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含
摘要:本文以《軍事紀實》欄目為對象,以《新川藏線傳奇》為具體研究案例,從系列紀錄片簡介、堅持故事化的敘事理念、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淺談《軍事紀實》欄目紀錄片的故事化創作,從而對《軍事紀實》欄目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借鑒意義。
關鍵詞:軍事紀實;新川藏線傳奇;故事化創作
《軍事紀實》是中央七臺推出的一檔故事化紀錄片欄目,注重呈現軍事第一現場,探索新聞背后的故事。確立“直立軍事現場,披露精彩內幕,展現魅力人物,解讀用兵方略”的選題方向,同時把目光穿越人民軍隊的歷史深層,把視野擴展到國際軍事舞臺,力圖實現“揭秘歷史,記錄今天,關注未來”的創作追求。這樣的定位訴求則要求欄目為觀眾奉獻的每一個軍事人物,都應具備真實生動、充滿懸念的故事特點,引領觀眾走進的每一個事件現場,都必須層層揭開面紗,探尋事實真相,呈現軍事現場的第一獨特魅力。
下面,筆者將將從系列紀錄片簡介、堅持故事化的敘事理念、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三個方面對《軍事紀實》欄目在2010年播出的十集系列紀錄片《新川藏線傳奇》進行分析,淺談《軍事紀實》欄目紀錄片的故事化創作。
1.《新川藏線傳奇》系列紀錄片簡介
2010年10月4日起至10月15日,《軍事紀實》欄目推出10集系列記錄片《新川藏線傳奇》,獻禮國慶。2010年3月,在玉蘭花開的時候,《軍事紀實》欄目集中精兵強將分三組,跟隨川藏兵站部汽車兵,踏上川藏線南線,開始了漫長的拍攝之旅。這是多年之后軍事節目再一次大規模拍攝川藏線。在14天的時間里,記者用鏡頭全程記錄了川藏線汽車兵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況,拍攝了沿途壯美的自然風景及獨特的風土人情。
十集紀錄片名分別為《雅安到二郎山》《從瀘定到新都橋》《從新都橋到巴塘》《做客巴塘》《從竹卡到邦達》《竹卡到邦達》《海拔最高的邦達兵站》《從邦達到然烏》《從然烏到波密》《從波密到林芝》。從片名的設置來看,我們不難發現除卻8集的沿途行軍外,還有2集有關當地人文風情的故事。這是《軍事紀實》欄目組在創作系列紀錄片中最具特色的表現有法之一。全片于2010年10月4日20:03——20:33(除卻廣告時間,每集片長為23分鐘)在中央七臺首播,次日分兩段,即07:35分—08:05分和16:34分—17:04分重播。平均收視率達0.83,單集最高收視率達1.29。在黃金時段播出這樣帶有軍事性質的紀錄片,并獲得如此高的收視率,從某個方面來說,這部紀錄片的創作是成功的。
那么,究竟是怎樣的創作才能帶來這樣的收視率。下面筆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一一進行具體分析。
2.堅持故事化的敘事理念
《軍事紀實》是一個純粹靠講故事支撐的軍事紀錄片欄目,“選故事”是欄目鐵定的選題原則,“講故事”是欄目強調的創作理念。而故事化的敘事理念,也體現在實際的創作中,主要是把握三個元素:懸念切入點、故事框架和戲劇元素。
2.1懸念切入點
一個每集只有23分鐘的紀錄片,要想完整地講述一個故事并且還有設置懸念切入點其實很難。所以在《新川藏線傳奇》中的系列紀錄片中,創作者巧妙地選擇了以預告的形式來設置懸念切入點。
在第三集《從新都橋到巴塘》的最后3分鐘,欄目組在它的文案內設置出了這樣的一段話“駛出最后一個隧道,就進入了巴塘縣境內。而就在車隊進入巴塘縣城的必經之路上,幾位當地的藏族群眾早早便在那里迎接車隊。而組織這次迎接儀式的人,何躍斌連長十分熟悉,他便是川藏兵站部的老朋友——巴塘縣公安局副局長布洛。”隨后便再無文字配音,畫面直接定格了在布洛的簡短講話上。之后便是結束語“請明天同一時間繼續收看第四集《做客巴塘》”。這樣的懸念設置雖然沒有寫一個為什么,但是卻在觀眾心目中拋下了很多個為什么。為什么要迎接?他們之間有怎樣的故事?這應該每個人看完這段結束后最為直觀的反應,從而在觀眾的不自覺間增加了觀眾對節目的期待。當然,這種懸念只是一種心理期待而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畢竟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懸念才是節目表達的核心所在,而懸念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
2.2故事框架
