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法典》的通過可謂是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法律,其中將反性騷擾寫進《民法典》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近年來,社會上頻發的性騷擾事件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一方面是公民的人格權遭受侵犯的事件頻發,另一方面是我國對性騷擾行為的法律規范還有不足。本文將從《民法典》關于性騷擾的規定解讀入手,介紹性騷擾的概念和構成要件,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預防性騷擾的義務,以及《民法典》實施后各主體在反性騷擾中應該采取何種具體措施。
關鍵詞:《民法典》;性騷擾;構成要件;措施
1.前言
我國目前對性騷擾的規定在《婦女權益保護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中,但是由于規定的范圍、適用情形及法律責任等內容不全面使司法實踐中運用存在著困境?,F有法律規制的局限與人民對生活得更加有尊嚴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筆者認為,《民法典》將反性騷擾列入其中確定了遭受性騷擾的受害人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權利基礎。清楚認識性騷擾的法律規定具有以下意義,一是讓受害者明確自己權益被侵犯且有法律途徑來進行保護,二是準確界定性騷擾行為,讓公民在生活、工作中準確界定性騷擾,避免自身合法權益遭受侵害,三是法院作為裁判者準確掌握新增法律條款,能更好地維護當事人護法權益。
2.《民法典》關于性騷擾的規定
《民法典》第1010條共有兩款,第一款規定了性騷擾的概念,是賦予受害人的權利基礎,第二款明確了單位對預防性騷擾應該履行的義務。具體條款為“違背他人意愿,以語言、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采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預防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1]。
2.1概念
從《民法典》關于性騷擾概念的規定可以看出,性騷擾是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違背他人意愿而實施的以性為取向的、有辱他人尊嚴的性暗示、性挑逗、性暴力等行為[2]。性騷擾行為重點發生在職場、校園等場所,且有范圍逐漸擴大的趨勢,因此,為了保護公民合法的人格權不受侵犯或者在遭受侵犯時有法可依,我國《民法典》對性騷擾的規定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態度,將性騷擾行為概括地較為寬泛,行為人使用以上方式的行為都是性騷擾。
2.2性騷擾的構成要件
第一,主體特定。一方面,性騷擾行為指向的對象特定,即受害人是確定的。另一方面,性騷擾不受性別限制,可以是異性,也可以是同性。所以,受害人的性別不能進行限定。《民法典》對性騷擾的受害者并沒有局限于《婦女權益保障法》中的女性,對所有遭受性騷擾的人來說都有免受性騷擾的權利,更能體現男女平等。
第二,行為特征。行為人的行為特征表現為以性為內容的騷擾行為。性騷擾是侵犯公民人格權和人格尊嚴的行為,只要是以性為內容的騷擾行為侵犯了廣義上人格權的均可認定為性騷擾。性騷擾的表現方式多樣,口頭方式、書面形式或者肢體語言等均可。在現實生活中的性騷擾的高發區主要是職場性騷擾、利用從屬關系的性騷擾和在公共場合實施的性騷擾行為。其中性騷擾頻發又認定較難的是利用從屬關系的性騷擾,在行為人與受害人具有從屬關系時,行為人往往會利用這種從屬關系給受害人帶來的壓力,使受害人在性騷擾行為發生時不敢反抗,但是事后心里仍然表示反對和厭惡,此種情形仍然可以認定為行為人的行為構成性騷擾。
第三,違背受害人的意愿。如果受害人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則行為人實施行騷擾行為時受害人明確表示反對或者事后表示厭惡等情緒均可認定行為人的行為構成性騷擾,是違背受害人意愿的行為。如果行為人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了性騷擾行為均認定為違背了受害人的意愿,因為這些受害人的認知和辨識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承擔民事責任,基本確立了性騷擾在民事行為事實認定的標準[3]。
2.3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的預防性騷擾的義務
《民法典》第1010條第2款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的預防性騷擾的義務,是因為這些場所人員密集,存在著性騷擾風險較大的地方,對這些主體提出預防義務有利于減少和預防性騷擾的發生。另一方面,這些場所人員關系存在著關聯性,往往是從屬關系,較容易發生性騷擾事件,從源頭上預防問題,有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
