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琪 張冰
摘 要 數字媒體技術的進步催生出虛擬文化空間新形態,帶來了虛擬文化的繁榮。虛擬文化空間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使社會面臨眾多風險和挑戰,如何認識并分析虛擬文化空間風險,實現虛擬文化空間的風險治理是提升網絡安全治理能力的基礎。文章對虛擬文化空間產生的風險進行了原因分析,將虛擬文化空間風險劃分為主流意識形態風險、技術安全風險、倫理道德失范風險和社會失序風險四個方面,并從多元主體治理、立法構建、技術創新和文化自覺等方面提出了虛擬文化空間風險防范對策。
關鍵詞 虛擬文化空間;虛擬文化空間風險;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21-0058-04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文化產業項目社會效益評價體系理論及實踐研究”(2019S052)階段成果。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普及帶來了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領域的深刻變革,新興媒介傳播方式催生出數字時代虛擬文化空間這一文化生產空間新形態。司法部2019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送審稿)》中提出“國家鼓勵創作生產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有機融合,豐富創作生產手段和表現形式,拓展創作生產空間。”[ 1 ]與圖書館、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等傳統文化空間相比,虛擬文化空間的包容性使之與傳統的線下文化空間相互融合,網絡受眾可通過互聯網所搭建的虛擬文化空間,利用數字文化資源,方便有效地進行文學創作交流、在線閱讀、VR全景式觀展等線上文化活動,進一步擴大了文化參與空間。但虛擬文化空間的隱蔽性更強、文化形態模糊,文化空間監管難度更大,也使得虛擬文化空間風險隱患不斷滋生。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盜版侵權、網絡暴力、虛假信息傳播、網絡倫理道德“嚴重失范”等現象層出不窮,虛擬文化空間已呈現出媚俗化、娛樂化、價值觀功利化等嚴峻態勢,嚴重影響了虛擬文化空間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力、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力和教化力,嚴重威脅國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建設網絡強國戰略目標是建設新時代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環節之一[ 2 ],網絡強國戰略以國家的文化安全作為一切發展的前提條件與重要內核,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基礎。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我國虛擬文化空間研究現狀以及存在的風險問題,通過對虛擬文化空間風險進行原因分析,提出有效防范虛擬文化空間風險對策建議。實現虛擬文化空間的良性治理,對推動虛擬文化空間健康有序發展、保障國家政治安全及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1.1 關于虛擬文化空間的研究
國內外學者關于虛擬文化空間的研究取得了諸多成果,并且主要是在虛擬空間,即“賽博空間”(Cyberspace)、網絡空間的基礎上展開研究。國外學者對虛擬文化空間的研究主要涉及維度劃分以及效用分析。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和哈格林(Hagel)[ 3 ]基于網絡受眾的需求將網絡空間劃分為關系空間、交易空間、興趣空間和幻想空間四個維度,他們也是最早對虛擬空間展開維度分析的學者。羅伯特(Robert)[4]認為虛擬文化空間以最低的成本促進了虛擬社區的發展,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地方”。吉姆(Jim)等[5]從心理學的研究角度出發,提出虛擬空間的沉浸式三維表現主要包括特定人物、人的行為對象和意義環境。
國內學者較多集中于虛擬文化空間的應用及空間轉向等研究,并對虛擬文化空間進行劃分。張之滄[6]認為互聯網條件下的虛擬文化空間與“人、地、機”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是集文化空間、精神空間、社會空間、物質空間和客觀知識空間而構建的一種“超空間”或“后空間”。崔莉、雷宏振[7]從產業轉移使用方式、內容側重和主體間關系三方面將虛擬空間和傳統物理空間進行對比,分析了虛擬空間進行的產業轉移內涵、機制與特征。裴萱[8]從美學研究視角出發,以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為例進行分析,指出賽博空間所具備的虛擬性、開放性、仿真性和實踐性帶來了多元審美文化時代。
1.2 關于虛擬文化空間風險的研究
