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建濤
崗位安全操作規程(以下簡稱“操作規程”)是在崗員工在工作中必須遵照執行的“規定動作”,是避免和減少事故的重要手段。有些企業的操作規程編制目的不明確,為了存在而編制,導致操作規程的操作性不強、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更新、規定動作不合規,以及員工“有章難循”。本文闡述了操作規程的作用和意義,介紹了規程的編制步驟、主要內容、管理要求等,通過對操作規程進行PDCA(策劃、實施、檢查、改進)管理,希望對企業開展操作規程的編制和管理工作提供經驗借鑒。
操作規程是生產經營單位為保障安全生產而對重要崗位、關鍵環節、危險設備的操作規范和具體程序所作的規定,是具體指導作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的重要技術準則。《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消防法》《特種設備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國家標準中都有明確操作規程相關要求的內容。違反操作規程后果嚴重,可能導致人身傷害、設備損壞和財產損失。一套完善的操作規程和有效執行是一個企業管理水平的直接體現,所以操作規程的編制和管理非常重要。
實踐中,按照操作規程內容的側重點不同,通常分為工藝操作規程、設備操作規程、崗位安全操作規程3大類。崗位安全操作規程作為崗位作業人員應遵守的基本準則,側重于規范作業人員的行為,對控制作業風險、避免人身傷害意義重大。
從事作業活動,且具有相應安全風險的崗位,都需要編制安全操作規程,如使用工具進行作業的崗位(鉚工、管工、火焊工等),設備作業崗位(天車工、起重機駕駛、機床操作等),維修檢修崗位(維修電工、維修鉗工、后勤設施維修等),試驗檢測崗位(理化試驗、無損檢測等)。
另外,以設備操作為主的崗位,如剪板機操作、油壓機操作等,如果已編制相關的設備操作規程,且規程中覆蓋安全作業的要求,則不必再編制本崗位的操作規程,遵照設備操作規程即可。
操作規程編制工作應按文件編制的流程進行,需成立編寫小組,組長由單位負責人或主管領導擔任,成員包括安全部門、技術部門、設備部門以及有實踐經驗的操作崗位人員等。
第一,摸底調研。操作規程編寫人員應了解不同崗位涉及的主要作業活動、設備設施(工具)、作業環境,以及作業現場涉及的主要危害因素和風險、現有控制措施等,作為編制操作規程的重要輸入信息。
第二,資料收集。應收集與崗位作業相關的國家和行業標準規范,作為操作規程編制的依據,如高處作業、受限空間作業、現場用電等相關標準。還應收集崗位作業所涉及設備工具的出廠資料,危化品操作崗位應收集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同時要考慮崗位危害因素辨識結果,如機械傷害、觸電、高處墜落等。以及本單位或同行業以往與崗位作業相關的事故事件等。
第三,總體策劃。根據本單位崗位實際情況,確定需編制操作規程的崗位、規程名稱和數量等內容,形成操作規程架構清單(見上頁表)。
安全操作規程架構清單(示例)
第四,規程編制。根據調研、資料收集和總體策劃的情況,組織編寫人員編寫操作規程,形成操作規程初稿。
第五,規程評審。將操作規程初稿在基層班組、安全部門、設備部門、技術部門等一定范圍內發放征求意見。編寫小組結合反饋的意見,召集工會人員、員工代表等對初稿進行討論、評審,根據評審意見修改后形成操作規程終稿。
第六,規程審批。通常應由單位安全主管領導審核后,報單位主要負責人批準發布。
目前,國家相關法規和標準中沒有明確操作規程必須要包括的內容,但根據實踐經驗,操作規程內容需包括基本內容和可選內容兩部分。基本內容是操作規程必須要包括的內容,可選內容是企業根據自身實際,考慮是否將其納入操作規程中。
第一,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適用范圍、勞動防護用品穿戴要求、作業安全要求等。
操作規程適用范圍規定了該規程適用于哪個崗位、哪些單位(部門),以及編制此操作規程的目的等。操作規程適用范圍一定要明確,如電工崗位,有值班電工、安裝電工、試驗電工、維修電工等;鉚工崗位,有下料鉚工、沖壓鉚工、組對鉚工等,避免適用范圍不清晰,造成操作人員誤用。
操作規程中應明確規定崗位員工需佩戴的勞動防護用品,防止員工未正確使用防護用品而造成人身傷害。首先應規定進入作業場所時必須穿戴的通用防護用品,如必須穿工作服、穿勞保鞋、戴安全帽,工作服應做到“三緊”(衣領緊、袖口緊、下擺緊),女工長發應盤在工作帽內等;其次,規定進行具體作業時,應佩戴的專用防護用品,如電焊作業必須佩戴電焊面罩、防護口罩等,打磨作業時要佩戴防護面罩、防塵口罩、耳塞等。
作業安全要求是操作規程的核心內容,應按照工序、流程的順序,規定每個步驟應遵守和注意的安全事項,安全事項可以從5 個要素考慮。一是作業前的安全確認,主要包括確認作業人員是否具備資質和能力,是否正確穿戴了勞動防護用品。二是確認所使用的設備及工器具是否完好,設備連鎖、警示、限位等安全防護裝置是否可靠,電氣設備絕緣是否完好,電氣設備金屬外殼是否接地,安全措施是否可靠,作業環境是否安全等。三是作業過程中應詳細規定操作中的控制標準、安全方法、防護方法、注意事項和嚴禁事項等。四是確認具體工作的先后順序(如電工停電時要先停分閘再停總閘),所使用的設備、工器具的正確操作方法,物料放置要求,作業環境的要求等,以及與其他崗位配合工作時的注意事項。五是工作后現場要求斷氣斷電、清理現場,做到工完料凈場地清,檢查是否遺留隱患,填寫相應的記錄等。
第二,可選內容。主要包括崗位作業職責、作業過程中主要危害因素、崗位應急處置程序等。
崗位作業職責可規定正確穿戴勞保用品的職責,作業時進行崗前、崗中、崗后檢查的職責,以及發現隱患及時上報的職責等。
作業過程中主要危害因素,指作業時存在的可能導致人身傷害或健康損害、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等因素,如觸電、機械傷害、高處墜落、物體打擊、火災爆炸、中毒窒息等。
