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松
摘要:隨著人員的流動和物質生活的提高,山區道路對維護和保障人身財產至關重要,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特別是偏僻山區,一旦出現交通安全事故,相應的救援活動就無法及時得到保障,后果嚴重。因此本人就目前山區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并對安全管理技術運用及道路設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山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技術措施
一、山區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自然環境對山區道路交通的影響
山區道路與城市和平原地區相比,山區地質條件差、地形復雜,路線的縱、平、橫三面受到了限制,各項設計技術指標較難滿足安全行車要求。目前,雖山區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運行能力較以往有較大提升,但仍然存在大量交通安全隱患。
山區地質、地形復雜,導致山區道路路窄、坡陡、彎急、坡長,并且臨涯道路及橋涵隧道等路段較多,增大了行車難度,同時這些地段也是道路交通事故多發路段。
山區道路由于受到山峰和林木的遮擋影響,日照時間較短,特別是在早、晚時段,山區的光線亮度較弱,對行車的安全性造成影響,同時由于日照時間短,道路路面多數時間處于陰暗潮濕狀態,冬天容易積冰,會大幅降低路面附著系數,導致車輛打滑,增加了行車的危險性[1]。
道路路基路面易受滑坡等自然條件的侵蝕,一旦年久失修,容易出現垮、塌、陷等情況,使通行安全系數降低,甚至有的地方一遇到暴雨天氣,就會出現山洪暴發、泥石流等阻塞道路或沖毀道路路基,嚴重威脅車輛行駛安全。
山區多霧也是造成交通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濃霧天氣環境中,山區道路能見度較低、路面濕滑,使行車的危險性大幅度增加,尤其是車速較快的情況下,極容易出現翻車、側滑、沖出路外等嚴重的交通事故。
(二)交通安全設施規劃不合理
在山區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布局方面,缺乏整體性,多數都是出現了血的教訓才會加以警示。在進行交通安全設施的設置時,未按照道路等級以及道路的顯性特征、交通流構成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未將道路事故多發地段及隱患路段的安全設施建設與其他普遍路段進行區分,這樣使交通事故發生的幾率大幅度增加,同時還存在安全設施規劃內容缺乏指導性。
在山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未充分考慮交通安全設施規劃的安全性,大部分只要求安全設施技術符合一般規范即可,對于不同防護對象的實際安全差異性需求缺乏足夠的重視。
二、山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關鍵技術及有效措施
(一)完善交通安全設備
首先需要對山區道路設置完善的安全標志,在布設標志時,需要與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之中的相關要求相吻合,使交通標志能向駕駛員提供準確的安全信息。
(二)設置避險車道
在坡道較長、坡度較陡的路段設置避險車道,使失去控制的車輛能及時駛入緊急避險車道,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同時在道路外側瀕臨水域或懸崖的地段,加設堅固護欄,防止因車輛失控而導致人身傷亡事故發生。
(三)設置凸面廣角鏡
在暗彎處設置凸面廣角鏡,能較遠距離就能觀察到來向車輛及行人通行情況,能較好地處理車輛制動和會車,為應急處置預留足夠時間和空間,有效提升車輛安全通行效率,大大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四)常備砂石保障通行
在山區道路上,常備砂石料是成本最低廉最有效的安全做法,砂石料便于道路坑洼填補。在濕滑路面上撒砂石,能增大車輪與路面的摩擦,防止車輛后退、側滑的可能,從而減少車輛后退沖撞、側翻等事故的發生。
(五)嚴格執行安全行駛“四規范”
在山區道路行車,駕駛員除了精力集中、謹慎駕駛外,還應針對道路的具體情況及特點,時刻不忘“四規范”。
1、控速與減速
山區道路急彎多,有時候連續急彎,并且坡長坡陡,如超速進入彎道,不但會使車輛轉彎困難,還會因轉向無法修正使車輛沖出路面;也可能使車輛的縱向穩定性變差,從而發生側滑甚至側翻;尤其在冰雪、雨水、泥濘等附著系數小的路面上危險性更大。所以山區道路行車,要特別注意觀察交通標志,遇有彎道提前減速。在有盲區或道路不熟、交通標志不健全的路段上,既看不見對面情況,又不知道彎度的大小及長短時,更應該做到這一點,以防出現緊急情況而措手不及。
2.鳴笛
接近彎道之前,在減速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做到提前鳴笛,并注意對方是否有鳴喇叭的聲音,觀看有無來車燈光。這里特別強調的是,鳴喇叭不是可鳴可不鳴,而是必須得鳴,目的是用以提示和警告對方行人及其他車輛引起注意,使其在心理上有所準備,在操作上有所行動,提前采取相應的措施。
3.盡量靠右行駛
彎道上盡量靠右側行駛,做到堅決不占道,是減少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徑,也是所有駕駛員必須遵守的交通規則。山區彎多、路窄,有時霧大,根本看不見對方情況,所以只有做到各行其道,才能做到行車安全。
4.禮讓為先
由于山區道路狹窄,會車困難。在會車時,任何一方車輛駕駛員都要根據現場路面情況,主動選擇具備會車條件的路面???,不開賭氣車,不搶時,不占道,相互禮讓。
(六)職能部門加大安全管理力度
為進一步提高山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以及安全技術運用的有效性,職能部門首先需健全和完善山區道路交通管理機制,強化管理力度,特殊時段增加交警警力以及相關管理人員,增加安全資金投入,使管理成效進一步提高。同時對于交通事故多發路段,需要對事故資料及周邊環境等進行仔細分析和研究,找出事故多發的原因,制定針對性事故預防機制。在交通流量較大的時段,還應加強路面巡邏管控,對違法行為進行嚴肅查處,對機動車安全條件實行全面檢查,盡可能杜絕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同時還應對交通應急指揮系統加強建設,一旦發生交通事故發生,能得到快速救援,減少事故損失以及次生損害。
結束語:事故猛于虎,生命大于天。因此需對山區道路安全管理關鍵技術加強研究和應用,使安全事故發生概率大幅降低,從而提高山區道路安全質量,保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吳海. 山區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探討[J]. 商情, 2018, 000(038):182.
[2]莫丹. 山區道路交通安全防護設施設置技術[J]. 建材發展導向, 2018, 016(009):134-135.
[3]蘇澎. 山區農村道路交通安全評價及管理對策研究[D]. 重慶交通大學.
[4]章志平. 就山區道路設計中相關交通安全因素探究[J]. 工程技術:文摘版:00221-00221.
(昭通市煙草公司鎮雄縣分公司?云南省?昭通市?65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