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洋 蔡佳燾
摘要:文創產品設計成為當今受到大多數人喜愛的文化表現形式。文化傳承,科技支撐。將文創產品注入發展迅速的人工智能技術,改變消費者們關于文創產品固有的印象。文創產品設計的更新不僅是外觀的再設計,更重要的是新時代的體現,注入新的靈魂以滿足人們對產品的功能需要。
關鍵詞:文創產品設計;智能產品;曾侯乙編鐘
一、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沖擊
人工智能技術是在1956年由麥卡錫、明斯基、羅切斯特和申農等人在達特茅斯會議上提出來的,其本身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是開發、研究、用于模擬及其延伸人的智能的技術方法的一門科學。
自從誕生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和理論日益成熟和健全,應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在未來,承載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科技產品將會隨處可見,而這項技術對各行各業的沖擊將會是全面且深遠的。從去年的AlphaGo打敗韓國世界級圍棋棋手李世石開始,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了全球焦點。不僅僅是在圍棋,在很多領域人工智能都甚至超過了人類智力,未來的很多工作都會被高效且不會出錯的人工智能代替,實際上這次人工智能的發展浪潮已經不是簡單的替代工作。曾經人類利用牛、馬等牲畜作為生產運輸的動力,在經濟和戰爭中承擔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模式被徹底改變;人們用高效火車作為運輸的工具,不僅節約了成本還穩定可靠,火車飛機的發展又帶動了石油等能源行業的發展,涌現了很多的就業機會。
現在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沖擊淘汰了原先的很多行業,但這大都是重復著簡單操作的技能,而解放的這么多的人力可以運用到更需要創造力的崗位上去,這其實是樂見其成的。這些行業的替代會解放更多的精力,讓人們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是科技對于社會發展的意義所在。
二、文創產品的設計現狀
1、定位不清晰
目前市面上的文創產品設計大多會重視外型(殼體)的設計,盡管滿足了用戶對文創產品造型美觀的訴求,但目前文創產品還是停留在“無實用價值”的旅游紀念品的印象,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文創產品設計恰好可以打破這一常規印象。回看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工業設計師應該用設計師的手法去繼承其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也是作為一個工業設計師在文創設計中的使命。
2、產品趨同性大、設計能力欠佳
一個優秀的文創產品需要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要對歷史文物有尊重和對產品本身的嚴謹。歷史文物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產品可以量產。將設計創新融入到產品設計當中,創造全新的具有曾侯乙編鐘特色的文創產品去迎合用戶的需求;深度分析曾侯乙編鐘在戰國期間出現的歷史意義,以及與其相關的文化制度和背景;在產品的材料使用和工藝處理方面,要盡量尋找與之呼應的要素,獨特的質感和色彩會使得產品變得更加生動可觀。文創產品的角色可以滿足人們對文化的訴求,通過文創產品重新感受文化的魅力。文創產品不僅取其文化當中優秀的部分,而且用更加適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方式表現出來。以曾侯乙編鐘為背景設計的文創產品來看,可以將湖北這一地域當中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推廣出去,是提升地區競爭力軟實力的有效推廣手段;優秀的文創產品設計可以為社會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還可以有效地避免為了設計而設計,也杜絕了產品設計趨同化的問題。
三、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文創產品設計
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情況來看,該技術逐漸從科研等高精尖的產業向民用化普及。無論是AlphaGo還是手機中的人工智能助手,再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展示了現代科技的實力,而將人工智能向生活普及也是當代產品設計的一個趨勢。人工智能技術往往是體現在科技產品上,如果將其技術結合當今火熱的文創產品,那么會為中國的文創設計走出新的篇章。文創產品的文化屬性有了,再賦予產品智能化,那么人工智能技術就給予了用戶更好的用戶體驗,而我們的文創產品就不再是光好看的花瓶了。
