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振斌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廣東 湛江 524057]
海上油氣生產裝置一般遠離陸地、作業空間狹小、作業設備集中、作業環境相對比較差,生產過程中涉及油氣原料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溫高壓等,生產過程風險高。為了確保生產裝置的完整性,每年都要開展生產裝置的停產檢修工作[1]。近年來,發生在停產檢修環節的事故不絕于耳。據統計,2019 年全國危險化學品企業發生的典型事故有12 起,死亡138 人,其中4 起發生在檢修環節,死亡19 人,2 起發生在試生產、開停車環節,死亡8 人。因此,做好停產檢修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可以預防40%以上的較大事故的發生。
筆者經過十余年的實踐,總結出停產檢修事故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停產時間短,檢修任務繁重;承包商素質低,技能未匹配;作業方案不詳細,可執行性差,導致現場未按方案執行;憑借個人技能私自作業,未辦理作業許可;未對受限空間內氣體進行分析,氣體分析與動火時間超30 min;延長動火票時間,更換作業地點;違反操作規程,未卸壓、隔離鎖定有誤等。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總結國際著名能源公司的良好實踐做法,認為可以從停產檢修安全管理工作前移、停產檢修過程控制、停產檢修后續優化3 個方面入手,控制停產檢修前后的風險,降低事故發生概率。
2.1.1 計劃安排
油氣生產裝置都有設計壽命,都制定有年度維修和5 年特檢具體計劃,停產檢修是裝置生命周期需要實施的一項重要工作。停產檢修工作計劃性非常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但是,停產檢修工作,在時間上,一般受到產量任務、操作成本費用預算等影響;還受到下游用戶合同約定影響,一般在每年7 月已經完成下一年度停產計劃初稿,為計劃實施提供充分準備時間;目前,具有海上維修檢修資質的隊伍相對比較少,為避免一個作業海域多個生產裝置同時開展停產檢修工作,造成維修技術人員短缺的情況,實施有計劃的統一協調停產檢修,可以避免資源爭搶。
為此,考慮到停產檢修工作的特殊性,我們可以將停產檢修工作安全管理前移,從而減輕集中攻堅式的停產檢修工作產生的壓力。
2.1.2 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減少非必要停產檢修工作
隨著工業發展的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和智能化,設備維護保養方式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其核心技術從早期的故障修復、預防維護、基于狀態的維護等逐漸步入智能化時代,也就是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護(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RCM)。
RCM 可帶來的實質效益包括,提高安全和環境完整性水平、延長重要設備使用壽命、完善設備設施的可靠性數據庫等。比如:壓力容器、管道通過測厚、收集數據,可以評估它們的完好性,以避免不必要的開管開罐檢查。凝析油儲罐通過超聲波檢測,可以判斷罐的完好性狀態,同樣避免進罐檢測。筆者所在的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推行《設備設施完整性管理體系》,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停產檢修項目,降低了作業風險。
2.1.3 選擇專業承包商提前簽訂服務合同,開展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工作
海上作業相對比較特殊,門檻要求高,有資質單位相對比較少,專業技術強的又更少,從事海上油氣維修專業人員逐漸減少和老年化。提前簽訂合同,可以讓承包商有更多時間準備,包括采辦設備、備件,提前準備施工方案,對施工方案進行內部專家評審,甚至是外部專家評審。施工人員要參加出海人員“五小證”(海上消防、海上急救、海上逃生、直升機水下逃生、救生艇筏操作)培訓,辦理出海人員跟蹤卡,或者進行健康體檢,證件更新等準備工作,從方案、技術、人員角度控制降低風險的措施。
對于施工方案涉及使用的方式方法,應該選擇更優化、有技術保障、風險低、作業時間更短、有成熟經驗和業績做法的,這更有利于控制作業風險。比如對FPSO(浮式儲油生產裝置)油艙停產5 年的特檢工作,如果采用在艙里搭設腳手架方式,然后檢測員在20 ~30 m 高的腳手架上進行檢測,涉及高處作業、受限空間作業,人員多、風險非常高,一個艙的作業時間就要7 ~10 d。如果采用艙內壓載加水方式,人在皮劃艇上進行檢測的方法,作業時間要3 d;如果采用高空繩索檢測隊伍方式,一個艙檢測只用1.5 d 左右。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專業隊伍采用的不同作業方式方法,對風險的控制差異非常大。
另外,對于停產檢修需要更換的一些管線或設備、支架等,盡可能提前預制,提前對焊縫探傷檢測,減少海上動火作業工作量,降低作業風險。
