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由于拆遷引起的群體性暴力事件時有發生,這不僅危害公共安全,還會影響百姓對于政府的信任,從而成為社會治理的一大難題。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此類事件的對抗性程度越來越強,暴力和非理性的色彩也越來越明顯,我們不得不對拆遷類群體性暴力抗爭事件形成的內在邏輯與治理進行深入的思考,因此本文指出此類事件暴力抗爭的內在邏輯主要包括利益受損、相對剝奪感積淀、空間環境與大眾傳媒催化、不滿情緒持續發酵、沖突爆發這五個階段,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治理的一些建議,避免由此帶來的風險和損失。
關鍵詞:拆遷類群體事件;內在邏輯;治理
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近年來各地拆違類群體性事件爆發率明顯增多。在與地方政府或者企業商戶的博弈過程中,有些沖突被“擺平”,有些則愈演愈烈。目前拆遷類群體性事件的抗爭方式呈現多樣化的發展,基層政府為維持社會穩定耗費了大量的資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將這些抗爭方式納入制度化的軌道,但是此類群體性抗爭事件仍舊層出不窮。因此,有必要理清拆遷類群體性事件內在的發展邏輯,有針對性地對政府處置拆違類群體性事件進行進一步研究,對癥下藥,才能更好的把握事態的發展,避免某些社會悲劇再次上演。
一、概念內涵
(一)群體性事件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的社會基本矛盾也在發生改變,百姓不再滿足于追求溫飽,更多的利益矛盾開始凸顯,群體性事件這一概念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重視.肖唐鏢認為“群體性事件”這一稱謂從1994年開始出現在官方文件中,在1996年至2002年間逐漸被采用,至2003年取代了“群體性治安事件”等相似概念成為被官方全面接受的概念,并在2004年出現在中央正式文件的標題中。1”群體性事件“這一概念被普遍接受是在20世紀末期,在此之前使用這一概念的大多數是公安系統,后來逐漸被應用到政治領域.陳晉勝認為群體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內部矛盾而引發的群體行為。2因此,綜合考慮學者們對于群體性事件的定義,本文將“群體性事件”定義為5人以上的對社會秩序造成一定負面影響的體制外聚眾行為。
(二)暴力抗爭
暴力抗爭成為民眾表達自身對于拆遷這一事件不滿的發泄途徑,從而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民眾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手段將事情“鬧大”造成一定的社會反響,進而給當地政府施壓。沖突的焦點主要集中于拆遷補償問題.因拆遷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是個長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政府和企業沒有及時回應民眾的合理訴求,群眾不滿情緒在長期積累,對政府逐漸失去信任,并最終產生暴力沖突。再加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濃厚的鄉土情結,落葉歸根是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因此,老一輩的人更不愿意搬遷,就算恰到好處的安置補貼到位,這種濃厚的對于本土的感情仍舊是一種阻礙。
二、內在邏輯
拆遷類群體性暴力抗爭事件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頻繁發生,其中的基本邏輯是什么?通過對典型事件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此類抗爭事件涉及到的利益主體主要包括當地政府、企業和普通民眾。他們之間的經濟利益矛盾是引發沖突的主要誘因,三者之間在不斷的博弈中產生了一種互動關系.政府或者企業出于政策或者自身利益角度,采取各種合法抑或非法的手段征地,由于沒有妥善處理好分配安置和賠償的問題,普通民眾之間通過相互比較,權衡利弊之后發覺利益受損,從而產生相對剝奪感,不滿情緒開始發酵,在這期間,空間環境和大眾傳媒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受到空間環境和新聞媒體的催化,民眾的不滿情緒持續發酵,最終造成沖突的爆發。
(一)邏輯起點
拆遷類群體性暴力抗爭事件首先與利益相關。民眾在拆遷、賠償以及安置過程中感受到利益受損,加之缺乏溝通與妥協的渠道以及大眾媒體的渲染,從而導致民眾與相關部門之間矛盾的激化。隨著城市范圍的擴大和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少數村干部私下征收、變賣或出租村集體土地,但巨額財產去向不明。例如,廣東省A村村民發現村里的土地越來越少,經過村干部交易的土地按千萬計,但是村民們得到的補償卻寥寥無幾。在城鎮化進程中,由于農村人口的遷移,出現大量閑置耕地,需要盡快流轉起來。部分基層政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將農民排斥在外。2012年,在沒有征求土地所有權人任何意見的情況下,廣東江門市新會區睦洲鎮政府將其租用的南安村80余畝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建設用地并掛牌出讓給當地的納稅大戶華睦五金有限公司。3在這一過程中,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傷,這是沖突爆發的主要導火索。