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承擔著預防性騷擾的義務,主要采取的措施《民法典》也進行了規定。一是預防措施,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制度規定,積極開展預防性騷擾宣傳活動等方式實現。二是投訴、調查機制,在以往的性騷擾行為發生后,受害人可能因為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單位沒有建立投訴調查機制對性騷擾行為不了了之,求助無門,現在建立了單位投訴、調查機制,單位在受理相關投訴后應積極開展調查工作,對投訴的事件查清的同時保護好受害者的隱私權,預防受害人遭受二次傷害。
3.《民法典》頒布后各主體應該采取的措施
3.1受害者的維權措施
見于性騷擾案件具有取證難、認定難的特征及性騷擾行為自身具有的突發性、隱蔽性等特點,受害者在遭遇性騷擾時應當首先依靠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采取防范措施,勇敢地站出來對性騷擾說不。受害者可以維權的途徑有三,一是可以根據《民法典》關于反性騷擾規定的第二款單位的預防義務為依據,向用人單位相關部門舉報,要求單位相關部門及時采取調查處置措施。二是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請求公安機關采取相關措施保護自身安全和懲治行為人。三是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公正裁判,要求行為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3.2用人單位落實預防性騷擾的義務
預防性騷擾是單位的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用人單位在落實預防性騷擾中的義務時應當增強法律意識,筆者認為用人單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貫徹落實法律規定。一是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將反性騷擾條款寫進勞動合同及員工手冊,并通過公司法上的流程予以確定,合法預防性騷擾行為發生。勞動規章制度是用人單位防治職場性騷擾的利器[4]。二是保存證據,提高職場透明度。在工作區域除更衣室、衛生間等場所應設置為透明區域并安裝監控攝像頭,并公布攝像頭安裝位置,讓大家心中有數,震懾行為人。在發生性騷擾行為時,單位要及時保存證據,對事發時的監控、文字材料等予以妥善保存。三是建立有效的查處機制,營造公平和諧的職場氛圍。通過落實以上措施來預防職場性騷擾,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來說都是有利的。
3.3人民法院應當保護群眾合法權益
一是法院加強反性騷擾的法治宣傳。法院在進行反性騷擾法治宣傳時可以采取專題宣傳的方式,有針對性的選擇宣傳方式和宣傳重點場所,比如性騷擾易發的學校、企業、公共場所等地方,宣傳形式要靈活。二是法院要為受害者維權開辟綠色通道,同時要保護受害者的隱私,防止其遭受不必要的二次傷害。三是司法運用中裁判者要注意防止性騷擾的不當認定。反性騷擾保障了公民的合法人格權受法律保護,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但是隨著反性騷擾入《民法典》,一方面文明在司法活動中要依法保護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遭受侵害時有途徑予以保護,另一方面要防止性騷擾認定的不當擴張,一般情侶關系、朋友之間的調侃等活躍聊天氛圍、強化人際交流的情況不能認定為性騷擾,這樣可以避免因當事人濫用訴權而造成的司法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4.結語
反性騷擾入《民法典》是文明進步的階梯,也是保護公民合法的性自主權的重要一步?!睹穹ǖ洹窂?021年1月1日開始實施后,該條款將生效,這是符合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追求的體現。結合《民法典》第1010條的具體規定,各主體可以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反性騷擾,雖然筆者認為該規定在責任承擔部分規定還不夠具體,有待進一步細化??傊葱则}擾入民法典是符合人民群眾期待的一件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010條規定.
[2]王利民.民法典人格權編性騷擾規制條款的解讀[J].江蘇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3]王之宇.人格權編下的禁止性騷擾法規評析[J].法學研究.2019年7月(上).
[4]邱思萍.用人單位在職場性騷擾防止中的法律風險及對策[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20年2月,第25卷第1期.
作者簡介:任琴(1991.6——),女,四川省遂寧人,四川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
(四川大學?四川?遂寧?6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