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圍繞羅馬私法中過錯責任原則展開論述,回顧從不法概念到過錯概念的發展演變,厘清《阿奎流斯法》所調整的以過錯為要件的侵權行為的范圍,分析《阿奎流斯法》上對過錯的經驗性認識,結合我國侵權責任相關立法,揭示其存在的《阿奎流斯法》因素并提出進一步完善立法的理念路徑。
關鍵詞:過錯;注意義務;自由裁量
羅馬私法是調整私人財產和人身權益的民事法律部門,其中,過錯責任原則作為衡量法律責任的一般標準,貫穿于整個法律體系之中,是古典法學的偉大創設。在羅馬法的每一種法律關系當中,過錯的存在與否都會導致法律責任的差異,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起作用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過錯要件作為衡量標準的作用尤其體現在對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過程中,對于侵權行為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發揮實質性、必然性的影響,存在過錯的不法行為是原始的、唯一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這也體現出了這一請求權主要是以實現懲罰為目的的。
1.從“不法”到“過錯”的演變
事實上,《阿奎流斯法》上的“過錯”含義的概念實際是從“不法”含義的概念轉變發展而來的,這種含義的轉變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不是在一個確定的時間點上發生的。“一方面是由于拓寬《阿奎流斯法》適用范圍的需要,使過失導致他人損害的行為得到調整;另一方面是為了克服那些雖具有合法根據但仍應受責難的行為適用《阿奎流斯法》的難題。”最初,不法行為被解釋為缺乏合法的根據的行為,后來被擴大解釋為具有過錯的行為,相比不法行為所認定的純粹客觀性的不法,過錯含義概念的界定在內容上進行了擴充,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層面。客觀上的一個損害行為可能因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事由而排除不法性,使行為人免于處罰,而主觀上不具有損害意圖的行為也可能因客觀上以超過合理限度而接受一個在法律上的不利評價和不利后果。蓋尤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已經明確的將不法解釋為故意或者過失,并將其作為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的必要條件,這種解釋并未直接拋棄不法這一概念,而是對原有不法概念的修正,這種修正對不法所包含的范圍進行了新的劃分,在主觀上缺乏故意或者缺乏過失的,造成損害的行為不再受到《阿奎流斯法》上的調整,在客觀上存在合法的根據,但因其故意或者過失行事而造成損害的,仍要遭受《阿奎流斯法》上的制裁。
2.具體情形下的過錯
現代學者認為,故意或過失都需要建立在危害結果的發生可預見、可避免的前提下,如果不存在這種前提則不能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有學者將故意界定為意志的瑕疵,將過失界定為智力的瑕疵,持前者心態的行為人對于危害結果的發生是積極追求或者接受放任的,涉及善惡層面上的主觀意志內容,而持后者心態的行為人也并不希望危害結果發生,但由于主觀上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輕信自己能夠避免而造成了損害結果,涉及理性層面的認識能力問題。
相比而言,羅馬法學家并沒有給故意或者過失做過一個統一的、確切的定義,他們更偏向于通過對具體案件的分析,做一些關于過錯問題的相對零散的探討。羅馬法學家并不以可預見性和可避免性作為必要的前提條件,“不過問在具體案件中被告是都應當預見到損害,可預見性或疏忽大意雖然可能極為關鍵,但他們并不必然并且確定地決定責任的歸宿。”他們更傾向于在每一個個案中考量具體的案件情況,確定行為人應盡到的勤勉義務和注意義務的程度,再去衡量行為人的行為是否達到了應有的程度,并由此來確定行為人是否存在過錯。羅馬法學家對于過錯的歸納和界定都是通過對于個案的分析,來探討具體情境下過錯的存在與否,顯然這種對于過錯的評價是具體的、經驗的,他們中的大多數法學家都并不曾努力嘗試為故意概念或者過失概念給出一個準確統一的抽象定義。正如斯奇巴尼所言:“過錯被客觀地理解為對注意規則、熟練程度規則或治安規則之違反”,而這種注意規則、熟練程度規則和治安規則在不同具體案件的適用中很可能導致難以統一的分歧和爭議,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
3.《阿奎流斯法》的借鑒意義
《阿奎流斯法》所開創的過錯責任原則是大陸法系侵權法中的核心要素,在我國2010年施行的《侵權責任法》中過錯責任原則同樣居于立法的核心地位,必須承認過錯責任原則作為侵權法基本原則的地位,重視發揮其在民事關系領域調整人身、財產侵權行為的衡量作用,并將其廣泛的運用于眾多一般侵權行為領域。盡管不同法域存在傳統、文化、習俗等多方面的差異,但基于人類生活的種種共性,應當在充分考慮國內實踐、保留中國特色的基礎上對以《阿奎流斯法》為基礎的大陸法系侵權立法經驗有所揚棄,為了更好地理解和適用法律,應當注重判例和學理的作用,通過對既有法律規范的解釋來發展法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上來看,“大陸法系侵權法的的發展演進是規則主義與自由裁量的合體,法律的解釋論促成了規范與社會情勢的合拍。”《阿奎流斯法》的文本在數百年來不曾改變,但卻被后人在尊重整體文本的前提下,于細枝末節處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解釋,一次又一次的翻新,這種解釋和翻新是對現實發展的回應,潛移默化地推動著《阿奎流斯法》在時代發展中向前演進,這種解釋和翻新也是對法律穩定性的維護和保持法律生命力的關鍵。注重法官的自由裁量活動和學者們的創造性學術活動,關照社會現實的變化和需求,采取規則主義與自由裁量的結合的演進模式,借助判例與學理的解釋和指導,才是未來完善和發展我國《侵權責任法》的明智選擇。
參考文獻
[1] 丘漢平:《羅馬法》[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2] 黃文煌:《阿奎流斯法——大陸法系侵權法的羅馬法基礎》[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3] 米健、李鈞譯:《學說匯纂(第九卷)》[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 [古羅馬]蓋尤斯:《蓋尤斯法學階梯》[M],黃風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 優士丁尼:《法學階梯(第二版)》[M],徐國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6] [意]桑德羅·斯奇巴尼選編:《債·私犯之債(II)和犯罪》[M],徐國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7]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J],《法學家》2010年第2期。
[8] 姚輝:《過錯原則的批判與堅守》[J],《法學論壇》2009年第1期。
作者簡介:薛童(1995.7——至今),女,四川省成都人,成都市雙流區四川大學民商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四川大學?四川?成都?6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