目前學者們對虛擬文化空間風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間風險特性、空間風險源分析、空間風險評估及空間風險治理與重構等方面。胡正榮、姬德強[9]指出文化數據化形成新的文化權力結構,并從“內生性”和“虛擬性”兩個角度思考文化安全;張永杰[10]認為可從規范、制約等硬措置以及提升公眾素養等軟措置兩方面對虛擬空間進行治理;申曉玲[ 1 1 ]將文化安全分為實體文化安全和虛擬文化安全,并認為虛擬文化安全的隱蔽性更強,形態更模糊,監管難度更大;劉興華、李冰[ 1 2 ]從國際安全的視角審視網絡文化,認為網絡文化安全具備傳遞功能、糾正功能和塑造功能。Alireza等[ 1 3 ]認為虛擬文化空間是“一系列社會關系的總和”,并且知識共享行為能夠有效降低信息安全風險。李嬋等[14]從風險源視角出發,通過“管理、法律、市場、技術、價值”五個維度,構建了視頻類知識付費內容侵權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闕天舒[15]通過深入分析現實與虛擬的互換邏輯,提出應該從現實向虛擬、虛擬向現實以及虛擬向虛擬三個維度對網絡空間秩序進行重構與風險規避。
總體來看,國內外學者分別從政治、文化和社會等不同角度對虛擬文化空間進行創新研究。雖然目前有關虛擬文化空間的概念尚未形成統一認識,但學者們均將虛擬文化空間作為一種新型文化空間形態給予認同,就整體虛擬文化空間研究而言,虛擬文化空風險防范方面的研究亟待展開。
2.1 虛擬文化空間內涵
在對虛擬文化進行闡釋之前,需要對其與網絡文化的內涵進行區分。虛擬文化相較于網絡文化,是人類社會進入到數字化階段必然帶來的文化變遷,是智慧化時代產生的一種新興文化形態,虛擬文化更加注重對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科學技術創新性進行研究,因而“虛擬文化”這一概念更能體現出虛擬與現實相融的社會下人的真實生存狀態[16]。文化空間又可分為具象文化空間和抽象文化空間,具象文化空間一般包括服務性文化空間、社區文化空間、經營性文化空間和旅游性文化空間,它們在現實中有具體位置和場所,如圖書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電影院、旅游景點等;非物質載體的虛擬文化空間則屬于抽象文化空間,它從現實中剝離出來但又離不開現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互動空間和文化生產場域,具體可體現為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網絡影視、博客/微博、網絡出版、網絡廣播、微信等[17]。因此,該研究所界定的虛擬文化空間是指集數據、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于一體,具有聚集性、互動性、開放性、功能多樣性等特征,由智能社會特有的精神價值取向、制度行為規范等內容構成的相對獨立于現實社會,并與現實社會互動影響的一種空間表達形態。
2.2 虛擬文化空間風險類型及原因分析
虛擬文化空間在內容生產傳播和使用過程中均會產生風險,與一般的風險相比,虛擬文化風險不僅具有一般風險的不可預測性、不確定性,還具有隱蔽性強、輻射廣、傳播快、頻發性和難控性等特點。本研究參考李超民[18]、何杰等[19]的相關研究,根據虛擬文化空間風險的特性及其產生原因,將虛擬文化空間風險具體劃分為主流意識形態風險、技術安全風險、倫理道德失范風險和社會失序風險四個方面。
2.2.1 主流意識形態風險
主流意識形態風險是指西方國家利用網絡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傳播西方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滲透意識形態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權威性造成沖擊和侵蝕,以達到削弱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顛覆我國傳統文化、主流價值觀念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虛擬文化的價值多元化、數據化和信息碎片化為國內外敵對勢力進行意識形態入侵提供了空間。西方國家通過大肆輸入網絡視頻、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等虛擬文化產品傳播西方價值觀,惡意歪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弱化民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對我國網民的政治制度和價值取向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嚴重侵害了我國的虛擬文化空間利益。
2.2.2 技術安全風險
技術安全風險是指網絡黑客、網絡侵權和網絡病毒對虛擬文化空間產生的破壞性影響。目前虛擬技術廣泛應用于計算機學、電子學、數據庫和多媒體技術等多門學科,圍繞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隨著媒體融合技術不斷普及,對文學影視作品、綜藝節目、網絡文學等進行剪輯切條、非法傳播等虛擬文化空間技術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數字全球化時代,虛擬文化溝通空間在信息霸權控制和強勢文化的沖擊下變成了單向滲透,失去了公平交互性。西方國家憑借虛擬空間的開放性、無門檻性,利用網絡技術優勢,不僅對我國權威話語權進行解構和意識形態滲透,甚至盜取和監聽國家機密,導致數據信息泄露,破壞網絡空間秩序,進而嚴重影響了虛擬文化空間安全。一旦企圖依靠技術解決一切問題,計算機病毒便會肆意橫行,設備漏洞、惡意程序、數據流量劫持等空間威脅輕則侵害個人隱私與財產,重則損害社會與國家的正當利益,令人猝不及防。2020年我國計算機安全漏洞達到5 188個,計算機惡意程序傳播源IP地址高達51.99萬,其中境外控制IP地址竟有20.93萬[20]。以上問題嚴重侵害了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擾亂了國家政治安全和穩定的國家秩序,危害巨大。
