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在構建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客觀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成都平原城市群2018年城市生活空間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表明:①目前影響成都平原城市群居民生活質量水平的首要因素是經濟發展水平,其次是社會方面,最后是生態環境方面;②成都平原城市群城市生活空間質量存在明顯的等級差異,最后,根據上訴實證結論,提出提高成都平原城市群城市生活空間質量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活空間質量;主成分分析;城市群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城市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到2019年未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60.60%,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生活質量顯著提高。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改革開放、推進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必須緊緊抓住提升人民生活品質這個中心工作,將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作為經濟、社會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指標,這也說明我國在重視經濟快速、平穩增長的同時,對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同樣關注。
1.研究區概況
“成都平原城市群”這一概念是于2006年在《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首次被提及,在此之后四川省建設廳還組織編制了《成都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成都平原城市群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氣溫年較差小,降水充沛,但因為位于四川盆地底部,所以全年云量多,日照時數低。《成都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要把成都平原城市群打造成為國家西部地區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綜合實力最優的城市群,通過對城市群城市生活空間質量的研究,了解城市群內居民生活質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于提升居民幸福感,促進城市群經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數據與方法
2.1指標體系構建與數據來源
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學者對生活空間質量評價研究的基礎上,采用目前最受推崇的鮑氏九要素指標體系,并結合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實際情況,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對成都平原城市群生活空間質量進行綜合性評價,按照指標要素的代表性、可獲得性和時效性原則,構建成都平原城市群城市生活空間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要素包括經濟狀況(X1)、居住條件(X2)、健康水平(X3)、交通狀況(X4)、教育水平(X5)、社會治安(X6)、氣候條件(X7)、文娛設施(X8)、藝術水平(X9)。文章數據主要來源于2019年《四川省統計年鑒》。
2.2主成分分析法
2.2.1基本思想
主成分分析是一種利用降維的思想把多個變量轉化為幾個主要變量,排除其他對數據分析有干擾的相關性較小或不相關變量的方法。其優點是它確定的權數是基于數據分析而得的指標之間的內在結構關系,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而且得到的綜合指標(主成分)之間彼此獨立,減少信息的交叉,這使分析評價結果具有客觀性和確定性。
2.2.2主成分分析評價法步驟
(1)數據標準化
上式中為原始數據,為標準化數據,為第個指標的均值,為第個指標的標準差。
(2)構建相關系數矩陣
計算變量的相關系數然后構建相關系數矩陣,然后由矩陣分析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3)求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根據特征值確定主成分個數,特征值大小反映了主成分的影響力。
(4)計算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
為第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累計方差貢獻率。
(5)提取主成分
通常選取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 0.85 時的特征值個數為主成分個數。
(6)計算主成分綜合得分
(7)作出評價結果
根據綜合得分判斷評價對象的優劣,綜合得分越高,評價對象越優[1]。
3、結果與分析
3.1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綜合評價
城市群各市2018年居民生活空間質量等級分布圖(見圖1)。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成都市和綿陽市生活空間質量與平原群內的其它城市相比有著明顯的優勢,屬于高等級質量的生活空間。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省會城市,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在成都平原城市群中發揮著龍頭作用。綿陽市成為同成都市一樣高等級質量生活空間。成都市和綿陽市具有能讓居民擁有高收入的經濟部分,并且還能夠為提供較好的休閑娛樂等基礎設施,健康服務體系也較為完備,這些都成為了居民高質量生活空間的重要支撐。
德陽市、樂山市、遂寧市、眉山市、資陽市的生活空間質量處于成都平原城市群的中等水平,屬于中等級質量生活空間。這些城市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因此提供的就業崗位比較多,此外,交通也比較發達。樂山市、雅安市、眉山市、資陽市這4個城市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好,年末從業人口分別為184.78、104.06、189.60、187.94萬人,并且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與豐富的旅游資源,其中樂山市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在影響城市生活空間質量高低的經濟、社會與環境三個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雅安市的生活空間質量處于成都平原城市群的低等級水平,屬于低等級質量生活空間。地表崎嶇,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地多,丘陵平壩少,城市都建在兩邊的大山谷里,很難擴張,并且交通不便利,各類基礎設施難以滿足當地居民的生活要求,極大制約了城市經濟發展和生活空間質量的提高。
4.2建議
從影響城市生活空間質量等級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這三個方面出發,提出以下建議:
(1)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通過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推進工業清潔化生產等方式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同時,從成都平原城市群各個城市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起城市之間相互合作的發展戰略,發揮成都市核心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居民創造更多的收入來源,從而進一步縮小城市群中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差距,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2)加強社會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努力滿足居民的現實需求。在交通方面,繼續推進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四市同城化和八市整體一體化發展,著力推進城際鐵路公交化運營,形成四通八達、高效便捷的交通體系。在醫療健康衛生和教育文化上要努力推進學習型城市的建設,屬于較低等級質量生活空間的城市要加快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才優勢,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增加并提高醫院、醫生的數量與質量水平,以滿足居民醫療衛生需求。各個城市還應建立較為完善的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單位的服務質量,保障城市居民參加文化體育活動和進行文化鑒賞等基本文化權益,從而使城市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3)堅持生態優先,高標準優化城市生態環境。一是要優化城市生態布局,加強對城市山體、水系等自然生態要素的普查和保護,構建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加強城市及周邊的森林培育和植被營造,推廣種植鄉土植物,形成喬灌草花合理搭配、季相色相有機協調的生態植物群落和獨特風光;二是要提升城市生態品質,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大力實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加快建設城市周邊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古樹名木主題公園、郊野公園和河湖公園(水利風景區),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三是要支持成都開展公園城市建設試點,發揮全省“一干多支”首位城市作用,突出建設公園城市特點,充分體現城市生態價值,建設以綠色為底色、以山水為景觀、以綠道為脈絡、以人文為特質、以街區為基礎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謝秋婷(1995-),女,籍貫:四川成都,民族:漢族,職稱:無,學歷:碩士,研究方向:城市與區域發展.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金華?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