(二)演變過程
第一階段:相對剝奪感積淀。格爾在《人為什么要造反》一書中闡釋了相對剝奪感理論,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某種價值期望,而社會則有某種價值能力,當社會的價值能力小于個人的價值期望時,人們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相對剝奪感越大,人們造反的可能性就越大.42010年7月,蘇州市虎丘區通安鎮就因在征地拆遷補償款問題上存在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問題而連續幾天上訪,并在現場與警察等工作人員大打出手.蘇州通安事件是一件典型的由征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民眾感知到自身的利益受損,由此開始形成不滿情緒。特納在研究集體行為時提出:“集體行動的產生需要某種共同的心理,包括共同的意識形態和思想,或共同的憤恨。共同心理形成的關鍵,是聚眾中某個共同規范的產生?!?在征地拆遷這一問題上,當地政府沒有與民眾溝通商量好,濫用手中的權力出賣公共利益,從而導致民眾對于政府的不滿。在事件即時處理方面,通安鎮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不能正視問題且態度蠻橫,使得事態惡化。
第二階段:空間環境與大眾傳媒的催化。當圍繞某一建筑組成一組特定的社會關系,那么這一建筑會成為人們互動過程中重要的樞紐.舉個例子來說,房屋的空間設計以及房屋的布局能夠促進空間內人與人的交往。人們居住的越緊密,他們之間的被動接觸和主動交往就會更加頻繁。在征地拆遷這一問題上,對于民眾來說,他們居住的比較緊密,鄰里鄉親之間的交往比較頻繁,很容易被一種想法同化,也更加容易組織起來,具有比較強的動員能力.與此同時,新聞媒體也起到了催化作用,媒體的報道很大程度上能夠定義公眾輿論。只要一件事情不是發生在人們周圍,媒體的報道在老百姓眼里就是事實,隨著近幾年媒體對于政府、企業暴力強拆事件的報道,激起了民眾對于政府的不滿和抵抗.在沒有分清楚誰對誰錯的基礎上,毫不猶豫的選擇站在政府的對立面,成為政府的敵人.
第三階段:不滿情緒持續發酵與沖突爆發。沖突的爆發還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率先行動者;二是政府面對的抗議所采取的處理方式。首先,率先行動者對集體行動舉足輕重,拆遷類群體性事件可以說都是無組織化的,整個事件過程中都沒有具體的負責人和領導人,但是當民眾開始抗議時,總會有一個率先發起的帶頭人,后面大家一起喊著口號和標語。其次,現場處置方式直接影響群體性事件的暴力化發展。阿倫特說過:“對群眾暴力的鎮壓會越加嚴酷,手段會越加兇險。反抗則需要加倍訴諸暴力,形成惡性循環”。例如在陜西省的某村,地方政府面對圍攻的村民在一開始就采取的過激的處置方式,用警棍驅趕人群、投放催淚彈等,民眾的反抗情緒也就更加地高漲,民眾對警車、政府工作場所進行打砸搶燒,導致了嚴重的暴力化結果。
三、有效治理
中國已經處于一個突發事件的高峰期?,F代社會群體之間的沖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權力和利益的分配不公導致的,因此在應對措施中可以從這一點下手.建立健全民眾與政府、民眾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機制,面對沖突時采取理智的策略,明確政府在拆遷征地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加大對基層干部考核制度的改革,約束和引導他們的經濟行為。在征地過程中,政府需要處理好與企業、農民之間的關系,其準確定位應是利益沖突的中立裁決者,其裁決的基本出發點應是促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還要加大法制宣傳和教育力度,多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對城鎮規劃區內的農村居民,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尤其是村干部要運用多種形式加強對城建規劃的宣傳,教育農民必須服從規劃,自覺遵紀守法,依法保護自身權益。創新補償模式或安置方式,切實解決農民生活的長遠之計,著眼于農民的“造血功能”,在征地過程上,為農民提供自我發展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民眾與政府和企業之間在不斷的討價還價中走向制度性的成熟。
參考文獻
[1]肖唐鏢.當代中國的維穩政治:沿革與特點——以抗爭政治中的政府回應為視角[J].學海,2015(1):59.
[2]陳晉勝.群體性事件研究報告[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4:86.
[3]柳建文、孫夢欣:農村征地類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及其治理——基于沖突過程和典型案例的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4(2):104.
[4]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78.
[5]汪偉全.風險放大、集體行動和政策博弈——環境類群體事件暴力抗爭的演化路徑研究[J].公共管理學 報,2015(1):132.
作者簡介:武瑞烜(1996.02)女,漢,山東東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市?松江區?2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