2.2.3 倫理道德失范風險
倫理道德失范風險是指傳統文化安全問題所滋生的網絡個人主義、網絡虛無主義等虛擬文化空間安全問題。網絡個人主義也稱為網絡自由主義,是一種以個性自由、人權解放為特征的反主流虛擬文化。西方國家利用虛擬文化空間大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使得個體與社會逐漸分離,錯誤地認為“網絡無主權、網絡無政府”,無視法律規則和道德規制約束,任由個人自由發展,最終導致個人與國家的極端對立,淪為西方網絡話語權的附庸。同時,不少詆毀英雄人物、歪曲歷史的謬論出現在網絡視頻、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等虛擬文化載體中,這些歷史虛無主義信息以“娛樂化”和“自由化”的偽裝方式進行傳播,以此來逐步淡化網民主流意識形態和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度,降低文化自信,不僅不利于虛擬文化的有序傳播,也模糊了網絡受眾的倫理道德和文化價值評判標準,更加沖擊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理論根基。
2.2.4 社會失序風險
互聯網給虛擬文化空間所帶來的“社會失序”風險主要體現為網絡犯罪和信息安全,包括暴、黃、賭、毒、騙、迷信等網絡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如今網絡暴力色情、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拜物主義等消極非主流文化充斥著網絡,導致部分網民理想信念缺失、文化價值取向扭曲,嚴重混淆是非善惡美丑界限,封建迷信更加使得虛擬文化空間成為網民發泄不理智情緒的輿論陣地,極易引發“社會失序”。2021年2月,國家網信辦部署的“清朗·春節網絡環境”專項行動共發現暴力色情網站2 300余家,App520余個,違法違規信息208萬余條,書旗小說、淘寶、拼多多、5號房等均存在色情低俗信息引流、網絡暴力等問題[ 2 1 ]。腐蝕性虛擬文化超越了社會道德底線,腐蝕和荼毒人們的心靈健康,消弭了虛擬文化背后的精神價值,對網民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造成沖擊,長此以往,必然會嚴重導致社會主流文化邊緣化,不利于社會公序良俗的養成,更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3.1 多元治理:構建虛擬文化空間風險多元治理模式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要提高網絡空間綜合治理能力,需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的多元綜合治網格局。落實到虛擬文化空間安全領域,就是要構建由黨委、政府監管部門及虛擬文化相關企業、行業協會和公眾構成的虛擬文化空間風險多元治理模式。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應對復雜的虛擬文化空間安全態勢,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虛擬文化空間領域工作的領導,虛擬文化空間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必須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中,深化各種虛擬文化空間產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網絡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以此確保網絡受眾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創新政府監管模式,明確各職能部門的權責界限和多部門統籌協調職責,既要防止部門職能交叉,也需避免網絡執法過程中的相互推諉問題,同時構建共享數據平臺,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從而提升虛擬文化空間風險防范能力。第三,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相比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僅僅依靠政府監督無法有效保障虛擬文化空間安定有序,更需要企業自律和全社會公眾群體共同參與。明確虛擬文化空間相關企業的主體責任,建立用戶注冊、信息審核、應急處理及安全防護等制度,決不能讓虛擬文化空間成為傳播有害信息、造謠生事的平臺;動員民間機構和公民個人積極維護虛擬文化空間安全,提高公民辨別能力及對錯誤思潮的“免疫力”,樹立虛擬文化空間安全觀,規范虛擬文化空間行為。只有政府、行業與社會公眾相互溝通協作,才能夠有效解決虛擬文化空間矛盾,消解和規避虛擬文化空間風險。
3.2 立法構建:加快虛擬文化空間領域立法進程
