。
關鍵詞:工商管理類非財經專業;會計原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
《會計學原理》是財經類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也是工商管理類非財經專業如市場營銷、國際商務、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管理等專業的學科基礎課。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掌握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會計科目與賬戶、借貸記賬法等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借貸記賬法在制造業主要經營過程中的具體應用;掌握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的編制過程;熟悉會計憑證與會計賬簿的填制和登記方法;熟悉財產清查過程和處理;了解會計循環與會計記賬程序等,為后續進一步學習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相關課程奠定必要的專業基礎。
《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必須服務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這門課程集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和操作性于一體,綜合性較強,在學習中會涉及到經濟、管理方面相關的基礎知識,如貨幣資金、公司與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等。對于財務管理、審計學專業學生來說,學生能較好掌握這些專業基礎知識,學生學習興趣較高。但是對于非財經類專業學生來說,學生對學習內容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上有些困難。所以,從全面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質角度看,有必要對非財經類專業《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一、明確非財經類專業《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
工商管理類專業中非財經專業的《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目標與財經類專業是有著本質的差別。對于市場營銷、國際商務、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將來更有可能成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會計信息的制造者。對這些專業的學生確定課程教學目標時不是把學生培養成專門的會計人才,而是需要學生理解會計信息的產生程序和會計信息的基本經濟含義,以及對會計信息的閱讀分析。
《會計學原理》課程作為一門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學科基礎課,通常在各專業的第二學期開設,非財經專業的學生由于剛開始接觸專業知識,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并不全面,因此在制定非財經專業《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目標時,應將教學目標設定在如何讓學生看得懂各類原始憑證、原始憑證的填制要求和審核要求、會計賬簿登記依據、會計報表閱讀和簡單分析及運用。因此,非財經專業《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會計信息的產生過程,理解會計基本理論和核算工作程序,掌握會計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與技能,了解會計核算方法,能解讀有關財務報表,理解報表直接傳遞的和間接隱含的信息等。培養學生掌握會計特有的思維方式,注重會計信息的獲取、會計知識和方法在管理中的應用,學會如何把會計作為一種經營工具,運用會計信息做出生產、營銷、物流、物業經營、投資、融資或其他商業決策,從而改善和推進企業的管理工作
二、因材施教設計教學內容
根據工商管理類非財會專業不同的專業培養目標,《會計學原理》教學內容設計上要圍繞其專業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應體現出各專業特色與課程知識圍繞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同時又要有利于非財經專業學生的學習與理解,結合市場營銷、國際商務、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傳統的會計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內容設計上不能照搬財務管理、審計專業的,也不能單純的是財務管理、審計專業課程教學的簡化版。在教學內容中要加強非財經專業教學的針對性。如:在學習借貸記賬法時,通常以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企業業務過程為背景,那么在對市場營銷、國際商務、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可以以所涉及的行業為背景進行業務知識講授。如,商品流通企業、貿易服務性企業、物流企業等。另外,財務會計報表也可以采用所屬行業報表為例進行介紹分析。在初步掌握閱讀會計報表的基礎上,還可以從不同的報表閱讀者的角度對報表分析方法進行介紹。這樣,使學生通過財務報表分析,初步了解企業經營業績,評價企業經營狀況,預測企業經營發展。在對非財經專業《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會計基本理論
會計基本理論夠用為原則,主要介紹會計的相關基本概念、會計要素及恒等式、復式記賬法等內容,對會計科目及賬戶、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等內容。
(二)會計日常業務核算
在會計日常業務核算部分,圍繞資金循環過程,對企業的日常活動的核算進行介紹,具體包括資金的籌集、供應、生產、銷售、利潤形成及分配等環節的會計核算。在教學過程中將一些抽象的、技術性強的會計核算,講練結合,配合多種教學方法,盡量使業務核算簡單、易懂,使學生從某種程度上了解一定的企業會計實務流程,易于理解,便于與實際融合與貫通。
(三)會計報表編制及分析
介紹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的概念、結構及格式;以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為主,介紹報表的具體編制方法;最后介紹各報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及技巧。通過這一系列報表相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
(四)教學內容的靈活補充
在完成以上教學內容之外,還需結合專業特點,補充相關內容。不同專業對會計學原理教學的需求各有側重。其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符合各專業的不同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結合不同專業的特色,專設相關章節,以滿足其需要。如增加《行業會計》的最新內容;增加會計核算中涉及的增值稅、消費稅等稅費的核算;增加最新會計準則介紹等內容。
三、創新教學手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面對市場營銷、國際商務、人力資源管理等非財經專業的學生在講授理論性較強的會計基礎知識時,多種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更顯重要。傳統的黑板加粉筆方法有其一定的優越性,通過黑板的板書,可以抓住學生注意力,一步一步將企業業務核算思路清楚的寫出來,和學生一起分析整理出會計分錄,讓學生更直觀掌握知識點的前后連貫銜接。但部分學生忙于整理筆記,有些知識點沒聽到或聽的不全,造成對學習內容的不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嘗試設計多種教學方法。
(一)多媒體演示
在介紹賬戶結構、業務核算流程圖、月末結賬時相關賬戶之間的關系圖可以通過課前的多媒體課件設計,在上課時借助多媒體演示出來,既清楚又快捷。但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體教學,并不是簡單的將教師的教案通過投影儀投射到屏幕上,在制作多媒體課件過程中一定要講求其質量,再結合傳統的板書教學手段,將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將問題闡述的更透徹。
(二)互動猜詞
概念性較強實用性也較強的“會計科目表”,課堂上采用每班分組猜詞的形式,一位同學根據大屏幕上顯示的會計科目名稱描述該科目的含義,由另一位同學猜出會計科目名稱。在規定的時間內猜出正確會計科目較多的一組同學獲勝。特別是在合班授課的情況下,增加了兩個班學生的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提高班級整體學習動力和好勝性,在理論課授課中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
(三)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主要是運用案例說明一些理論知識點,啟發學生理解理論知識點,從而運用理論知識舉一反三。案例選擇要擁有針對性、代表性,使學生得到啟發,可以使原來枯燥的理論知識形象化,易于理解。先講解理論知識;然后教師講述或者利用多媒體課件或者播放視頻等手段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易于學生理解有關的內容,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最后把課前設計的案例分析提問的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認識到會計知識與將來的就業和日常工作是非常緊密的,并不是只有專業會計人員才需要學會計,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離不開會計知識。
綜上所述,會計信息對企業日常經營、對企業今后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要讓更多的工商管理類非財經專業學生對《會計學原理》課程、對會計知識有興趣。
參考文獻:
[1]劉文龍,徐微.工商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改進——基于“財務會計”課程的討論[J].智富時代,2016(03):257-258.
[2]郭思亮,李西杰.經管類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研究[J].高等院校會計實驗暨本科教學研討會.2011(07):381-384.
[3]楊亞西.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及改進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27):176-178.
作者簡介:
馮怡(1977—),女,講師,研究方向:會計學、財務管理。
項目:天津天獅學院校級精品課項目“會計學原理精品課”,項目編號JP20140008。
天津天獅學院馮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