對于設計師來說人工智能并非威脅,而是一種巨大的機遇,對于這種交互體驗的產品更是如此。產品設計中加入人工智能可以讓產品煥發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對于產品設計來說人工智能技術是一種大的革命和提升。不同的領域中有了人工智能的加入,可以讓產品有新的定義和屬性,在潛移默化中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來做系統的分析,在產品交互等方面可以逐漸提高產品交互的效率和用戶的體驗。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文創設計原則
(一)準確提煉文化元素
文創產品是將文化底蘊通過新的思路和新的角度賦予產品的過程,需要著重體現該背景下的文化元素并且不斷地將當前的內容進行修改完善,從而保障文化元素的準確表達。
從形態語義學的方向進行文化語義研究和提取、將文化元素形態化是準確提煉文化元素等其他表達不明確傳達不完全的有效方式。通過形態的方式準確的傳達能夠提升文化的表達效果能讓更多的人去接受并且喜愛這種文化,進而影響了該文創產品的附加價值。但切記不能形似和為了設計而設計,文創產品設計的目的是將當前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表達,是傳播是促進文化和當前時代的交流與更新。
(二)以用戶體驗為中心
隨著經濟進步的消費觀念也隨之前進,大眾化的產品逐漸無法適應當前人們的需求,人們需要個性化的產品,這也是當前大多數人多余這種產品消費的動力。從當前日益增長的消費人群和消費人群結構年輕化來看,未來的市場動力充足,而迎合大眾消費觀念著重用戶體驗的產品才能越走越遠。
文創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有著不同于普通產品帶給人們的體驗,從審美、文化和情感上應該和用戶達到共鳴。一般的所見的產品都是直觀的產品體驗是一種停留在視覺上的欣賞,而對于文創產品而言更重要更深層次的是它的文化體驗,將文化呈現出一種實物一種可觀的形態而溶于產品中去。將文化用人工智能產品作為載體,融入生活形成文創設計。設計師在文創設計過程鐘要兼顧用戶的生活體驗,不僅僅要滿足于用戶的基層需求,更要將文化理念和創新相互融會貫通,打造出一款不拘一格的文創產品。
(三)文化、藝術、技術的結合
現代科技與文化融合并發展不僅僅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種趨勢,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趨勢。近年來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不斷迸發出新的產物,從3D的文物保護到數字化博物館等,科技對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當代經濟快速發展的狀態下,科技給文化領域的相關行業發展開拓了新的渠道和方向,科技讓文化更有生命力,而文化使得科技更貼近人,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以科學技術來發揚、傳播、保護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提升科技創意,為創意不斷提供活力,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們會重視文化、藝術和技術的結合。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文創產品設計實踐
(一)曾侯乙編鐘的文化蘊意
編鐘是中國最早的一類打擊樂器,興起于周朝。而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代表了中國先秦時期時先進的鑄銅工藝和完整的禮樂文化。一個歷史文物除了它在歷史時期所發揮的功能之外,在當今的文創產品中也有著其精神價值所在,也就是它自身的文化專屬性。編鐘作為一種 古代的樂器不僅承擔了發聲的責任還蘊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曾侯乙編鐘所體現的樂律成就不僅包括了“七聲音階”、“增三度生律法”、“十二律”以及“以弦定律“等還承接著禮樂文化的思想,是當時的文化符號。戰國時期曾侯乙編鐘作為那個時代的產品出現,反映出戰國時期對于青銅器鑄造的超高技藝和傳統的禮樂文化。
(二)曾侯乙編鐘文化元素的提煉
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的禮樂重器,而古人們及其重視禮儀則說 也側面說明這種青銅的樂器承接著對禮的表達,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樂器了。禮樂的起源早于商周和當時的制度息息相關,而禮樂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體現,戰國的編鐘則延續的禮樂制的精髓。65枚編鐘中大多數形態相仿都是圓筒形外部有四組各九個釘狀突起,頂部桿子連接到支架上。同處于青銅時代的青銅鼎也有相似的細節,古人喜愛將動物與人印在各種起舞上大到各種武器小到祭祀飲酒所用的爵等,無論是玉器、青銅器、漆器黃金等裝飾都有象征性的影子。智能化的產品可以有效地解決文創產品在功能上的單一性。現有的文創產品中如果說用戶對于文創產品的購買力不強,原因大可能出現在無實用價值或者實用價值單一,但是應該合理的運用傳統文化。
