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昊
近幾天,我讀了《愛與自由》這本書,這本書是有名的教育專家孫瑞雪書籍中的最新版本。這本書不是教孩子而是愛孩子,作者在文章中寫到“我愛孩子,始終小心地仰視他們。”。這本書中最重要的是怎樣給孩子充足的愛以及自由,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獨立性格的孩子。當我看了這本書的目錄和引言以后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并且還很實用。這本書實際上并不是交給大眾具體實施的方法,而是讓讀者懂得教育的理念:給孩子充足的愛和尊重。《愛和自由》這本書中有蘊含著作者對兒童深深的關愛。在多年的教育實踐當中,作者一直都是用自己的心靈與兒童進行對話,能看到兒童內心的渴望,也能了解到兒童的真實想法與心情,并且能感受到兒童的苦難。這本書具有深入淺出的規律,每個案例都非常生動,書中兒童的形象也很可愛。作者在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同時,還能讓讀者深深感受到作者對兒童的愛。
在教學中,老師通常會有一面具有欣賞性的鏡子,在兒童犯錯的時候,用凹透鏡來看,這樣能夠更加理解和寬容兒童,在兒童進步以后,就用凸透鏡來看,就會更加欣賞。我們必須用平常心去尊重每一位孩子,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把目光放長遠,一些小小的眼神與問候,微笑或者撫摸都會給孩子帶來驚喜與幸福。我們必須要具有智慧的眼睛去欣賞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不能用考試成績對孩子進行衡量,培養孩子人格,讓孩子能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
什么是愛。這個問題有很多人都做出了回答。每個人對愛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所以答案也不會相同,這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屬于生命中的秘密。在這個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其實這種愛非常需要正確的表達形式,讓孩子心中的種子能夠更好地長大。
什么是自由。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屬于自己的自由,對自由與愛的定義都不一樣,不能有非常準確的答案,在字典上自由在不同的環境下的含義也不一樣,在心理學方面,自由就是根據自己的內心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是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想法決定行為。我覺得自由對于人類來說是智慧的基礎,自由在人類生存方面是很高的境界。這本書中說自由是一種尊重,而尊重是生命最初的樣子,不能給孩子過多的要求與約束,更不能把父母或者老師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在大人的世界中有很多的“專政”或“越權”,父母或者老師總是會認為孩子永遠都是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出現一些麻煩就會讓孩子每一個事情都必須要聽從大人的想法,這種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不能讓孩子心理得到良好發展。以前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的放飛自我,隨意發展,絕不是自律。通過和孩子長時間地生活在一起,讓我感覺到,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都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駕馭孩子的想法,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世界中,與此同時,時刻謹記孩子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這樣孩子才能在愛與自由中健康快樂地成長。父母和老師還要在生活中多多觀察孩子的內心想法,傾聽孩子的想法,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因為溝通對于孩子和家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夠有效拉近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家長也是孩子的榜樣,所以,我覺得我肩負著很大的責任。
《愛和自由》這本書讓我充分了解到孩子也不是一無所知的,孩子的身體中有屬于自己的內在東西。孩子的思想非常簡單,當家長想要和孩子說很多話或者語言相對來說比較復雜時,孩子經常會處于思維混亂的狀態,用通俗易懂的話和孩子進行溝通,能幫孩子縷清思維,避免混亂。這本書整體都在圍繞著愛和自由,重點強調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必須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之后,再用蒙氏訓練方式,給孩子自由選取。作者用多種事例詮釋了什么是愛,什么是自由,以及科學培養孩子的重要性。作者認為做到這些就能讓孩子健康、全面的發展,這是蒙氏思想的意義。與此同時,也簡單地提出了制約孩子行為的策略,總體來說,作者謹慎地運用蒙氏方法教育孩子,并且做出了一些總結。
作者認為愛和自由都是家長或者老師施舍給每個孩子的,重點依然是家長,而孩子永遠都是被施舍的那個人。作者寫道,家長要多多了解孩子,不僅僅存于表面,還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用科學合理的方式給孩子最好的愛,給孩子更多而自由。不管加上任何修飾詞,施予與贈予也并沒有發生什么改變,孩子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是從屬地位。這就表明,家長有權決定到底該給孩子怎樣的愛,怎樣的自由。到底應該給什么,怎么給孩子,決定權都在家長手里。這樣施舍給孩子愛與自由是具有功利主義的,還會根據社會的壓力而進行改變,最后中就會妥協。孩子更多得到的是被動的愛,缺少應用的尊重。
我認為,必須讓孩子樹立良好的自我評價,因為孩子都不會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大部分的評價還是來源于家長,所以,要讓孩子自己認為自己是好孩子。當孩子發生一些問題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多多理解孩子,不能過度批評。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愛也要用對方式方法,父母必須要不斷學習,如果出發點是好的,在愛孩子路上毀了孩子就太可悲了。《愛和自由》這本書教會了我怎樣愛孩子,讓我知道愛孩子原來是永不止息的。
(南昌大學前湖校區瑪麗女王學院18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