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
摘要:《朗讀者》用聲音把經典新鮮的文字呈現在觀眾面前。《中國詩詞大會》以"古詩詞"為內容,讓人民群眾重新拾起早已深入骨髓的詩性基因。這兩檔原創優秀文化類節目,不僅對中國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資源和精神進行了充分的整合,同時以獨特新穎的方式更好地契合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播音主持;美學觀念
美學研究是一門關于對進入審美關系的人類自然和生活活動之間的意義進行闡釋的一門人文科學,它對審美活動和人類自然和生活活動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而深刻的意義解讀。承擔真善美為核心而追求使命的播音主持人通過二度創作形成的語言傳播藝術,在其本質屬性上被認為是對人類審美活動的一種體現。作為生命創造主體的播音員和主持人,要有效地發揮生命創造的能動性,在有聲語言的范疇中彰顯"人的生命存在和超越意義"的價值。
一、激發文化之美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傳統文化積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財富瑰寶,文字、詩詞歌賦、書法、戲劇、繪畫、音樂等是文化得以延續、傳承、發展的文化符號,是深埋于每個人心底的"文化記憶",毫無疑問,他們成為電視文化綜藝節目的"素材"或者"原材料",讓節目主持人以藝術創造方式重新形成一個具有歷史故事性的節目素材。主持人通過這些好的故事性文化素材讓全體社會大眾基于共同思想認識和所接受的一種心理文化意識而與之產生強烈的文化共鳴。通過隨機篩選、截取每個時代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歷史時期故事素材,將其完美地進行整合并放到一起用中國傳統時代故事化的一種通俗、親和性的傳播方法形式來直接帶動當代受眾深入了解中國歷史、感悟自己,這在很好地充分契合了當代受眾平時喜歡傳統故事、迷著傳統故事心里的基本需求同時,也把共同的時代核心思想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深深地被植入傳遞到了當代人們的真實心靈。
《朗讀者》每一期主題詞的編輯制作和內容設定是通過由點到面,將代表同一個主題的不同文字解讀的藝術維度和經典的文學作品之間關系得以高度統一和相互聯結。如在"眼淚"為重要主題的一期中,斯琴高娃通過賈平凹的《寫給母親》的短篇散文形式進行朗讀追憶、懷念自己心中已故和已經逝去的兩位母親,相似的懷念是一種感悟與共同的民族文化情感,朗讀者與民族文學作品的創作者結合使其之間產生了各種不同民族文化情感的共性,基于傳統移情心理與共感的感情心理學理論基礎上的一次真情流露,觸發了來自全體中國觀眾發自內心的強烈共鳴與對中國孝道教育問題的再次重新理性審視。仁義禮智信、孝道等被認為是一種潛在于每一代人心靈中的共性和價值理想觀念,也被認為是自古以來傳承了下來的各種文化和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文化類的綜藝節目從浩如煙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挑取背后所蘊藏的核心價值理想進行了挖掘和研究開發,以此達到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和弘揚。
二、盡顯情態之美
(一)語言美:氣生于情而融于聲:構建播音創作的價值內核
白居易《與九元書》:"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情是一種內涵、依托,離開了感情的存在,語言傳遞形同朽木而使生意黯淡。主持人面對話筒和觀眾所進行的各種語言表達活動,絕對不是那么隨意和率性,也肯定不是像普通的人際交流那樣隨便和自然,一定要是在正確的創作理論指導下,通過對傳播內容的深刻認識和理解來表達出自己對于真善美的熱切向往和對于偽惡丑的一份仇恨之情,架構起播音藝術創作的價值內核。
《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董卿,她初展自己的高雅詩情,便才能技驚四座,每次嘉賓上場,他都會將一首古典詩歌拿出來詳細描述和準確形容詩詞節目包含的藝術內涵和節目主題;在評委點評其他受邀參賽者時也盡可能多地做到一種恰至恰其好處的隨意舉手應和,她在現場的從容淡定,諄諄告誨教導,絕對不是一味追求依靠藝術背景本身來進行藝術表演而自然產生創造出來的,而是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一種自然語言表達,這種自然充滿詩人情感的自然語言表達就一定會隨之形成一種充滿情緒的自然磁場,能夠同時帶給所有受邀參觀者強烈的視覺代入感和強烈共鳴。
(二)體態美:以協調、平和、謙遜的姿態做好節目和嘉賓的橋梁
主持人所給予人的信息不僅僅是口播播報信息,更重要的還有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個人特質、風度、姿態、表情、微笑、服飾等。《朗讀者》的董卿將她的腰桿和頭部推挺成一條垂直的曲線,臉上帶著一個自信優雅的微笑,任何時候看去,站立時的董卿永遠都挺胸抬起頭,腰桿更是有著猶如一條垂直的曲線,坐著的任何時候,則都會做到雙手自然相互交疊,脊背挺直。面對每位嘉賓,上身略微向后前傾,柔和的目光焦點專注地放在每位嘉賓身上,嘴角稍微上揚,仿佛在說:您說吧,我聽著,沒有語言上的催促,永遠都是認真的側耳傾聽、面帶微笑,頻頻點頭。主持人的表達就是真誠待人的表達體現,用一種協調、平和、謙虛的姿式來表達氣質的基本底色,做好節目與客人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梁,使得觀眾在節目中得到一種美感的享受。無論面對藝術家、名人還是普通人,主持人要真正做到自我尊重得體、優雅謙恭,流露出引人入勝的藝術感染,這種美與詞、句段和文章在語音表達的相互疊加下延伸出具有視覺美感、聽覺美感,從而形成一種具有藝術情調的高低起伏、流暢婉轉的傳播效果。
三、建構儀式之美
"儀式"最早產生于古代人們的一種祭祀性活動,人們把它界定成了一種對于信仰的體現和強烈表達的一種行為方式。對于一種禮俗而言,它的具體象征性意義要遠遠超出了實際的意義,它所能夠營造出的隆重氛圍就能夠在人們心中呼喚出神圣、崇高的感覺。在當下的一些原創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儀式更多的被融入其中豐富了電視固有的傳播形態方式,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來傳遞給觀眾一種令人驚喜、震顫的精神感受,使得觀眾暫時從電視機中抽離了日常生活而迅速獲得了審美的驚喜,進而加深了對審美的認知。
《朗讀者》每期節目開場的"尋找朗讀者"將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不同年齡、各少數民族的廣大群眾凝聚地站在了一起,他們排成一條長隊、不分晝夜為了進入"朗讀亭"表達自己身體和內心的一份情感,因此把朗讀亭作為一個儀式的載體,成為一種情感的抒發和表達真實情緒的窗口,陶冶自己的精神情操,喚起并加以強化我們內心那熾烈的感覺,使得觀眾在深刻地領略他們的小說和故事的同時,在審美的移情中能夠產生一種共鳴感和認同感。這種經過儀式化了的電視節目通過大眾媒介的傳播,以超真實的直觀感受給人以多維度視角的審美震撼能取得更廣泛的社會反應。
(新疆藝術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8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