(三)科學技術與設計的融合
設計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設計與自然可以說與科學有著緊密的聯系,每種創新的設計都需要現代科技的支持,科技的發展推動著工業設計的發展,設計師應該善于使用用科學,把現代人工智能技術等新型理念運用到設計過程中,從而有更多更新的產品問世。新的科技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先前難以企及的設計現在都成了現實,是設計師是科技時代的受益者,受益于新的科學技術才讓那些停留在想法階段的設計成為了現實。社會的不斷進步,設計師應該利用好這種契機,利用好這種優勢將產品和當時的科學技術融合,從而引領一個時代。
六、總結
(一)人工智能
智能化的產品可以有效地解決文創產品在功能上的單一性。現有的文創產品中如果說用戶對于文創產品的購買力不強,原因大可能出現在無實用價值或者實用價值單一。傳統音響僅支持擴大音量,優化聲效的功能。由于手機市場的興起,手機周邊產品也隨之而起。音響在便攜小巧的基礎上我們賦予它智能化,即語音交互音響,使其功能在使用時更為便攜。利用手機功能不僅可以播放音樂,還可以語音播報天氣,問詢問題等功能。這樣一個文創產品在功能上就得到了一定的延伸。
(二)傳統文化
文化一詞過于寬泛,這里我們要談的是跟歷史編鐘相關的器物文化。器物文化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物質層面的文化,它是具象可視化的。作為新時代的設計師我們應該怎么很好的運用文化:1.取其精華。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并與現代產品相結合;曾侯乙編鐘與智能音響構成了一個契合點,傳統與現代進行了融合。2.積極尋找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古有編鐘之樂,今有智能之聲。編鐘與智能音響兩者在不同的時代都屬于發聲類的器物,這就是上述所說的兩者之間的相似性。3.將傳統的文化或者是物件在造型以及圖案圖形進行升華重塑。曾侯乙編鐘整體呈現上窄下寬的梯形狀,鐘面上為環狀分割形,伴有文字飾樣。在這些已有的形態上進行加減,最后再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和使用場景進行優化。
(三)產品
戰國時期曾侯乙編鐘作為那個時代的產品出現,反映出戰國時期對于青銅器鑄造的超高技藝和傳統的禮樂文化。現代社會已然是不需要這么龐大的演奏樂器,對于大多數非音樂專業的人群來說常用來欣賞音樂的是便攜小巧的音響。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要全面確定好整個產品外觀、結構、功能,對于文創產品而言還需要分析產品的文化屬性。好的產品設計不僅是體現在新奇的造型和功能上的優越性,而且還需要便于生產的內部結構,從而便于制造生產,這才符合現代化的產品設計。
文化+產品可能誕生一個優秀的文創設計,智能+文化+產品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將會是一個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游雪敏. 陪伴式人工智能產品設計研究[J]. 傳播力研究, 2019, (18):273,278.
[2]劉洋. 傳統文化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教學中的探索[J]. 智庫時代, 2019, (52):206-207
[3]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文物出版社.2018年9月.
[4]趙瑜.新時代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智庫時代,2019(51):9+19.
[5]孔義龍.向真相致意——寫在曾侯乙編鐘音樂學研究第一個40年之后[J].人民音樂,2019(10):64-68.
[6]姚樂月. 曾侯乙編鐘紋飾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D].武漢紡織大學,2019.
[7]原研哉.白.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8]人工智能與未來設計:2025年的設計師什么樣?[J]. 工業設計, 2017, (11):154-155.
(武漢工商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武漢?43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