立法是虛擬文化空間治理的基礎,積極發揮法治對虛擬社會的引領作用,完善虛擬文化空間法律法規體系,是筑牢虛擬文化空間安全防火墻的根本保障。為建立完善的虛擬文化空間法律法規體系,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加快推進虛擬文化空間立法進程,及時彌補虛擬文化空間安全領域存在的法律真空。由于虛擬現實技術發展迅速,虛擬文化空間下新業態發展態勢兇猛,已出臺的多項網絡安全法律法規難以跟上虛擬文化空間的發展速度。第二,加強對現有網絡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及其他規范性文件的解釋和研究。現實中虛擬文化空間的數據運行更加復雜,現有網絡安全法仍需對政府、企業和社會角色扮演、企業數據共享等方面予以明確標準。第三,保證虛擬文化空間安全相關立法內在統一性和協調性。由于與虛擬文化空間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由不同部門頒布實施,導致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不僅出現與相關網絡空間安全標準界定不清晰的狀況,更加造成執法行為的不便。因此,應該認真分析并清理相互抵觸的條款及規定,保證法律法規體系的統一。第四,加快建立健全虛擬文化空間的問責保護機制。如針對網絡非法泄露他人信息隱私權的網絡侵權行為,相關法律應充分考量虛擬文化空間這一特殊環境因素,明確網絡空間信息隱私權的責任制度,并逐步完善虛擬個人(或企業)身份管理相關立法,也可設立專門的虛擬個人信息隱私權保護機構。
3.3 技術創新:推進虛擬信息技術開發與應用
虛擬文化空間的健康發展與虛擬信息技術的革新息息相關,創新研發核心虛擬信息技術是維護虛擬文化空間安全的關鍵所在。第一,以核心技術創新提升虛擬文化空間安全。政府應加大科研信息技術資金投入,積極研發具有我國獨立知識產權的虛擬文化空間技術產品,以此增強國家虛擬信息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如加強網絡信息安全防控系統建設,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及時獲取虛擬文化空間風險預警信息,對網絡虛假信息、網絡詐騙信息等有害信息堅決予以刪除,為有效防控虛擬文化空間安全漏洞提供技術支撐,主動占據虛擬文化空間安全防控主動權。第二,積極引進高水平網絡安全技術人才,強化科研成果獎勵、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虛擬文化空間安全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目前我國網絡安全技術人才多擅長網絡系統使用、操作維護,但在網絡空間風險監管、應急處置和綜合防護等方面能力較弱,難以適應保障虛擬文化空間安全的需要。因此,要高度重視虛擬文化空間安全人才培養工作。第三,加強與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完善網絡安全學科建設,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能夠滿足現實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進一步形成網絡基礎設施安全問題專業解決團隊。
3.4 文化自覺:形成全社會虛擬文化空間自覺保護意識
當下,虛擬文化空間是意識形態陣地中最不容忽視的部分,打造良好的虛擬文化空間需要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虛擬文化內容建設中。第一,政府需要對虛擬文化空間中各媒體平臺中的視頻、文字、圖片和聲音等信息加以引導監督,借助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文化底蘊,創新虛擬文化空間語言表達方式,推動虛擬文化守正創新,在面對其他國家虛擬文化入侵時展示出強大的民族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第二,虛擬文化空間良好的倫理秩序是一種自覺的社會秩序,而虛擬文化空間中媒體社交平臺傳播具有“去中心化”、以“受眾”為主導的特點,無論是互聯網文化行業還是社會公眾,不僅需要依靠全社會提高道德素養,面對網絡不良誘惑保持正義良知,更加需要將虛擬文化空間中的網絡倫理原則上升到法律層面,通過學習了解虛擬文化空間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塑造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增強虛擬文化空間信息安全辨別意識,對于網絡侵權犯罪等非法行為主動進行舉報,強化虛擬文化空間自我保護能力。第三,網絡公眾需嚴格遵守虛擬文化空間社交行為準則,在參與虛擬文化活動時應合法行使自身的權力與義務,自覺抵制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等網絡腐朽文化,具備正確的虛擬文化空間價值取向,在全社會營造起虛擬文化空間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圍,從而使虛擬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呈現和諧的倫理狀態。