故事框架就是一個節目要構建講故事的完整平臺。節目無論是“人”或“事”都要有故事。故事化敘事使傳播行為更感性化、情感化,而這無疑要求在創作中要設置幾條故事線。
以《新川藏線傳奇》第四集做客巴塘為例,首先交代了行軍部隊今日在巴塘休整一天,然后利用平行蒙太奇交代布洛今天要做的事。然后以談話的方式回憶當年川藏兵救他一命的故事回答第三集的疑問,再用閃回的方式跳到另一個援藏兵與當地藏族姑娘結成美好姻緣的故事。最后以川藏兵、布洛、援藏兵三大故事主線在援藏兵做客聯誼作為高潮結束,將幾個主線匯聚成一個點。在強調故事的同時,追求更多的敘事空間。躲開平庸的敘事點,截取最具爆發點的瞬間進行擴大。同時也注意了故事的進入方式和敘事流程。
2.3戲劇元素
其實就是要有沖突,要把節目的故事沖突在合理的前提下設置到最大化。在第七集《海拔最高的邦達兵站》中,在面對幾近半年大雪封山無人問津的惡劣的兵站生活環境后,指導員楊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仍表示不忘初心。但在談及自己家中的妻兒時,這個不怕孤寂不怕封山的七尺男兒卻在鏡頭前留下了淚水。國與家并不能時時刻刻都兩全。在一定的時空內,通過一個簡單的采訪表現了一個相對完整和連續的矛盾沖突過程,因果關系、開端、發展、高潮都有較好的關照。而這種戲劇化敘事,也已成為當今紀錄片的一個重要特性。
3.存在問題及建議
3.1存在的問題
《軍事紀實》由于采取的是純紀實性的拍攝,所以受客觀事件的發展以及現場條件限制較多。往往總是在事件開頭時,節目顯得轟轟烈烈,越往后越顯得拖沓。如在《新川藏線傳奇》的拍攝中,按照編輯部開始的主觀愿望設計,預想的是這一路上遭遇的各種天災(如雪崩、泥石流、暗冰)人禍(翻車),川藏兵走完2000公里川藏線須得“過五關斬六將”,肯定會生產出很多吸引觀眾的“懸念”,構成一定的“戲劇效果”。但不知一直的雪崩、泥石流、翻車,不斷單調地重復出現,已經引發了觀眾的審美疲勞,把系列片帶入了一個“棄之可惜,續之拖沓”的尷尬境地,使紀錄片失去了那種耐人尋味的感覺,從而導致了后期收視率的直接下滑。
3.2建議
針對上述產生的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在改進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加大對資源的分類投入。目前央視軍事節目在紀錄片欄目的投入較少,缺乏分類投入意識。如果對《軍事紀實》欄目紀錄片進行進一步地細化,分為“新聞類”、“人物類”、“回顧類”等傾向不同的紀錄片欄目,在現場力量的要求上也就會有所不同。如此一來,可以有效避免在系列紀錄片上由于后勁不足而帶來的重復單調和拖沓,從而更加欄目的故事性與戲劇效果,一環扣一環,層層深入。
(2)自身資源的整合。編輯部和攝制組之間必須要有良好的配合溝通,要有一種全局意識,就是這個選題要拍什么,怎樣拍。
這些都是二者必須要溝通交流的問題。若是溝通不足,素材不足,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前方攝制組見啥拍啥、走馬觀花的現象。而后方制作因拍攝素材和主題的不相匹配,也無法剪輯出預計的紀錄片,從而使其流于形式。在系列紀錄片中更是如此,因為心中毫無章法,只能達到“量”的要求,而不能達到“質”的要求,從而造成觀眾審美疲勞,使收視率下滑。
在電視節目形式日新月異的今天,《軍事紀實》欄目的創作者們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層出不窮的節目形態和手法給《軍事紀實》欄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另一方面,如何從中吸收營養使《軍事紀實》在軍事節目和紀錄片節目中各占有一席之地,使其得到良性發展仍舊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希望筆者的這一點拙見能夠拋磚引玉,引出更多有益于節目發展的相關探討。
參考文獻
[1]軍事紀實官網.欄目定位.http://cctv.cntv.cn/lm/junshijishi/index.shtml
[2]魏紀奎.故事化紀錄片的有益嘗試——《軍事紀實》欄目創作漫談[J]. 電視研究.2007(05).
[3]魏紀奎.軍事紀實的發展生存之道[J].中國電視(紀錄).2009(03).
[4].徐海鷹.軍事紀實欄目跟蹤熱點的實踐探索[J] 現代傳播.2010(12).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成都?61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