崗位應急處置程序,指作業現場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或事故時,應采取的應急措施,是應急狀態下的操作規程,如火災應急處置措施、中毒應急處置措施、高處墜落應急處置措施、控制系統失靈應急處置措施、物料泄漏應急處置措施等。另外,針對操作規程的管理職責要求(如規程培訓和日常管理職責、規程落實監督職責等),也可以納入操作規程中。
一般情況下,可選內容涉及的相關要求,可能在企業的相關文件中均會進行明確,這些內容是否需要在崗位安全操作規程中再次體現、強調,需要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管理要求來選擇、確定。
在以上描述的內容基礎上,當崗位涉及巡查、檢測等作業活動時,操作規程中需規定頻次和指標,以及需填寫并保存記錄。崗位涉及的安全知識、管理要求、技術規范和安全裝置清單等,通常不在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內具體描述,但可形成摘要作為崗位安全操作規程的增加要素或附件。崗位人員的培訓要求、持證要求、能力要求以及身體狀況等,企業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在操作規程中體現。
編制操作規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以作業流程為主線。編制時應按照崗位作業的前后邏輯順序,按照崗位作業具體流程編制操作規程,保證思路清晰、結構合理。作業比較單一的崗位,可按照單一流程(設備操作順序)開展規程的編制工作;崗位涉及多項并列的工作,則要分別將每項工作分解為具體的步驟編制規程;崗位貫穿多項工序,如起重工在許多工序上都要配合作業,則要在工序的基礎上,按照具體流程編制操作規程。另外,當崗位涉及的設備設施和作業活動較復雜時,在規定通用要求的前提下,可按不同設備、不同的作業活動流程分別描述崗位作業安全要求的內容。
第二,以危害辨識為基礎。在劃分作業流程的基礎上,應識別每個作業流程及步驟的危害因素。一是找出可能造成人身傷害事故的違規行為,規定規范的操作方法;二是找出可能造成人身傷害的危險部位,制定防范的措施和方法;三是找出可能造成人員健康損害的原材料、工藝流程,制定防護措施和對策,這些措施和方法經過文字梳理,即形成了操作規程的核心要求。危害因素辨識時可參考GB/T 13861—2009《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 6441—19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國衛疾控發〔2015〕92 號)等國家相關標準規范。
第三,以標準規范為依據。規程編制時要堅持依法合規,不能違背相關標準規范的內容,也不能違背企業相關規章制度和相關設備說明書的要求。
第四,以充分適宜為前提。首先規程內容要充分,作業人員在崗位作業中必須做的、禁止做的、需要注意的事項都要明確要求,避免因為規程內容不充分、員工隨意作業而導致事故發生的情況。其次規程要有針對性,針對作業涉及的設備設施、工器具、作業環境等進行編制,適合崗位自身實際情況和特點,避免照搬其他企業的規程。
第五,以簡潔明了為原則。規程用語應簡潔通俗,清晰易懂,便于員工理解掌握。也可采用流程圖、圖文并茂等形式。規程要明確具體的操作準則,避免模糊、籠統、泛泛而談。
第六,以風險控制為目的。操作規程的目的是規范員工的行為,避免事故的發生,所以操作規程的制定要立足于風險的預防和控制。在劃分流程步驟時,關鍵的步驟一定不能遺漏,避免因步驟遺漏導致相關風險未辨識,未明確相關風險的控制措施,導致操作規程內容存在嚴重缺失。
操作規程經評審后發布,應以紙質版發放到崗位人員,操作規程作為受控文件,下發時應保存文件發放記錄。同時宜將規程的主要內容制成目視化看板、展板等放置在作業現場,強化警示作用,提示崗位人員規范操作、防范風險。
規程發布后,應組織崗位作業人員進行培訓,使其知悉、掌握操作規程的內容和具體要求。同時,應定期進行操作規程的再培訓,以確保每個崗位作業人員持續熟悉并執行本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另外,針對新員工、轉崗復崗人員,也應進行崗位安全操作規程的培訓教育,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操作規程的正確編制是基礎,貫徹落實是關鍵。操作規程要落實到員工的實際行動中,才能達到控制風險、避免事故的目的。企業需加強操作規程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在日常安全檢查和綜合檢查中可將操作規程執行情況作為檢查重點,同時組織操作規程執行情況專項檢查,及時發現員工違章行為并立即糾正,檢查結果納入員工個人績效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違章必糾,確保操作規程落地實施。
操作規程至少每3 年評審1 次,評審可采用JCA(工作循環分析)等方法,重點評價其持續適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另外,當發生事故事件或上級相關標準規范發生變化時,也應及時對操作規程進行再評審。
經評審后,認為操作規程應當進行修訂,以及崗位設備設施、作業活動等發生變化,崗位采用了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或發生重大事故事件時,應對操作規程進行修訂更新。原操作規程應及時收回,發放新版操作規程,并對崗位作業人員進行重新培訓教育。操作規程更新時,應執行變更管理程序,操作規程的看板、展板等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