文章從虛擬文化空間風險相關背景出發,指出虛擬文化空間風險帶來的安全問題,并對虛擬文化空間風險及其產生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最后該研究從多元主體治理、立法構建、技術創新和文化自覺四個方面對虛擬文化空間風險防范提出對策建議。虛擬文化空間安全是保障國家網絡文化安全的重要條件,新時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強,維護國家網絡文化安全的任務愈加突出,這也使得虛擬文化空間風險防范的任務更加艱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送審稿)[EB/OL].(2019-12-13)[2021-08-28]. http://www.moj.gov.cn/news/content/2019-12/13/ zlk_3237725.html.
[2]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習近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的邏輯與要點[EB/OL].(2018-08-02)[2021-08-28].http://www.cac.gov.cn/2018-08/02/ c_1123212094.htm.
[3]陳波,陳立豪.虛擬文化空間下數字文化產業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105-112.
[4]Robert Plant.Online communities[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3,26(1):51-65.
[5]Jim Blascovich,Jack Loomis,Andrew C.Beall,Kimberly R.Swinth,Crystal L.Hoyt,Jeremy N.Bailenson.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s a Methodological Tool for Social Psychology[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2,13(2):146-149.
[6]張之滄.虛擬空間與“人、地、機”關系[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12.
[7]崔莉,雷宏振.基于網絡虛擬空間進行的產業轉移內涵、機制與特征[J].企業經濟,2018,37(9):118-124.
[8]裴萱.賽博空間與當代美學研究新視野[J].廣東社會科學,2017(2):158-167.
[9]胡正榮,姬德強.內生與虛擬:文化安全觀的兩個視角轉換[J].國家治理,2016(11):43-48.
[10]張永杰.自媒體時代的虛擬空間治理[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6(4):39-43.
[11]申曉玲.媒介融合視域下國家文化安全的再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7(3):107-111.
[12]劉興華,李冰.國際安全視域下的網絡文化與網絡空間軟實力[J].國際安全研究,2019,37(6):73-103,155.
[13]Alireza Tamjidyamcholo,Mohd Sapiyan Bin Baba,Nor Liyana Mohd Shuib,Vala Ali Rohani. Evaluation model for knowledge sharing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y[J].Computers and Security,2014(43):19-34.
[14]李嬋,陶麗,張文德.視頻類知識付費內容著作權侵權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1,44(3):84-90,108.
[15]闕天舒.在虛擬與現實之間:論網絡空間公共風險的消解與控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4,16(3):51-60.
[16]孫秀成,韓璞庚.虛擬文化的發展及其意義[J].貴州社會科學,2018(9):111-116.
[17]解學芳.基于網絡游戲的文化軟生產集聚與文化空間重塑:以上海為例[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6(3):41-48.
[18]李超民.建設網絡文化安全綜合治理體系[J].晉陽學刊,2019(1):100-109.
[19]何杰,朱美玲,胥月,等.網絡社會安全風險評估與治理研究:一項基于指標體系和安全數據的區域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19,38(1):119-126.
[20]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2020年聯網智能設備安全態勢報告[EB/OL].(2021-03-24)[2021-08-28].https:// www.cert.org.cn/publish/main/46/2021/20210324072 402477702469/20210324072402477702469_.html.
[21]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網信辦深入推進“清朗·春節網絡環境”專項行動[EB/OL].(2021-03-24)[2021-08-28].http://www.moe.gov. cn/srcsite/A16/s3342/201903/t20190312_373147. html.
217650118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