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柴君赫
摘要:李陽冰是唐代杰出的篆書書法家之一,他的字受到了李斯書法家的熏陶,并對清代書法大家鄧石如的字體起到了傳承的作用。李陽冰層感嘆說,“天之未喪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可見李陽冰把傳承篆書的任務當做己任。本文旨在對李陽冰篆書風格進行研究,探索其傳承性。
關鍵詞:李陽冰;篆書風格;研究
一、李陽冰簡介
李陽冰(生卒年不詳),約生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唐代書法家。字少溫,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出自趙郡李氏南祖。李白族叔,為李白作《草堂集序》。12李陽冰以篆書名世,專攻小篆,筆法圓潤瘦勁,他所書寫的篆書,“勁利豪爽,風行而集,識者謂之蒼頡后身,甚至被后人稱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李陽冰的篆書并不是簡單的對李斯小篆的繼承復制,同時體現(xiàn)了初唐“尚法”的影響,他的篆書與大唐盛世健全的法律制度、秩序井然的社會風氣、繁榮的經(jīng)濟等同步,集中展現(xiàn)了一種尚法的時代特征。
二、李陽冰篆書分析
李陽冰的篆書總體風格是豐潤端莊,但李陽冰每個時期的篆書作品又有所不同。李陽冰早期的篆書特點是端莊嚴謹,線條瘦勁有力,以《城隍廟碑》、《謙卦碑》為代表;風格過渡時期受中唐審美風尚的影響,化瘦硬為豐潤,代表此風格的作品有《三墳記》等;李陽冰篆書的晚期書風較雄渾,為李陽冰篆書風格成熟期,代表作是《般若臺銘》、《顏氏家廟碑額》。
(一)筆法圓潤性
筆法追求圓潤在筆法上,李陽冰篆書恪守小篆刻石之法,筆法開一代婉曲流韻的先河。筆法即書法的用筆,李陽冰篆書的用筆如錐畫沙,書跡圓渾,中鋒用筆,承接無跡,有藏鋒的效果。筆鋒在線條中間,達到“入木三分”的效果,這種用筆會使線條在視覺上是突顯出來的,更加有立體感。李陽冰受李斯篆書影響較深,自然筆法亦規(guī)整。清代劉熙載在《書概》中所說“婉而通莫過于筋”,孫過庭也說:“篆尚婉而通”,李陽冰正是得篆書之神髓,在婉曲的筆法表現(xiàn)上表現(xiàn)可謂成就新的高度。
(二)字法創(chuàng)新性
字法偏向裝飾李陽冰字法上的裝飾體現(xiàn)在:一是將字法簡化或變形,二是將線條由直變曲。李陽冰小篆在基本繼承秦小篆的基礎上,在字法之中做出了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不為秦代與唐代嚴謹法治制度下的束縛,這也就是李陽冰的成功所在之處。較之秦篆字法,李陽冰的小篆字形修長,瘦勁而神飛若動,重心上移,有意打破秦篆中的絕對對稱之法,在對稱中尋求不對稱的創(chuàng)作理念。李陽冰選擇在字法上加以變化,對字形進行修飾,這又與當時的審美觀相符。清代王澍《竹云題跋》稱他“運筆如蠶吐絲,骨力如綿里鐵”。在《謙卦碑》中有七個“不”字,分別有六種造型:方、圓、直線、曲線、直曲結(jié)合。如此多的字形結(jié)構(gòu),集中展現(xiàn)了李陽冰小篆在字法上的裝飾性。
(三)章法協(xié)調(diào)性
章法注重協(xié)調(diào)章法的協(xié)調(diào)性包括一字之內(nèi)章法的協(xié)調(diào)性,即字法結(jié)構(gòu);行與行之間章法的協(xié)調(diào)性;以及整幅作品整體章法的協(xié)調(diào)性。在一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列與列之間并不是毫無關系的機械排列,而是承上啟下,映帶左右的貫穿連通,作字有法,作書亦有法。章法是書法作品的整體面貌,是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章法對書法作品的風格表現(xiàn)也有一定的影響,即使是較為平整規(guī)范的小篆,章法也是至關重要的。
三、李陽冰篆書傳承
(一)筆法的繼承突破