2.1.4 對施工方案和HSE 計劃進行審核
按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承包商HSE 管理指南》要求,在陸地需對承包商提交簽字版本的方案進行審批,如果是高風險作業項目,還需承包商提交《HSE 管理計劃》,一并進行審批。對于審批發現不符合的,還需澄清、修改,從而確保承包商計劃的人、機、料、法、環能滿足需要。
2.1.5 陸地安全動員和資質證件檢查核對
對參與作業承包商需開展好陸地安全動員會,以使每個參與人員清楚作業內容、技術標準和風險控制措施。動員會的主要內容應包括:責任界定、技術交底、作業風險、控制措施、HSE 管理要求、應急計劃等。對參與人員的資質和證件進行檢查,特別是特種作業操作證(例如電工證、焊工證等)需在應急管理部門官網上核實確認,其他基本出海證件檢查是否在有效期內,所有人員需進行健康承諾。
2.1.6 出海物料機具檢查
為確保出海參與檢修使用的設備、機具和物料的安全性,按《出海物料及機具裝運前碼頭安全檢查及重量控制指南》要求進行檢查,合格后才放行。出海物料安全檢查放行標準包括:吊裝涉及的生產設備設施、壓力容器/罐體/正壓防爆房、危險化學品、鋼絲繩、卸扣等15 項詳細檢查內容細項要求。出海機具安全檢查放行標準(電氣類機具)包括電(弧)焊機、配電箱、手持式電動工具等9 項詳細內容檢查細項要求。
2.2.1 組織保障
針對停產檢修成立組織機構,組長一般為所屬裝置的法人代表,或授權的安全總監,組員包括生產、維修、安全、綜合的經理,以及各個承包商負責人。生產、機、電、儀、動力等監督或主操應為各個執行小組負責人。陸地辦公室機關人員按專業對接現場各個執行小組負責人,為現場人員、物料、技術給予全力服務支持。組織制定明確的任務目標,包括時間節點、QHSE 目標、完成的優先等級項目等。
2.2.2 程序保障
生產裝置是停產檢修的主體,需落實主體責任,這需要制定程序保障停產檢修,有序開展各項工作。這包括:《生產裝置關停/恢復操作程序》《項目維修/檢修清單》《維修/生產隔離鎖定掛牌操作程序》《作業許可管理規定》《作業風險分析》《生產設施與作業設施安全檢驗管理指南》《作業現場巡回檢查管理指南》《應急處置方案》《獎懲管理規定》等,所有相關的程序或規定必須全員宣貫培訓到位,在陸地動員會上分批次開展。
2.2.3 溝通保障
為確保溝通有效性、完整性,風險高的項目盡可能安排對倒兩班人員都參與到大修中,一個為主,另外一個輔助。承包商的設計、調研和技術人員須到現場全程參與指導,避免出現技術上的風險。檢修期間一般溝通方式有:停產檢修動員大會、早上班前會、班組會,每天作業結束后19 點項目協調會,中控應急指揮中心臨時溝通會等。通過立體全過程的作業內容,技術方案,風險控制措施、進度等溝通協調,讓項目按制定的路線時間點安全順利推進。
2.2.4 作業過程監控
每天每項作業必須嚴格執行作業許可證制度,落實安全措施后才允許開工。比如隔離鎖定的清單核對,周圍環境氣體檢測并有監護人在現場實施監護。在作業過程中,承包商應嚴格遵守約定的HSE 體系及作業現場管理規定,按照各項安全標準要求進行作業。特別是動火作業、高處作業、進入受限空間作業、電氣作業等十大高風險作業[2]。生產設施監督、安全管理人員、承包商負責人、醫生等實時對作業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并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跟蹤整改。實施行為安全觀察制度,對觀察到的不安全行為及時制止,在項目協調會或晨會上進行提醒,鼓勵安全行為,發現安全行為給予肯定表揚。對停產檢修期間安全表現好的人員給予獎勵。
檢修期間,嚴格按制定方案執行,如萬一出現作業情況或作業方案變更時,作業負責人應對擬變更后的風險進行分析,并向組長申請變更。經集體討論確認風險預防和控制措施并批準后,方可繼續作業。
2.2.5 應急準備
停產檢修前,需進行一期有針對性風險的全員應急演練,讓全員清楚應急職責,熟悉路線并加強應急設備的使用技能,讓思想和行動進入戰備狀態,也讓陸地應急辦公室、飛行方掌握現場作業情況,以便更好提供支持[3]。
2.2.6 后勤保障
停產檢修相當于進入戰斗狀態,基本是兩班或三班倒,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和精神狀態,因此,后勤針對作業人員飲食習慣和季節情況,提供正餐營養食物,作業過程中適當提供能量補給尤為重要。干凈整潔和相對安靜的睡眠環境,能讓作業人員得到很好的休息、恢復體力,保持良好工作狀態。
2.2.7 生產恢復
按計劃完成檢修后,或達到預定目標后,需要恢復生產,恢復前按之前制定的恢復程序,逐條清單核對(或按之前生產狀態參數拍照的清單核對)專人現場檢查落實簽字,最后由生產監督、維修監督進行確認,再按系統啟動參數要求逐步恢復生產。
這部分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變更管理,二是總結和來年計劃。在變更管理方面,停產檢修后,根據設計圖紙和現場核對情況,完成變更管理,為后續生產做好保障。在總結和來年計劃方面,停產檢修完成后,及時總結,對解決隱患做銷項管理,對發現新問題做梳理,為來年計劃做充分準備。
停產檢修作業風險非常高,但意義重大,相當于給生產裝置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和維護保養,避免系統帶病運行,確保生產過程安全。應該高度重視檢修作業,在借鑒國際國內同行業的良好做法的基礎上,做好組織保障,制定詳細風險控制措施,發揮專業維修隊伍力量,為圓滿完成每次停產檢修任務做保障,為確保國家清潔能源安全獻一份力。