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私家車的數量逐漸增加,在極大地便利公眾出行的同時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擁擠,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綠色出行(地鐵、公交、電動車、共享單車等),其中以電動車的應用最為普遍,電動自行車越來越多,由此引發的交通事故也隨著不斷增加,尤其是超標電動自行車,體積大重量重速度快,發生交通事故后也產生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因此對于超標電動自行車是否歸類于機動車的討論也日益重要。
如果從字面意思上來看,超標電動自行車是電動自行車的一種類型,屬于非機動車。然而從實踐上來看并沒有這么簡單,社會各界對此定義還存在諸多意見甚至存在較大的爭議。
我們先看一個抽象出來的簡單案例開始:甲駕駛無牌照的超標電動自行車撞到行人乙并使其受重傷。
對甲駕駛的超標電動自行車是否為機動車直接影響本案的性質。若該超標電動自行車為機動車,甲就是交通肇事,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若該超標電動自行車為非機動車,甲則不構成犯罪,自然也就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這樣的差別很明顯需要有法律對相關定義給予具體支撐。
那么我國對超標電動自行車和機動車都有哪些規定呢?
一、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機動車是指以動力驅動牽引的主要用于人員乘用、貨物運輸、專項作業的上路行駛的輪式車輛。
可以看出在法律中,對機動車的定義比較符合傳統習慣,但是對目前流行的超標電動自行車缺乏具體的說明,社會各界對超標電動自行車車究竟屬不屬于機動車該還存在較大的分歧。
二、我國相關法律對交通肇事罪的規定為:第一,造成一人死亡或三人以上重傷且對事故負全部或主要責任;造成三人以上死亡且對事故負有同等責任;直接損害公共財產或他人財產且對事故負全部或主要責任,無力賠償三十萬以上金額的。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交通肇事應對其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第二,酒駕、毒駕;無證駕駛;明知車輛安全裝置不全或安全機件失靈、無牌證或已報廢而繼續駕駛的;嚴重超載;為逃避法律責任而逃避事故現場。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對事故負全部或主要責任的且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以交通肇事罪對其定罪處罰。
因此從交通肇事罪的組成要件中可以看出,機動車是判斷與認定交通肇事罪的重要依據即只有駕駛機動車才可能構成交通肇事罪。
三、根據相關政策文件的規定,以電力為主要驅動力的40公斤至400公斤、時速20公里至50公里的兩輪或三輪車為輕便電動摩托車(電動摩托車),是機動車的一種類型。
在行業標準中對機動車的定義很清晰,但是行業標準的文件僅僅是行業對機動車的規定,僅僅適用于機動車的性質判斷,并不必然適用刑事犯罪或者行政違法行為的處罰。我們可以從實踐中得到一些啟發,對當前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中對實際遇到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與判斷。
四、在民事案件中,以趙德法、段倩與趙德波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這一案例為例:
本院不予支持趙德波提出的趙正功的電動三輪車應認定為機動車的主張。交警部門認為趙正功駕駛的電動車不屬于機動車;電動車是否認定為機動車牽涉到多方面社會管理,牽涉到電動車行車道劃分、能否投保機動車保險、是否需要持有機動車駕駛證等多方面問題,在沒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電動車配套管理措施未到位、行政執法機關未將趙正功所駕電動車認定為機動車情況下,趙正功所駕車輛不宜被認定為機動車。
可以看出,在民事案件中,對電動三輪車是否能歸類于機動車,主要考慮行政機關的認定書和實際社會管理機動車駕駛證和機動車保險等實際情況。也只有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多種不同的因素,具體案件具體分析,才能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權利,維護社會公平與法律威嚴。
五、在行政訴訟案件中,如有典型行政訴訟案例:在方哲與韶關公安局曲江分局交通警察大隊公安行政管理:道路交通管理(道路)一審行政判決書中,原告稱被告警員根據其未隨身攜帶駕駛證、未戴安全頭盔、后座搭乘人員為依據而扣留其駕駛的兩輪電動車,原告對該項處罰存在異議,認為不應將電動車認定為機動車,這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安全法》的相關規定。“本院認為”:本案中,原告駕駛的電動自行車最高設計時速為60km/h ,與電動自行車的通用技術條件不相符合,完全符合機動車的特征,被告的民警根據其工作經驗及專業常識判定涉案車輛屬于機動車,符合法律規定。
從該案例中可以看出,對于電動自行車的行政處罰,雖然對超標電動自行車的法律地位不清晰,但是并不影響否定對超標電動車違法行為的處罰。
從以上實踐經驗來看,超標電動自行車的歸類有些不夠剛性和清晰,也存在許多不方便實踐的地方。在刑事案件中往往可以通過司法鑒定來彌補,但實踐中同一種超標電動自行車分別由兩個司法鑒定機構鑒定卻有可能得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鑒定結論。無論將超標電動自行車劃入機動車或者非機動車都存在許多尷尬的地方。同時由于購買保險等相關配套未能跟進,這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超標電動自行車的路面行駛風險。因此,在實際過程中必須要從始至終由同一個司法鑒定機構來進行貫穿始終的鑒定工作,及時完善保險購買等配套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超標電動自行車的行駛危險,在有效維護道路交通秩序與安全的同時,有效保護社會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對于刑法來說法無明文不為罪,對于行政相關法律來說法無授權不可為。因此對于相關法律沒有對超標機動車進行定義和歸類時,不可以簡單以行政機關的文書或者司法鑒定意見等來對涉案的超標電動自行車來定義為自行車,并簡單模糊地適以相關行政處罰刑事處罰,而是要根據不同的案件情況進行針對性分析。
(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