筆法的繼承突破李陽冰篆書與漢篆在筆法、結(jié)體、章法上有所不同。筆法上,李陽冰篆書筆法較為單一,漢代小篆的用筆多用隸法,方圓兼?zhèn)洌€條多為曲勢,變化豐富;結(jié)體上,李陽冰篆書字形偏瘦長,漢篆的字形偏方;章法上,部分漢篆有行無列,打破了小篆均勻的規(guī)律,而李陽冰篆書章法則恪守界格的布局。這主要是因為漢代隸書興盛,受此影響,漢代隸書多隨性自然的筆意,因此在用筆上,少一分李陽冰篆書與秦李斯篆書的嚴謹法度。很多筆畫也打破了小篆線條粗細均等、連接自然流暢的傳統(tǒng)特點,這與李陽冰篆書的圓起圓收是最大的不同,也是最能突出李陽冰篆書用筆的規(guī)整性。漢篆用筆中隨性自然,不是刻意的將兩筆連接成一個圓潤均勻的整體,而是分開書寫,尤其在一些字的下部橫畫收筆的地方都會向下延續(xù)一部分線條,既增加了字的靈動性,也使用筆多樣化。李陽冰篆書筆法則大多是規(guī)整的筆畫,婉曲的線條,極少出現(xiàn)粗細變化和銜接不流暢,體現(xiàn)了的規(guī)整圓潤。
(二)章法的繼承突破
章法的繼承突破李陽冰《謙卦碑》從整體章法而言,瘦勁圓轉(zhuǎn),修長的結(jié)體使之通篇渾然一體。因其修長緊密的字形,使之字距間隔小,縱向氣息強烈,與秦相李斯《嶧山刻石》有異曲同工之妙。其行與行之間距離較遠,篇幅中缺乏漢代篆書《袁安碑》中的縱寬橫緊。《謙卦碑》中只有縱向界格,使之整體章法更具有承上啟下的連貫性,更加靈動自然。《袁安碑》整體均有界格,看似平整有序,因篇幅大且行間茂密,故帶有幾分凌亂。《拪先塋記》和《三墳記》是李陽冰獨立風格的開端,從整體章法上來看,結(jié)字嚴謹平正,方圓兼?zhèn)洌笮【唬谛辛薪绺裰校m然字字獨立,但排列整齊有序,重心穩(wěn)定,連貫性較強,在整體篇幅中,字形圓潤。《拪先塋記》碑身上方帶有風化,碑身中上部斷裂分割為上下兩段,又有整體流暢之感。與《城隍廟碑》修長而又嚴謹?shù)恼路ㄏ啾戎拢稈娤葔L記》又顯現(xiàn)出精致柔和的氣息,帶有幾分靈動。李陽冰為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書寫碑額,“顏氏家廟之碑”六字,“氏”字重心在上,上部筆畫收縮,下部筆畫伸展,就單字來說有一個疏密對比。從整體來看,“氏”與“之”筆畫較少,豁達空曠,兩字分別位于右下角和左上角,對稱呼應,其他字緊湊密集,形成了鮮明的疏密對比。《顏氏家廟碑》碑額雖只有六字,卻更有逸氣,這與章法中的疏密留白是息息相關的。
四、結(jié)論
李陽冰生活于“開元盛世”,唐玄宗從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進行改革,李陽冰的小篆正是在這種盛唐社會產(chǎn)生的。李陽冰受道家學說的影響,將禪意融入到書法之中,便是李陽冰師法自然的美學觀。從自然萬物的陰陽相生,虛實相映等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哲學觀中悟得書法的規(guī)律與方法,并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篆書表現(xiàn)出來,即“篆法自然”李陽冰通過自身切實的努力進行藝術實踐,探索“法象”的實際內(nèi)容,總結(jié)了規(guī)律性的體驗,得出“通三才之氣象,備萬物之情狀”,李陽冰學習篆書由《嶧山碑》入手,并融入籀文,跳出李斯篆書的束縛,最終形成自己的豐潤端莊篆書風格,從而成為影響深遠的篆書大家。李陽冰直師李斯,在篆書近乎衰微的時代,不斷積累理論知識與實踐經(jīng)驗,汲取秦相李斯玉著篆法及漢代篆書經(jīng)典碑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擁有對傳統(tǒng)敬畏之心,遵循高古嚴謹?shù)姆ǘ群蜁鴮懸?guī)范。形成自身的書學思想及書寫風格,李陽冰推動了小篆藝術的復興,且將玉著篆法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不僅僅在當時書壇產(chǎn)生了影響,更是對后世千余年的篆書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愧為秦相之后,復興小篆第一人。
參考文獻
[1].唐朝·李陽冰[J].視野,2017(17):62.
[2].喬龍泉.淺析小篆書法藝術的發(fā)展與美學特征[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03):91-95.
[3].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4].華仁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吉林大學?吉林?長春?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